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志》到《世说新语》,曹操是如何“人设崩塌”的?
原创

从《三国志》到《世说新语》,曹操是如何“人设崩塌”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血统原因。在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时候。蜀国是皇姓。如果是蜀国统一。人们在心理情感上会更加认同。然而却是魏统一了。而曹操的宦官的后代。血统不高贵。必须引起不满。从而加以丑化。

二是文化原因。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太深了。如果把刘备和曹操相比较。刘备是真小人。伪装得好。而曹操则是奸雄的形象。在儒家文化中。真小人伪装得好而受到赞扬。而奸雄则会受到抨击。是曹操的形象更加真实。

三是作者的感情因素。任何一体著作都会掺杂作者的个人情感。在《世说新语》中。作者个人情感掺杂较多。而《三国志》相对更加客观真实。

其他观点:

谢邀@问答。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曹操是三国时代一方霸主。引领末代汉室群臣对抗东吴孙权、西蜀刘备两个国家。华夏大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后人了解三国的历史。多以陈寿所著《三国志》为重要参考。而《世说新语》为刘义庆所著。这两部著作中对曹操的评价截然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

小哥详细分析。

下面。小哥先详细介绍一下《三国志》和《世说新语》这两部著作。

《三国志》

《三国志》为陈寿所著。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期蜀汉和西晋史学家。

《三国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在陈寿创作《三国志》以前。魏国和吴国都有自己的史官负责编撰本国的历史。但是蜀国没有设置“史官”一职。所以陈寿做《三国志·蜀志》完全是自己自行收集资料来编篡的。《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刘禅为《后主传》;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约占三分之一。《蜀书》约占将近四分之一。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

何为“传”?何为“纪”?

传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现代的传记著作分为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两大类。

“传”分为自传、列传、别传、外传等。

自传。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为自己写的传记。

列传。一般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别传。指本传(列于家谱或列于正史的传)以外的传记。或对本传的补充记载。

外传。凡是人物为正史所不记载。或正史已有记载而另为作传。其事迹与正史不同。或是记录一人遗闻轶事的。都称为外传。

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以记述翔实的史事为主;另一类不排斥文学的虚构和想象。它的写作强调历史纪实性、庄严崇高感和艺术聚焦点。

传记中的不同文体类型。如人物传记、自传、评传、小传、回忆录、长篇或中篇传记文学等。有着不同的文体特征和实用功能。

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纪就是传记的意思。

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经、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其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出版的图书。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世说新语》由刘义庆组织一些当世名人编著。除此之外。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三国志》和《世说新语》中的魏武帝曹操

通过两本著作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由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虽然只有“传”没有“纪”。但是他是以史学家的态度来编撰的。内容力求真实。而《世说新语》则是以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来编撰。并且是在一百多年后编撰的。从东汉末年开始。经历了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东晋时期。再到南北朝时期。这期间就有200多年年的历史(三国始于220年。南北朝宋政权始于420年。)

所以说。对于曹操的评价。《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录了曹操大量的言行。特别是南征北战中的兵法调度。同大臣们讨论时的宏伟言论。《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世说新语》这本书。首先它的目的之一就是“暴露魏晋统治者残忍的本性和奢侈的生活。”所以说这部书就是为了摸黑魏晋而写的。

在《世说新语》中。讲述了曹操少年到老年的几个故事。少年时期和袁绍劫持别人家的新娘。曹操偷窥祖父曹腾私生活。曹操梦中杀人。曹操假扮仆从接待匈奴使者。曹操杀杨修。曹操望梅止渴等等。可以看出来曹操少年时代为人就比较皮。说难听点就是“目无法纪。伤风败俗”。长大了心胸狭隘、多疑、猜忌等等。整体而言把曹操说的很不堪。

所以说。曹操都形象从《三国志》到《世说新语》形成了人设崩塌。这都是小说家为了艺术效果和宣传目的故意黑化而来。而《三国志》中曹操的形象非常伟岸。因为陈寿当时任职于司马氏建立的东晋王朝。而东晋又是司马氏从曹魏手里夺来的。因此曹操的形象就非常正统。

总体而言。《三国志》作为史书。可信度高。《世说新语》作为小说。饭后娱乐尚可。作为史料研究肯定有失偏颇。

《二十四史》简介

明朝时。人们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明史》行世。人们就把它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

此后。人们又把《旧唐书》并入其中。合称“二十三史”。

史书中有一个很有名也很有价值的《旧五代史》。已经散失了。在乾隆年间。学者们主要依据《永乐大典》。又把《旧五代史》辑录整理成书。经乾隆皇帝钦定。与“二十三史”合称“二十四史”。成为过去传统史学领域中的“正史”。这样。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史就正式形成了。

在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设立部门。编撰“清史”。因为这部书后来没有完结。因此称为《清史稿》。后来台湾以《清史稿》为蓝本。一年速成修订《清史》。一经刊发就引起广大学者的质疑和反对。台湾将《清史》和上面的二十四史一起。合称《二十五史》。但是《清史》截至目前依然被广大学者质疑。因此他们并不认同将台湾版《清史》列入二十五史。

有意思的是。人们对《清史》的质疑度不亚于《明史》。但是观点截然不同。大家认为《明史》过分摸黑明王朝。而《清史》则过分美化清王朝。

其他观点:

我对题主的说法不以为然。曹操尽管性格偏执多疑。有些所作所为并不光彩。但这应了他奸雄的本质。所以我认为不存在性格崩塌之说!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意气风发所作。诗中所展现出的气质与胸怀。折射出曹操的人格魅力。而他不仅仅是个文学家。曹操做为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统一中国北方地区。他当政期间。改革了东汉很多的恶劣的政治行为。他打击豪强。督促开荒。实行屯田。发展生产。推行法治。提倡节俭。同时还重视人才和文化建设。他的作为促进了遭受破坏的社会逐渐稳定恢复和发展。

虽然现在很多人诟病他很多缺点。比如猜疑而杀人。乱世自保罢了。比如爱好人妻。其实都是丧夫的寡妇。甚至有人说他。此后中国六百年的中衰也是他之过。我想说的是这评价肯定是过了…看不到他的出类拔萃。不拘小节和目光远大。

有句诗评的好。我深以为然:“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我们看到他的缺点的同时也应正视他的优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16:21

    清史,世说新语,传记,正史,列传,纪传体,小哥,史记,陈寿,二十四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16:21

    没想到大家都对从《三国志》到《世说新语》,曹操是如何“人设崩塌”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16:21

    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血统原因。在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时候。蜀国是皇姓。如果是蜀国统一。人们在心理情感上会更加认同。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