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该如何理解?
原创

尽信书不如无书,该如何理解?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人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要太拘泥呆板。要灵活掌握运用。

其他观点:

尽信书不如无书!有对亦有不对。有字书可作参考。借鉴。但无字书要亲身体验才能得出真理!不知对不对?谢谢大家!

其他观点:

我是亦文人文。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对于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何为“书”?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具体到每个个体的认识和行为。无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认识正确、行为合理。更有个别在这方面超乎其类的人物。创设学说或宗教。提出观点构建哲学。将有相同想法但不够系统、或认知构成、思想动态、生存经历相类的人群组织起来。其本质。无非就是自己(或这个群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想法或经验的集合与提纯。

在这个角度。一切已有的经验、言论、看法。乃至世界观方法论。都是书。

信是内心的接受与行动的遵从。二者缺一不可。举凡大千世界。真正做到“信”的。恐怕寥寥无几。古人有云“其词若有憾焉。其心乃窃喜之”。这是行动上不接受内心接受的范例。我们会形容一个人“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这是内心不接受。一部分行动接受的证明。

如我辈芸芸众生。往往在内心深处接受了某种学说。或曰以天下为己任、或曰视富贵如浮云、或曰慈悲济世。或曰神爱世人。但在行动中。往往会有逐利的原始冲动破解后天的信仰操守。这非关道德。却恰恰是道德必须存在的明证。

尽是信的更进一步。让信的内容贯穿在行动中。植根于思想里。非但心受之。笃行之。而且体现为强烈的排他性。如洪秀全所谓“神天之外更无神”之意。比之“信书”。这种“尽信书”已经从执著(或者说迂腐)升级为一种对公众的“有害”。达到了原教旨主义的层次。其弊不小。

四、何为“不如无书”?

如果对某种言论的执念达到了原教旨的层面。便是百害而无一利。此时。不如无书的结论也就理所当然。

当前学界。对这句话的通说理解为不可完全拘泥于已有的知识。照搬前人的经验。可我总认为主张“允执厥中”思想的儒家。不会针对如郑人买履中的愚人一样的信众喧嚷出“不如无书”这等走向极端的言论。即如鲁迅先生这样深味传统文化弊端的革命家。也不过说了句“迷信可存。伪士当去”。何以孟夫子决绝如此?

儒家讲“中庸之道”。尽管这个词已被有恶意的篡改和无恶意的因袭涂抹得面目全非。但“中不偏。庸不易”的信条。仍是自孔子以降。儒家学派人物的处世金箴。

作为“亚圣”的孟子。游说列国君王。推行仁政;也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一乐。在著书立说、奔走宣传之际。却针对自己的言论搞了个“否定之否定”的总结。如果真是如学界的解释。那么。哲学上的二难推理便成功构建:你是否赞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如果相信。那么这句话应该不存在。不存在何以相信;如果不相信。那么这句话便是错误的。但你的不相信。又构成了这句话正确的证明。雄辩如孟夫子。怎么会给自己布设如此简单的逻辑陷阱?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46:38

    这句话,儒家,世界,如无,自己的,这是,字书,我是,言论,夫子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46:38

    没想到大家都对尽信书不如无书,该如何理解?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46:38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人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要太拘泥呆板。要灵活掌握运用。其他观点:尽信书不如无书!有对亦有不对。有字书可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