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你好。目前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抑郁障碍发生自杀的事件也不断的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虽然不是所有的抑郁障碍病人都会自杀。但自杀确实是抑郁障碍中最严重的后果。如果我们身边有抑郁障碍的朋友或者家人。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尽量降低患者自杀的风险。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的是为什么抑郁障碍的病人要自杀。这和病人低落的情绪直接相关。在得病初期。抑郁障碍的病人不会直接选择自杀;抑郁障碍的患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了抑郁情绪。随之而来的便是情绪的低落。感到焦虑、心烦。有些病人会有明显的疲乏感。周身不适。夜睡眠减少。这些症状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及生活;然而这远远没有结束。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思维变得缓慢、迟钝。感觉像是生了锈的机器。病人会感受到自己的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明显;原本是一个开朗外向爱交朋友的人。慢慢变得沉默寡言。兴趣丧失;种种抑郁的表现会让病人的自尊心严重受挫。患者开始变得自暴自弃。自罪自责。长此以往便出现生活无望。悲观厌世之感。
其实抑郁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发生自杀的可能性还是比较高的。在我国抑郁障碍自杀的比例逐年上升。中国每年自杀死亡人数: 287000;占所有死亡人数3.6%;在15-34岁人群中为首位死亡原因 (19%);女性比男性高25%;大量自杀发生在农村青年女性
93%自杀发生在农村 ;农村自杀率为城市的三倍;中国占世界人口21%;中国自杀人数占世界自杀总人数的44%;中国女性自杀人数占世界女性总自杀人数的56%;女性自杀年龄段有2个高峰:青年和老年;而男性自杀呈线性上升趋势。这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婚姻、工作、友情、学业等问题相对敏感、突出有直接关系。
情感障碍和自杀
重性抑郁症的终生自杀死亡率10-15%。而在重性抑郁障碍中。很多病人还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或者妄想。这些精神病性症状也有可能影响病人的认知活动。导致病人在精神病性症状的支配下。出现自杀行为;未经治疗的抑郁症自杀风险高。尤其合并负性生活事件或共病。在这样的刺激源作用下。病人情绪始终有波动。只有刺激源的逐渐减轻。才能降低患者进一步自杀的风险;心境恶劣的自杀危险和重性抑郁症相当。因为心境恶劣的病人主观体验十分痛苦。多数病人因不堪疾病的折磨而采取极端方式。因为心境恶劣的缓解期有限。病人长期处于焦虑。周身不适。郁郁寡欢的状态。极有可能为了使自己解脱而实施自杀行为;双相情感障碍终生自杀率20%。I型和II型相似;抑郁和焦虑共病者是高危人群。这和心境恶劣的病人十分相似。都是病人长期在疾病的影响下出现;自杀者的抑郁往往合并酒/物质滥用。不光让病人产生精神活性物质的依赖。导致病人因为耐受而不断增加剂量。无论是躯体依赖还是精神依赖都使病人无法摆脱;老年人更多合并躯体疾病。年轻人更多合并人格障碍等等。
如何预防抑郁症患者发生意外
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各阶段均可发生
急性期:不能适应低落的情绪或失眠之苦;
严重期:因有极度的悲观、失望。对其个人安全有极大的威胁;特别是自卑和罪恶感。会使自杀意念不断涌现;
恢复期和痊愈后:随着精神运动性抑制症状的逐渐减轻。其活动的增加易产生自杀行为;也有因患者了解了有关的疾病认识。担心抑郁复发再受折磨而自杀 。
自杀特征:
自杀前有充分准备。决心大。自杀计划、手段严密。其成功率高。男性较女性高。
自杀干预:
当患者有被“拘禁”的感觉时。更会加重他的绝望感。加深其丧失求生的意义;或视剥夺自由为惩罚。而不顾一切地走上绝路;
家庭成员应高度同情和体谅有自杀观念或行为的患者;
让他重新考虑和体验他个人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将他关在所谓安全的斗室。或是限制他的自由 。
对于抑郁障碍值得我们共同关注。预防自杀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让抑郁障碍的病人尽快接受系统的治疗。目前治疗抑郁障碍自杀行为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也叫做MECT治疗。适应症就是那些有严重抑郁倾向。或者自杀未遂的病人。对于拒绝饮食、行为违拗、或者亚木僵状态的病人也十分有效。通过物理治疗后在维持药物治疗对于抑郁症的自杀行为能够有效的防控。希望每一位抑郁症患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相信科学的医疗手段能够帮助到您。感谢关注。
其他观点:
抑郁症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疾病。非常关注这个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杀心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出现自杀的几率高达15%。现在自杀的人群非常庞大。每隔40秒钟。全世界就有一个人自杀。
那怎么判断是否有抑郁症倾向呢?
1、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
2、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3、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4、注意力记忆力下降。长期失眠;
5、思维缓慢。反应迟钝。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如果以上的情况。同时出现多条。建议尽快去专业的心理机构做抑郁测评确认。
抑郁症也是一个会持续恶化的病症。极早发现极早干预会有更好的效果。
其他观点:
由于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患者很容易产生自卑、自责。并感到绝望。因此抑郁症患者很容易产生自杀观念。他们脑子里反复盘旋与死亡有关的念头。甚至思考自杀的时间、地点、方式等。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观念常常比较顽固。反复出现。在自杀观念的驱使下。部分患者会产生自杀企图。部分患者可能有自杀行为。因此对于曾经有过自杀观念或自杀企图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医师应反复提醒家属及其照料者将预防自杀作为首要任务。
还有一种情况常常被人忽视。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服在用抗抑郁药初期会增加自杀风险。没有明确的迹象表明在年轻人或老年人中使用SSRIs和新型抗抑郁药与自杀有关。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使用SSRIs和新型抗抑郁药与自杀关系尚不明确。不管怎样。在青少年和年轻成人中使用抗抑郁药时。对自杀的评估应该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临床试验提示。抗抑郁药与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的自杀相关行为(自杀企图和自杀观念)和敌意(攻击性、对抗行为、易怒)可能有关。在 18 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应用此类药物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自杀及冲动征兆。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5776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抑郁,患者,病人,抑郁症,障碍,情绪,低落,观念,疾病,症状
没想到大家都对抑郁症的人容易自杀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你好。目前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抑郁障碍发生自杀的事件也不断的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虽然不是所有的抑郁障碍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