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俗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国能复灭六国。统一天下。老秦人付出的努力和代价是不可想象的。正当始皇帝为万世基业而寻长生不老药时。没想到民间已经暗潮涌动。在他驾崩之后。秦帝国二世而亡了。
秦始皇治国靠法家。对待百姓律法森严。动辄刑罚加身。长此以往。这就给秦帝国的覆灭带来了隐忧。到了陈胜吴广起义时。原六国属地一呼百应。加之秦二世之昏庸无能。秦帝国突然崩塌也就不足为奇了。
秦之富足强大始于商鞅变法。以“法”治国。有好有坏。在不同的时期。有其两面性:
1、当他是秦王时。秦国百姓已经适应这样的法律制度。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更容易整合国内的各种人力物力。秦国上下一心。实现统一大业。这是良法。
2、秦帝国建立后。这个政策就成了恶法。一般来说。一个帝国初建。经历了战争和动荡。民心思安。但始皇帝还是按照以前的秦律来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必然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都说秦帝国“苛政猛于虎”。那到底都有哪些苛政。使百姓过不下去了。不得不造反呢?
1、繁重的徭役。
史书记载。按照秦律规定。男子年龄到了17岁就需要在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国家和地方上的徭役。直到年满60岁才能停止。要知道那时人的平均寿命尚不足40岁。也就是说。男子成年开始。就要给秦帝国干到死为止。
据统计。当时秦帝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北筑长城一次征调了三十万民夫;南戌岭南又派遣五十余万;修建立阿房宫、骊山陵墓又增加七十余万。再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壮劳力不下三百万人。
为了始皇帝的私欲和野心。百姓家的男丁。每年忙碌在外。而且受伤乃至死亡的几率还不低。老百姓怨声载道成为必然。
2、沉重的赋税。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据史书记载。到了秦朝末期。所有赋税加起来。占到一户农家收获的三分之二。
年成好的时候。老百姓勉强能维持生计。可是遇到灾荒。老百姓交不上税。那只能等待残酷的刑罚。
3、严重的刑罚。
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怪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呢?因为受到肉刑(又称体刑。是残人肢体的刑罚)的人太多了。
秦律森严。除了死刑外。对于肢体上的摧残尤为严重包括:黥、劓、斩、宫等。当然还包括相对较轻的仗刑和徙刑。
举个例子:不交赋税重则斩腿。轻则鞭笞;偷人东西黥面、劓鼻……总之。刑罚条目之多。处罚之细让人瞠目结舌。
虽然。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终于统一天下。使得国力和军力达到鼎盛。但架不住民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始皇帝在时。朝政尚能掌控。军队部署也算妥当。民间的矛盾尚能压服。等到始皇帝已死。原本贤明宽仁的长子扶苏又被逼死。秦帝国之灭亡已经不可逆转。
在加上秦二世胡亥昏庸无能。偏信宦官赵高。朝堂之上“指鹿为马”。乌烟瘴气。满朝有能力的文武大臣免官流放、冤死族诛的太多。等到大泽乡揭竿起义之时。全国响应。诸侯并起。秦帝国二世而亡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其他观点:
秦朝二世而亡。用西汉贾谊《过秦论》的一句话最能概括。“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王朝穷奢极欲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过程中。每次攻陷一国。就把这个国家的宫殿图样描绘下来。在咸阳仿造。还修建了“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的阿房宫。修建“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地理。以人鱼膏为烛”的骊山陵墓。同时。修驰道、筑长城、开灵渠。每一项工程都十分浩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平定六国时。军事行动带来的支出。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变本加厉。力役要“三十倍于古”。租赋要“二十倍于古”。重税之下。自然是民怨沸腾。
秦始皇的好大喜功
在平定六国以后。秦始皇因为“亡秦者。胡也”。一句谶言。兴大军三十万。由蒙恬带领进攻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打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又命令屠雎率领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南下岭南。再加上每一项浩大工程。都是人力极大的消耗。“丁男被甲。丁女转输。民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特别是在秦国统一后。由于全国版图扩大。但是。兵役、劳役仍然沿袭统一之前的制度。以致服役群众往返时间大量增加。再加上秦法严峻。“失期。法皆斩”。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
六国残余势力庞大
虽然秦国兼并了六国。六国没落的贵族势力还相当强大。虽然在秦始皇时期就时有反抗。比如。秦始皇在咸阳微服出行遇见盗贼;比如。张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比如。“始皇帝死而地分”等流言。无不显示刚刚统一的大秦帝国暗潮涌动。只不过秦始皇在世时。六国势力还不敢明目张胆地发挥作用。等到秦始皇死后。秦王朝内部斗争加剧。随着陈胜吴广的振臂一呼。六国反秦势力纷纷起来反抗。
秦王室内部斗争
秦始皇三十七年。病死于巡游途中。死前想要征召长子扶苏主持葬礼。并即位。但是。当时身边仅有幼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丞相李斯等人。赵高与胡亥、李斯合谋。矫诏窃取帝位。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规模的杀戮。长子扶苏。大将蒙恬、蒙毅。以及秦始皇十二个公子。十个公主相继被杀。之后。李斯在政治斗争中败于赵高。又是一番杀戮。丞相冯去疾、冯劫自杀。李斯被夷三族。赵高为了把持朝政。指鹿为马。对朝臣又进行了一番清洗。最后。在赵高的逼迫下。秦王朝最后一名大将章邯不得不投降项羽。秦王朝彻底丧失了抵抗能力。
在当时条件下。秦始皇固然承担了统一天下的使命。但在统一后。仍然持续之前高强度对群众的压榨和剥削。让人们始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在其去世后。秦帝国就在人民起义的大潮中土崩瓦解。
其他观点:
秦亡并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经常出巡四方。这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也不是寻仙问道。而是为了震慑反秦势力。要知道六国虽灭其心不死。六国贵族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恢复往日的荣光。
秦始皇的脚步太快了。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赵高。由公子扶苏继位的话。可以起到守成之君的作用。但是在我看来。扶苏算是个孝子贤孙。但却不是守成之君的合适人选。守成可不是懦弱和迂腐。而是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才行。显然扶苏在有蒙恬辅助手握兵权的情况下。选择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实际上是中了赵高的圈套。
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史记·蒙恬列传》
胡亥立为太子后。派遣使者去见扶苏。以始皇帝的名义赐死扶苏。扶苏并没有提出疑问。选择了自杀做个孝子。但却辜负了父亲和天下人的期望。
蒙恬并不迂腐。但是扶苏死了。他没有了反抗的资本。部队也不会听他的。因为胡亥听赵高的。反抗赵高就相当于反对秦王。部队不会跟着蒙恬一起干的。如果扶苏不死。蒙恬就可以说赵高和胡亥是矫诏起兵反抗。那样一来胜负就很难说了。
胡亥继位后。立刻就对宗室下了手。王子和公主大部分都被屠戮殆尽。以至于后来的秦王子婴是什么身份都成了难题。因为理论上讲赢氏宗室差不多被杀光了。胡亥让自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这正是赵高所希望的。
接下来就是对付秦的肱骨之臣。首先是右丞相冯去疾和大将军冯劫。他们被捕前不以“将相不受辱”作为底线。于是在被捕后选择了自杀。李斯是大功臣。没有他就没有胡亥的帝位。但他也是赵高眼里最大的障碍。因此赵高网络罪名向李斯下手。李斯上奏胡亥。替自己辩驳说自己无罪。但他的上书怎么可能到胡亥手中。早就被赵高拦截下来。变成了一张废纸。就算胡亥看到了李斯的上书。也不会为之所动。因为他不是扶苏。更不是秦始皇嬴政。他没有帝王的心胸。更没有帝王的智慧。李斯最终与儿子被腰斩。在临死之前。他还在感慨人生的难测。但是在他背叛始皇帝嬴政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自己作为背叛者的可耻下场。
至此。胡亥彻底成为了摆设。耳目闭塞下赵高说什么就是什么。当“指鹿为马”的赵高清除了最后的异己后。大秦帝国轰然倒下。陈胜吴广起义。只不过是导火索。总结一下:
一、胡亥继位。宗室被屠戮殆尽。失去了对皇帝的拱为作用;
二、蒙恬、蒙毅、李斯、冯去疾、冯劫等名臣良将都被铲除。国家失去栋梁;
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动摇了秦的统治根基;
四、六国贵族后裔野心勃勃。利用农民起义对秦反攻倒算。项羽、张良就是代表;
五、军事天才项羽的出现。让秦军遭受重创。章邯和王离离心。秦军不战自乱;
六、赵高祸乱朝堂。陷害忠良。秦朝堂上都是阿谀奉承之辈。而无济世救国之人。
有以上六点原因。秦怎能不灭。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767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始皇,帝国,秦王,秦国,六国,李斯,陈胜吴广,蒙恬,刑罚,项羽
没想到大家都对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国力军力达到巅峰,为什么却二世而亡?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俗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国能复灭六国。统一天下。老秦人付出的努力和代价是不可想象的。正当始皇帝为万世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