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的人物,真实对照都是谁呢?是不是现在日本保留着唐朝时的一些风俗?
原创

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的人物,真实对照都是谁呢?是不是现在日本保留着唐朝时的一些风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一、

《长安十二时辰》是根据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少年老成的李必原型是李泌。幼年聪慧被称为“神童”。历任四朝。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

张小敬原型就叫张小敬。历史上唯一记载过他的是姚汝能的《安禄山事迹》。据悉张小敬是在安史之乱时。第一个把杨国忠射下马的。应该是名士兵。所以没有多少记载。

靖安司的姚汝能原型是《安禄山事迹》的作者。除了这本书外。其余对他一无所知。

何执正的原型是贺知章。大家应该都知道贺知章这个历史人物。他可是留下了不少名传千古的佳作。《回乡偶书》就是家喻户晓的代表作。

话痨程参原型是岑参。他是名震古今的大诗人。

右相林九郎原型是唐朝宰相李林甫。手握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剧里把救下曹破延的焦遂也有历史原型。他是酒中八仙人之一。与李白和贺知章等人是好友。

圣人是指唐玄宗。严太真是杨贵妃。郭利仕是高力士。他们都是历史上耳熟能详的人物。还有后来出现的元载、王忠嗣和王韫秀都有原型。他们是一家人。不过最后下场并不好。

二、

唐代交通运输比较发达。除改变了前代陆路交通的一些方式外。造船术也有了进步。德宗(公元780~804年)时。李皋的脚踏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

当时周边的一些国家也具备了较好的造船技术。例如日本可以造出每艘可载一百多人的海船。海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是促进唐与周边国家彼此交流的重要因素。

自隋朝始。日本开始吸收中国文化。唐兴后。日本同唐朝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派“遣唐使”。自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到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日本先后派“遣唐使”13次。派船迎送唐朝赴日使者6次。合计19次。唐朝的律令制度、学术文化、科学技术以至某些风俗习惯陆续传入日本。

公元5世纪。日本开始使用汉字。以后日本人民又逐步简化汉字的楷体和草书。我们从教材中出现的一段日本地理教科书的课文。可以看到其中有许多汉字。而且字意同汉语基本一致;从日本奈良时代的服装形式也可以看出唐代服装对日本服装的影响。

其他观点:

最近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引发许多讨论。它讲述了唐天保三载的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

李必(易烊千玺 饰)。原型为李泌

剧中涉及了许多历史人物:李必。原型为李泌。7岁被唐玄宗赏识。号称神童;何执正。原型贺知章。从“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得知;程参。原型岑参。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看出;太子即唐肃宗李亨;林九郎的原型是右相李林甫;郭利仕即为高力士……

剧中角色历史人物

李必李泌

林九郎李林甫

郭利仕高力士

严太真杨贵妃

王宗祀王忠嗣

何执正贺知章

程参岑参

剧中角色对应的历史人物

剧中所谓的天保三年。对应唐玄宗的天宝三年。故事的大背景设置在这一年是有其深意的。这一年。圣人(唐玄宗)经常要“会见”严太真(杨玉环)。次一年。杨玉环正式被册封为贵妃。而通常认为这为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埋下伏笔。

综上。故事就发生在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节点。“长安十二时辰”可以看做此节点的缩影。该作品中包含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及信息。而唐朝的这段历史在我们初中历史课本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章。剧中的许多历史知识在我们课本上就有所涉及。让我们边刷剧边学习历史吧。

0 1

一、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1.“开元盛世”

(1)背景:

(2)唐玄宗的改革措施:

①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结果: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拓展提升】

(1)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

(3)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关注民生、重视科技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等。

2.“安史之乱”

(1)背景:

②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结果: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0 2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蕃交往:

(1)原因: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2)内容:①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和手工工匠;

(3)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2.唐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往:

(1)表现:

③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

④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2)影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0 3

三、社会风气

1.概况:

2.表现:

(1)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2)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极一时。

0 4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剧中出现了以诗人贺知章(剧中何执正)。岑参(剧中程参)为原型的人物。也有许多当时音乐、歌舞的呈现。那么当时的文学及艺术是怎样的呢?

何执正。原型为贺知章

1.唐诗:

(1)概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

(2)特点:①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传世的诗歌有50 000多首;②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

(3)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2.其他艺术成就:

(1)概况:唐朝时期。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2)代表:①书法: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②绘画:阎立本、吴道子。

【拓展提升】

唐朝时期科技文化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思想。进行了制度创新。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为唐朝创造了一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唐朝政府实行科举制和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为科技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对外交流频繁。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科技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唐朝科技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4)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民族的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

0 1

一、何为十二时辰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

23:00-00:5901:00-02:5903:00-04:5905:00-06:5907:00-08:5909:00-10:59

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11:00-12:5913:00-14:5915:00-16:5917:00-18:5919:00-20:5921:00-22:59

0 2

二、谥号、庙号、年号的区别

我们历史课本《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课中出现了五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两个著名的盛世。课本描述的名称分别是: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其中唐太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在剧中描述描述年份是用的是“开元”。其实:

贞观、开元属于年号。

谥号

1.含义: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情况较为复杂。

2.起源: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

3.使用:秦始皇废除。汉代又开始实施。唐朝以前多用谥号。唐朝以后多用庙号。

4.分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汉武帝的武字、隋文帝的文字、周平王的平都是带有赞美性质的。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怀\"、\"思\"等。\"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庙号

1.含义: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2.起源: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3.使用:庙号常用”祖”字和“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为“宗”;自西汉到隋唐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到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文人可以用谥号。但是不能用庙号。

年号

1.含义: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2.起源: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3.使用: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的年号也可以有多个。例如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唐玄宗有3个年号。依次分别是:先天、开元、天宝。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只用了一个“贞观”。使用了23年。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22:24

    唐朝,原型,开元,谥号,年号,庙号,日本,剧中,皇帝,安史之乱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22:24

    没想到大家都对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的人物,真实对照都是谁呢?是不是现在日本保留着唐朝时的一些风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22:24

    一、《长安十二时辰》是根据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少年老成的李必原型是李泌。幼年聪慧被称为“神童”。历任四朝。是唐朝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