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诗中连用三个“黄鹤”,他怎么不避忌呢?有更好的吗?
原创

崔颢《黄鹤楼》诗中连用三个“黄鹤”,他怎么不避忌呢?有更好的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作。也是无数的历代文人描写黄鹤楼文章中最有名的一首诗文。也有人认为是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一。古今无人能及。但无论如何。此诗让崔颢一举名扬天下。也让黄鹤楼更加出名。黄鹤楼也成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地标。

《黄鹤楼》之诗可以说半古半律。亦古亦诗。其主要原因是前半部分的平仄不合格律诗要求。也因三个"黄鹤"重复于诗句中。按正常的格律诗算是犯"大忌"。所以有人认为此诗出格又出律。只能算古体诗范畴。

那后人又为何将此诗编入七律之中呢?我想主要是这首诗一气呵成。朗朗上口。情景交融。意境高远。写得太好太神太奇了。

格律诗中使用重字叠词。崔颢绝不是第一人。如他前面的沈佺期的《龙池篇》。连用4个龙字。4个天字。2个池字。他之后的诗仙太白《登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也是重字叠词"连篇"。有人说是仿崔颢之作。这里不去讨论是非。但纵观古往今来大家名作中的重字格律诗。后人都认为《黄鹤楼》的水平最高。重字重的最妙。也难怪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

诗中三个"黄鹤"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景物与人物。"昔人已乘黄鹤去"中的黄鹤是指黄色的仙鹤。是一种神鸟。代表着长寿。讲述了此地曾经流传的美丽传说;紧接着"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第二个黄鹤。就是诗人所站立的楼名。仙人早已驾鹤西去。此地留下的是空荡荡的楼台。这种从怀古回到现实。给人有种向往却失落之感。也给人感觉寂寥和无奈之叹;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中的黄鹤应该指得道升天的仙人。此时此刻诗人多想能看到仙人仙鹤回来。或带走自己。或带走忧愁和心思。可惜是一去不复返了。这才留下满腹愁怨和远处的悠悠白云。这样一幅以黄鹤寄情寓情的场面。意境高古而深远。意韵柔长而幽雅。意气风发而空茫。

古代的诗歌最初都是用来歌颂和吟诵的。或悲或喜。只有反复唱出才会更加有味道有情感。就像最早诗歌总集《诗经》大多都是叠词复句。让人回味无穷。荡气回肠。《黄鹤楼》的三个黄鹤重叠。既有意境上的层层递进。也有吟诵上的情感反复渲染。去掉一个或二个"黄鹤"。换成别的词。味道就会如同嚼蜡。意境会断裂变残。韵味会荡然无存。也不可能流传千古。

当然。如果把格律诗以此重字为准则或效仿。一般人只会成为东施效颦、画蛇添足的笑话。如此也只有诗仙才敢才行。

个人认为。《黄鹤楼》独特的半古半诗也好。重字叠词也罢。不可复制。不可再得。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历史规律。是唐朝诗歌变化变革的一个里程碑。是"另类"格律诗中的一座高峰。

今天谈论《黄鹤楼》其实是我们在感叹诗里诗外的千古乡愁。是在关注当下武汉的疫情。让我们共同为武汉祈福。愿我们能早日在黄鹤楼下举杯欢歌!

附: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朝代】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其他观点:

格律是历代人逐渐完善形成体系。

不要以后人的眼光针对前人的作品;

优秀的作品不必太拘限于形式的表达。

只要完整表现作者所思所感。以独有文字之美展现。足够。

形式。不只在于你能表达什么;而是在有限的框架下。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此即结构之美。

优秀的作品则是结构与内容完美结合。

其他观点:

虽然诗中用了三个黄鹤。不合律诗格式。但词意很美。第一个是鹤。第二个是楼。第三个是鹤飞走。昔人已随黄鹤去。后人只能看到黄鹤楼…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22:45

    黄鹤,黄鹤楼,格律,诗中,意境,武汉,都是,诗歌,古体诗,仙人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22:45

    没想到大家都对崔颢《黄鹤楼》诗中连用三个“黄鹤”,他怎么不避忌呢?有更好的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22:45

    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作。也是无数的历代文人描写黄鹤楼文章中最有名的一首诗文。也有人认为是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