热门回答:
秦武王嬴荡去世的时候。因为太年轻而且没有子嗣。就只能从他的兄弟里面找一个人继承王位了。秦惠文王的儿子还挺多。一共有九个儿子。这也造成一个麻烦。就是争王位的人太多了。
表面上最有机会的是秦惠文王的二儿子赢壮。也是嬴荡的嫡出兄弟。都是惠文后所生。性格和嬴荡也很相似。当时已经26岁。最主要的是赢壮得到了惠文后以及武王后的支持。
纵横认为。恰恰是年龄限制了赢壮继承王位。对于任何一个大臣来说。他们都不希望看到一个和嬴荡一样热衷武力的君主登基。而且不便于控制。正是因为太了解。所以才不希望支持。
在立嬴稷为王的秦国内部因素来看。最主要的还是嬴稷的舅舅的支持。《史记》中记载:“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
很多人都以为当时宣太后和魏冉都有势力。并且也都支持嬴稷继位。实际上支持嬴稷的还真就是魏冉坚持的。嬴稷虽然也是宣太后生的。但是宣太后当时并不是只有嬴稷一个儿子。当时宣太后想立公子嬴芾继承王位。
但是魏冉决定拥立嬴稷为秦王。原因就是。魏冉早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已经担任职务。屡建功勋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赏识。再凭借其与宣太后的姐弟关系。在秦国发展的很好。
实际上。魏冉当时的权力也是有限的。真正能够让魏冉和宣太后最终选择拥立嬴稷为秦王。实际上跟赵武灵王有着巨大的关系。
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改革使得赵国国力快速增强。所以也有意染指他国势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值秦武王去世。赵国当然希望自己的势力影响到秦国。
当时秦国与燕国联盟。嬴稷在燕国作为人质。因此赵武灵王“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於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在秦武王死后。赵武灵王是派宰相赵固到燕国将嬴稷迎入赵国。进而送到秦国去。赵武灵王的本意是扶持一个亲赵的秦政权。有了赵武灵王的支持。魏冉和宣太后最终改变了主意。决议立嬴稷为秦王。
在《战国策》里面有一个名篇《触龙说赵太后》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的赵威后溺爱自己的儿子长安君。因为秦国来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的条件是一定要让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不肯。后来触龙说说了一句“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其实在秦武王死后。赢壮没能够继承王位就是因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嬴稷因为到燕国去做人质。才有了赵武灵王支持其继位的因缘。也算是于国有功了。包括秦国后来的子楚能够继承王位。也是因为早年被当作人质留在赵国。于秦国有功。
秦昭襄王继位后。赢壮不服。联合各路势力决定取代嬴稷。最终被宣太后和魏冉平定。赢壮和其他反对昭襄王的兄弟都被杀死。
其他观点:
秦武王嬴荡举鼎绝膑身亡后。未留子嗣。乃于逝世之前密令由赢稷继承王位。
此时的赢稷。年纪尚轻。且远在燕国做人质。政局不稳之下。秦惠文王嫡次子嬴壮联合亲信。欲取赢稷而代之。于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到统一华夏期间唯一的一场宫廷政变——“季君之乱”爆发了:
嬴壮此时正值青年。身居要职。且有惠文后(嬴壮生母。秦惠文王赢驷正妻)、武王后(秦武王正妻)及部分宗室子弟的支持。有很高的威望。
另一方面。芈八子作为秦惠文王的宠妃。为秦惠文王生了公子稷、公子悝和公子芾三个儿子。虽然秦武王遗命赢稷继位。但秦燕两国相隔千山万水。所以芈八子想立公子芾或公子悝为王。结果遭到赵国赵武灵王的干涉。只好答应将赢稷接回秦国继位。
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之所以会这么做。应该是趁此机会。缓和赵国与秦国的外交关系——拥戴之恩非同小可。正常情况下。得到其他国家扶持的新君会在继位之后积极与此国交好。但诸国争霸。势必弱肉强食。赢稷亲政后的最大功绩。就是将赵国打得大伤元气!
至于燕国。也希望与秦国交好。原因是燕国弱小。此时正摩拳擦掌对付夙敌齐国。若能以拥戴之功与秦国结盟。以后对付齐国也会轻松一点!
赢稷回国后。迅速坐上了秦国国王宝座。不甘示弱的嬴壮亦登基称王。号为“季君”。赢稷的舅舅魏冉与芈戎。此时在秦国政坛权倾一时。且握有军权。嬴壮虽“根正苗红”。但“枪杆子里出政权”才是亘古真理。嬴壮一党历经三年。最终被魏冉剿灭。嬴壮、惠文后等核心人物悉数被魏冉屠戮!
其他观点:
一哥“俗人读史记”之——
秦昭襄王继位是内外势力角力的结果
较之其祖父孝公、其老爸惠文王、老哥武王。秦昭王不是正常继位。其王位继承是内外势力角力平衡的结果。
《史记-秦本纪》载。秦武王死后。“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琇氏。号宣太后。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於燕。燕人送归。得立”。年轻的武王死了。无子。谁来继承王位?有可能的是——嫡二子、庶长子、其他兄弟、世族子侄等等。谁能主持?惠文后、武王妃、秦世族掌管庶长、惠文王兄弟公子疾、朝中权臣、外来势力等等。看来不是太史公一个简单的“立”啊。其后定有隐情。
鸡蛋剥皮。从与之有关的外部国家看看。先说送公子稷回国继任的两个国家。燕国。本与秦国有姻亲关系。秦惠文王女(公子稷的异母姐姐)嫁燕昭王祖父易王。但历经内乱几尽灭国的燕国在燕昭王继位后发奋图强。一时崛起、国力昌盛。此时正在对仇家齐国用兵。对于远隔魏韩赵的秦国采取连横之策。在燕国的想象之中。秦国不是最重要的敌人。起码现在不是。这样一来最好是拥立一个亲燕的君主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因而在公子稷返秦的道路上是尽心而为的。至于赵国。此时与燕国类似。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发展势头正猛。正在全力灭中山国。对于秦亦采取和解外交。拥立一个新君为已所用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不知却选择了一个掘墓人啊)。于是赵武灵王“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於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至于魏国正在被姻亲维系不了的秦国打得首尾难顾。楚国也是在秦齐之间摇摆不定。对于新君的拥立。魏国想立魏女之后、楚国想立楚女之后是在情理之中。但不象文学作品说的那样有力。
再看三个女人。惠文后此时应该是有话语权的。但丧子之痛或许冲击着这个老女人的心。也或许优柔寡断的女人性情使得其瞻前顾后。总而言之其应该是有行动的。但没有成功。要不然不会有“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至于武王妃。恐怕尚未成年。对于王位继承事宜恐难以插手。落了个“悼武王后出归魏”。最后说后来被称为宣太后的强势女人芈月。“昭襄母楚人。姓琇氏。号宣太后。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於燕。燕人送归。得立”。这个楚国女人。其实是惠文王的较低等级的妃子。武王死时其在秦国、还是在燕国。太史公语焉不详。不过从一般的皇宫常识分析。芈月不可能象小说和影视作品描述的那样随赢稷去燕国做人质的。然而。此时在皇宫中的芈月肯定是不消停的。与其两个兄弟勾结活动中是没有停止的。
三看世族当中。最有权的是公子疾。此人是王室又有战功。是武王任命的左丞相。掌控军政大权。与右丞相甘茂形成内外权臣的制衡。但其对于立君之事态度不明。不知何因?但从昭襄王继位后对其仍委以重任来看。其是不反对赢稷继位的。而甘茂此人是外臣。从秦昭襄王上位后“昭襄王元年。严君疾为相。甘茂出之魏”的情况看。其有可能参与立君活动。那么积极参与王位争夺的当然只剩下芈月的异父弟弟魏冉、同胞弟弟芈戎了。尤其是魏冉。此时掌控着部分军队。且有一定的个人威望。“而魏厓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史记-穰侯列传》)为赢稷力争。成功上位。
那么。在王位争夺中都有哪些公子参加了呢?“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看来。庶长壮是首当其冲的。这个庶长壮是惠文王的庶长子?是公族世家?太史公没有交待。但从季君之乱这个定性而言。其是惠文王的庶长子或次子的说法亦有可能。另外的大臣、诸侯、公子应当是一些赢氏宗亲、庶子或是嫡幼子吧。当然只是猜测。
残酷的王位争夺以魏冉等人的强权胜出。宣太后、秦昭襄王、魏冉等领衔主演起秦国大剧。幸运的是一路凯歌啊。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755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秦国,王位,公子,太后,武王,秦王,燕国,的是,襄王,文王
没想到大家都对秦武王骤然崩逝之后,作为秦惠文王的次子赢壮为何没能继承王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秦武王嬴荡去世的时候。因为太年轻而且没有子嗣。就只能从他的兄弟里面找一个人继承王位了。秦惠文王的儿子还挺多。一共有九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