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推荐一本书--给加西亚的信。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我就被这个简单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而且我感觉它刺痛了我内心深处一直不敢面对的很多缺点。比如不够专注。不够努力。不够执着。
我在为罗文的勇敢、超高的执行力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所赞叹的同时。更钦佩麦金莱总统和情报局长瓦格纳“选对人”的重要性。简单谈一下我的读后感。希望对提问的朋友有帮助。
1、坚决服从、勇于担当:罗文面临这样紧要关头。当通知他去送信时。对领导不做任何提问、不讲条件、保证完成任务的态度值得学习。
2、机会是留给有准备头脑的人:能够具备能够让人放心把“信”交给你。这是能力和信任的体现。当麦金莱总统需要一个特使时,军事情报局推荐了罗文.相信当时的军事情报局不会仅仅有罗文,但罗文却是最具备“送信”条件的人。所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头脑的人。罗文正是这样的人。具备让对方信任的条件。不负众望。满载而归。
3、忠诚和敬业:以完成目标为己任。文中提到:当我一想到自己将要去完成任务。这么美丽的景色也就无暇顾及了。
4、用行动和事实证明你所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正是罗文这种求实行动力才足以能够圆满成功;
5、在前进的道路上。时刻保持警惕。永不放松。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文中提到:逃兵有时候可能有些用处。但在这个荒野上。谁能保证他们没有间隙。所以仔细盘这些逃兵。后来的事件证实了事情的正确性;
总之。罗文的优秀是不言而喻的,而麦金莱的举重若轻,瓦格纳的知人善任,格瓦西奥等人的团结协作、加西亚快递反应决策以及双方的共同价值目标,也同样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这些优秀的品质和精神都是每个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其他观点:
世界文学名著《茶花女》是一部描写爱情的经典小说。是举世公认的世界10大爱情名著之一。与众不同的是题材标新立异。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貌若天仙的妓女。但作者所写却不是什么香艳色情的低级趣味的故事。而是讴歌的善良和纯真的爱情。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的奉献之歌。
时光倒流。最早拜读《茶花女》。是30年前的事了。正值青春年少。大好时光方读书。能够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地读下去。记得那时真是爱不释手。夜以继日。甚至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优美的文笔。凄美的爱情故事。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读着读着就完全融入了角色。不时热泪滚滚。为阿尔芒与茶花女—玛格丽特的纯真爱情而感动。更为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悲愤难平。(下图:作家小仲马)
斗转星移。韶华已逝。时至今日。脑海中仍不时闪过《茶花女》这本书。尽管早已模糊的只剩大概轮廓。但一想到这本书的高超的艺术技巧。就想再重睹芳华。却总是不得空。可现在因祸得福。竟在这几天内。又断断续续的重读了一遍。
说来也奇了怪。这次竟然是心静如水。丝毫没有初读时的那种波澜起伏的情怀。也许是半生风尘。起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心境变化。引起我浓厚兴趣的。不是主人公悲欢离合的故事。倒是本书的题外花絮—确切的说。是作者不为人详知。却又很值得说道的生活点滴。
小仲马是著名小说《基督山伯爵》的作者。法国大名鼎鼎的大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这不光彩的出身。曾给小仲马的幼年留下的是被冷嘲热讽、歧视冷眼的屈辱记忆。尽管压力山大。但他很倔强。并不想沾父亲的光。而是靠自己刻苦创作去成就事业。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退稿、碰壁后。终获成功。就是这篇《茶花女》。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这既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
这是在1848年。他一个人住在圣日耳曼的白马旅馆。用1个月的时间写完的。小说一出版便轰动一时。时年他不满24岁。1852年歌剧《茶花女》在巴黎杂剧院首演。又获巨大成功。成了这一世纪戏剧界的一个重大事件。这部《茶花女》。始终是他成功的基点和顶点。他的其余作品无出其右者。都成了陪衬这朵鲜艳的“大茶花”的绿叶。
《茶花女》的魅力四射。成功得力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它是以作者自己的风流韵事为蓝本加工而成的。小仲马自己就有段缠绵悱恻、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那是1844年。20岁的他和烟花女子玛丽•杜普莱西成了情人关系。1845年夏天二人起了纠纷。8月30日深夜给玛丽写了绝交信。几个月后。这个秀色可餐的美女投进了他人的怀抱。1847年2月3日玛丽死去。葬于蒙马特尔公墓。
其后的1895年4月2日。小仲马的妻子故去。古稀之年的他于6月26日。又娶了小他40岁的亨利艾特•雷尼埃。新婚不到半年。小仲马就去世了。应他的要求。家人没有把他葬在故乡。母亲和妻子的墓旁。而是葬在《茶花女》玛格丽特的原型—他的情人。玛丽.杜普莱西的香冢不到百米的地方。巴黎蒙马特尔公墓内。这件事。仿佛对小说的理解。为我们又多了一个切入点。
《茶花女》读后。总觉着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玛格丽特。沦落风尘的一介青楼女子。但却出淤泥而不染。重情重义顾全大局。为了自己心爱的男人好而忍痛割爱。牺牲了自己的幸福、爱情。甚至搭上了宝贵的生命。去成全了阿尔芒全家。可。这一切。值吗?
玛格丽特的情人阿尔芒。同其他王公阔少一样。贪图她美貌。想方设法追到手。后来却误解了她。因爱成恨。竟不择手段。丧心病狂、残酷无情地伤害她。终至于她羞辱难当。贫病交加。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玛格丽特对阿尔芒自始至终。可谓痴心一片;浓浓的情。深深的爱。相比而言。阿尔芒对玛格丽特尽管发过山盟海誓。但压根就没有娶妻生子的念头。有美人做情妇。做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罢了。也符合当时巴黎社会的时髦和标配。他欠玛格丽特的实在太多了。尽管后来明白了事实真相。可为时已晚。追悔莫及了。玛格丽特已是玉陨香消。撒手人寰。把二人定位成“痴心女子负心汉”。也不算多么冤枉阿尔芒。玛格丽特简直所托非人。落了个错把春心付东流。枉搭上性命的悲惨结局。
其他观点:
我来推荐一本。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这是一本一开始不会引起你注意的书。标题没什么特殊。封面也不吸引人。但就像大多数宝石一样。它是隐藏着的。需要有心人去发现它。
本书是法国理论家、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于1895年出版的关于大众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勒庞(1841 - 1931)是法国社会理论家。他的著作在理解民族、种族主义、羊群行为和群体心理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勒庞出生于1841年5月7日。当时美国南北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尚未爆发。他活到92岁。于1931年12月13日去世。当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同时也是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3年上台前不久。纳粹独裁者利用勒庞的心理催眠德国人民达到他的目的。
也就是说。这本书写于一个多世纪前。但其深刻见解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勒庞对人群的特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的主要论点是。群体成为超越任何个体成员的实体。并在本质上拥有自己的生命。他还提供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细节。说明了哪些人能够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和领导人。
勒庞认为。大众从根本上是非理性的。很容易受到强势领导人的影响。一个强大的领导者很容易被激怒。基本上可以影响群众做任何事情。不管他们的行为有多么不理性。群体中的个体失去了个性。群体的行为就像处于催眠状态。
对于一本写于1895年的书来说。《乌合之众》与我们的时代有着惊人的关联。勒庞写作时。报纸是普通人接受思想的媒介。形成共识或共同愿景需要时间。有时间抑制情绪、并且质疑其动机。现在。互联网、手机和短信在数秒、数分钟、数小时内就可以形成一道旋风。虽然有一些好的结果。比如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赚到更多的钱。但坏的结果似乎更多。如网络暴力、谣言等等。
我想把这本书和另外两本书组合在一起推荐。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的《狂热分子》写于1954年。沃克·珀西的《迷失宇宙》写于1983年。
这三本书都涉及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非理性人群似乎总在支配着理性人群。
勒庞的书以这样的观察结束:“在追求一种思想的过程中。从野蛮国家进入文明国家。然后。当这种思想失去了它的美德。衰落和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周期。”
据说。墨索里尼、希特勒和列宁都读过这本书。以寻求控制“大众时代”的思想。也就是说。这本书非常强大。可以用于非常好的目的。也可以用于非常坏的目的。
不知道读什么书。可以关注我。真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6070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茶花女,小仲马,玛格丽特,的人,这本书,玛丽,阿尔,自己的,这是,大众
没想到大家都对能否推荐一本书,你读了后很多年还是很在意?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推荐一本书--给加西亚的信。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我就被这个简单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而且我感觉它刺痛了我内心深处一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