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司马迁老大人在《史记·大宛传》中说了:“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所以我就粗略过一下《山海经》中几个有意思的故事。真不真实你说了算!
(友情提示:女娲、炎帝、西王母等指的是族群的某一代领袖。而非一人)
十日十二月
天帝帝俊。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当时一看就中意了。这姑娘底盘大。能生儿子。赶紧娶进了门。
羲和果然争气。一口气生下十个儿子。哼着歌儿就在甘渊给十个小子举行了沐浴礼:一个大。一个小。娘来给你们洗澡澡。大的要爱小。小的要敬老。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巴扎嘿!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帝俊就将甘水之间这块土地封给了羲和。称为羲和国;十日住在甘渊陪伴娘亲。他们栖息在扶桑树上。负责为凡间提供光热。上枝一日出。下枝九日歇。十日一轮换。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帝俊又发现了一位漂亮的女子。腰肢丰盈。心想肯定能生女儿。干干脆脆就娶进门了。跟羲和作伴。小子虽然不错。可女儿才是小棉袄嘛。贴心还暖。
帝俊的眼光还真不错。常羲一连生了十二位小公主。称为月。
小月儿刚出生都是丑丑的。皮肤灰暗暗的。常羲就一个一个地洗。洗完了就往天上一挂晾着。给凡间提供夜间照明。
十二月轮换。一夜一月。有时候小月想哥哥了。就会拖延着不肯下去。世间就出现了早晚日月同辉的景像!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帝俊还发现了一位异常美丽的女子。她叫娥皇。其眉如一叶东来。也得娶了。
娥皇生的孩子姓姚。世代住在三身国。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 。 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 。生此三身之国 。姚姓。黍食。使四鸟。
十日十二月是神话不假。但你真当成看热闹你就错了!
天干地支了解下?
身为天帝。没几个得力大臣可不行。
盘古开天辟地后。钟山神烛九阴掌管四季。分昼夜。日出月伏。皆有定数。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陆吾镇守天帝在下界的都城昆仑山。主管天上九部和天帝苑圃的时节。人脸。虎身虎爪。九尾。
昆仑山。是往天界的通道。方圆八百里。高万仞。每面有九井九门。由开明神兽守卫。也是神仙出入之地。若无大羿的本事。很难攀上山冈到达入口。
……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天帝身边的大将羿。乃是不世而出的神箭手。奉命代天巡查人间疾苦。诛除凶兽妖灵。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大羿下界。诛杀了为恶人间的六凶。凿齿、大风、猰貐、九婴、封豨、修蛇。就在人间秩序开始井然之时。十日皆出。天下大乱!
大羿射日
姑姚(媱)山。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静静闭上了双眼。风那刻在悲泣。想拉起那双柔软的双手再一起奔跑;绿草那刻伏下了腰。想和她再一起看蟋蟀的热闹。可惜。她永远地去了。
流水呜咽着。苍松叹息着。她是那么纯洁和美好。一切皆成念想。她叫女尸。
她是人间炎帝的女儿。死于十日炙杀!
姑媱山。从此长出了一种叶儿叠叠的䔄草。开黄花儿。果实象菟丝子。服用后能增添姿色。讨人喜欢。
又东二百里。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露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眼见十日齐出。悬空炙杀万物。有巫扮作水神女丑。登山祷告。勾通天地。怒诉十日之罪。宁死不退。最后香消玉殒。
她叫女丑之尸。她临死仍用右手衣䄂紧紧掩住了脸。
十日在天空嘲笑着她的无知和不自量力。见她死后。便又开始追逐嬉戏。浑身不见大地开裂、树枯草毁、鱼死虾毙、民众奄奄一息的惨状。
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大羿匆匆赶来。巫使已被炙杀。大怒。
十日无法无天。根本不惧凡人一般的大羿。见他张弓引箭更是讥笑连连。
大羿族奉帝俊命巡查人间。赐下的神弓可射苍穹。下落黄泉。九珠连射之下。九帝子纷纷殒命坠地。现出金乌本相。
最后一日匆匆逃回甘渊。从此循规蹈矩。再不敢生出事端。
天地恢复清凉。
夸父族生活在成都载天。族长夸父为让阳光照进族地。繁衍生息。决定逮太阳!
夸父见太阳升起。跨步开追。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此时。在烈日的炙烤之下。夸父口干舌燥。五内俱焚。追至黄河。几口干了;又到了渭河。没几下又喝光了。只能熬着。准备到了大泽再喝两口。哪知还未到大泽。渴死了。跑路用的手杖。后来化成了一片邓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发鸠山。居住着炎帝另一个女儿女娃。女娃见姐姐女尸不幸丧命。于是架船前往东海。寻找水神女丑质问。十日齐出时为何不出面履行职责。与上天勾通制止暴乱。导致黎民涂炭?
途中遇到海潮。船摧人亡。女娃精气不灭。化为精卫。从西山衔来木石。誓要填平东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此处有串编。为的是使故事连贯。强调古时的干旱与洪涝之害。至于精卫精神。大家还记得移山的愚公吧。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山填海还是个笑话吗?
随着时代发展。族群逐水迁徏。部落进入大兼并时期。炎黄联盟最终爆发了为统一而战的多次大规模战争。
炎黄之战
炎帝年事已高。又接连痛失爱女。再加上身上积毒发作。对盟内事务渐感力不从心。炎黄联盟内部已有离心之势。小部落更有叛乱之心。曾经最为强大的神农部落没落了。
此时。接任炎帝之位的最有利人选便是其子蚩尤。
蚩尤脱离神农。自建九黎部落。势力在三者中最为强大。不仅武器先进。族人作战更是悍不畏死。是真正的无敌之师。
黄帝所率的有熊部落同时强势崛起。声威浩荡。凡是习箭之人。均不敢向西射。那儿正是黄帝所居的轩辕丘所在地。有四蛇镇守。
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盯绕。
黄帝依照盟约向神农部落发起挑战。双方战于阪泉。炎帝败。黄帝成为炎黄联盟新首领。并开始着手整顿内部秩序。讨伐周边叛乱部落。
蚩尤见父亲落败。便兴兵讨伐黄帝。依靠雄厚的兵力节节取胜。最终双方大决战于冀州之野。
应龙出战。蓄水淹九黎部落。反而被蚩尤请来的风伯水师利用。风助雨势。泛起滔天巨浪。直卷向有態部落。应龙败走。
黄帝求助上天。旱神下界。附身于黄帝之女女妭。止风息雨收大洪涛。大地干裂。树摧草枯。风伯雨师不敌逃跑。
军心已失。蚩尤独战黄帝。最后在宋山被击杀。其血洒之处。长出枫木。秋尽之时一片血红。
蚩尤虽战死。黄帝仍敬其为兵神。
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
旱神法力用尽。回不了天庭。就此与黄帝之女合二为一为女魃。女魃所居之处。旱地千里。无雨可下。叔均便上书黄帝将女魃迁至极荒之地赤水之北。以赤水化解旱灾。黄帝只好惜别女儿。
女魃女儿天性。常偷跑出去游玩。人们虽知道她的事迹。但为了生活只能驱赶她。请她回去。然后开挖沟渠。疏通河道来解决即将到来的旱灾。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刑天。炎帝的大臣。炎黄联盟重整大战后他尊重结果。奉黄帝为尊。但蚩尤被杀。他无法接受。于是兴兵大战黄帝。
头被砍了。那就以双乳为眼。以观世间。肚脐为口。吼出不平之气。手中双斧。虽不能开天辟地。但也要斩出一个是非公道来!
刑天死。黄帝敬其勇。称为战神。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史前大洪水
共工。乃炎帝后人。有名的治水能手。提出以掩填低排涝之法来改善低缓地区的洪涝之害。这遭到了黄帝后人颛顼的反对。以“改变地貌触怒鬼神”为由取得了联盟的众多支持从而否定了共工之法。
共工不服。率领族人挑战颛顼。因力单势薄败北。共工于是怒撞通往天界的天柱。以证明以高填低的可行性。
天柱断裂。导致天倾地覆。此山从此有缺。名为不周山。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
共工虽败。但世人铭记其治水之功。便修下共工台。凡习箭之人不得向北射。以示敬畏。
其他观点:
我们以《山海经》中出现的神人来作为划分标准的话。可以把《山海经》中的神话大致划分为:帝神话群、帝俊神话群、黄帝神话群、颛顼神话群、大禹神话群、其它众神。
帝神话群中的帝非常模糊。姓名不详。可以是天帝也可以是人帝。比如《西山经》中的“天帝之山”“西望帝之博望之丘”。又如《中山经》中记载的“青要之山。实为帝之密都”。还有姑遥之山上的瑶草。据经文记载是帝女死后所化。
这为模糊的“帝”集中出现在《西山经》和《中山经》中。
帝俊神话是《山海经》中非常丰富的一个神话系统。《大荒经》中对于帝俊神话的记载非常密集。帝俊有着庞大的家族。地位非常崇高。即便是黄帝神话也在帝俊神话下黯然失色。
因此很多人认为帝俊神话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或与殷人的神话有关。
黄帝神话在《山海经》中集中表现在《大荒经》和《海内经》。嫡系血统有始均、苗龙、骆明等等。与黄帝神话发生关系的的夔、蚩尤等等。
颛顼神话主要记载在《海外北经》、《大荒经》。从材料中可以看到颛顼为黄帝之后。年幼时为少昊所抚养。他后来生化出许多子民。
大禹神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神话古典系统的终结。《山海经》中记载了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而后大禹治水的也有相对详尽的记载。比如杀相柳、攻共工国、令竖亥测地等神话。即便是禹的儿子。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
此外。其它的尧神话、女娲神话、烛龙神话等等在《山海经》也有记叙。
这些神话有一定的真实性。是先民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其他观点:
《山海经》。是记录中国远古上古神话不可多得的大宝藏。
不少学者对书中神话做过分类。有曰四五种。或曰五六种。甚至还有说更多。
尽管众说纷纭。仍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
第一。天神崇拜的“观象授时”神话。
第二。人类初生的“开天辟地”神话。
第三。神人合一的“祖先崇拜”神话。
第四。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神话。
限于篇幅。择其要者而简述之。
《山海经》中。有不少日月“天神”的故事。反映了远古上古先民的“观象授时”活动及认知。
比如。《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等。都记录了数千年前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大致是说——
有一个叫汤谷的地方。谷中海水像沸汤一样滚烫。这是因为有十个太阳在里面洗澡。岸边有一棵叫扶桑的大树。是十个太阳的居所。这十个太阳。都是“太阳女神”羲和所生。它们轮流值班。每天由三足金乌驼着升起一个。
《大荒西经》记载了月亮神话。说——
西北大荒中。有日月之山。是天枢之地。有一个叫“常仪”的女子。给十二个月亮孩子洗澡。所以这里叫“浴月”。“常仪”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月母女和”。这个“女和”。很可能就是前面说的“羲和”。
学者们认为。三星堆出土的“神树”。应当就是依栖有十日之扶桑树所铸。
早期的古人。看到每天都有太阳东起西落。于是猜想有很多个太阳。但为何限定于十个?很可能与当时人们已确立了“十进位制”有关。《左传.昭公五年》说:“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十二个月亮”就好理解了。一定源于古人基于一年有十二个月的推想。
后来。古人经过对太阳的长期仔细观测。确认。十个太阳其实是一个。只不过是按照“黄道”的轨迹运行而已。于是。有了“后羿射日”的神话。《天问》《淮南子》都有记载。
《山海经》。没讲到“后羿射日”。但《大荒北经》中记述了“夸父追日”。描绘很精彩。
夸父所“追”。其实不是“日”。而是太阳的影子。这个神话所反映的。恰好是远古上古先民“立杆侧影”。从而掌握太阳运行轨道的这一认识过程。
《山海经》记录先民“观象授时”历程同时。也记录了先民由此产生的“天神”崇拜。
书中。说到了黄帝、羲和、女娲、炎帝、太皞、少皞、颛顼、帝俊、帝尧、帝喾、帝舜、帝丹朱、帝禹、帝台等等。《海外北经》称为“众帝”;《大荒北经》称“群帝”。
但不论“众帝”还是“群帝”。都是“天帝”。
《大荒西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吴姖(ju)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上)。名曰嘘(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卬(ang)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这是“开天辟地”一类的神话。
古人。称此为“绝天地通”。是说。天地原来混沌一体。天帝命“重”向上把天托起。又令“黎”将地向下狠压。于是天地分开。日月星辰都有了运转次序。
《尚书.吕刑》《国语.楚语》也记载了这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重”和“黎”。又为“重黎”。是火神。即“祝融”。
《山海经》中的“众帝”或“群帝”。后来都退去了“天神”色彩。成为“人君”。《山海经》为后来的“人君帝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山海经》的“帝系”。包含着“东”“西”两大系统——东方。以帝俊为首。附带帝舜;还有少皞。附带太皞。西方。以黄帝、炎帝为首。附带伯夷。
这两大“帝系”。在《山海经》中又有融合。如东方帝俊“帝系”中。吸收西方的后稷加入;西方黄帝“帝系”中。亦有东方的颛顼入列。颛顼是一大“分支”。祝融(重黎)、驩头、苗民都是其后裔。
这说明。《山海经》成书过程中。辗转多地。非成于一人。吸收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开天辟地。“绝天地通”。只剩下“昆仑”这一通天之丘。“昆仑神话”。是《山海经》的重要内容。
《山海经》即讲天上的“众帝”或“群帝”。又讲人间帝王世系和后裔子民。
其体现的。是远古上古先民从“天神”崇拜。到祖先崇拜的演进。
黄帝、炎帝。后来成为中华大地上各族群公认的祖先或“祖先神”。正是这种演进的结果。
“众帝”和“群帝”。或曾确有其人。比如是远古上古时期某一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或并无具体人指。而只是古人将对先祖的多种崇拜集于一个理想人物一身。但不论怎样。正是这样的先祖崇拜。才产生了中华民族巨大的族群凝聚力。亦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因因相袭的优良传统。
祖先崇拜。《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海内西经》《海外南经》《北次三经》等都有记载。不详赘述。
要说到的是。《山海经》中。闪烁着对女性祖先崇拜的光芒。
前面说了。“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常仪”生了十二个月亮。《大荒西经》还说到了女娲:“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
书里没说女娲最大的两项功绩——抟泥为人和炼石补天。但《山海经》是最早记载女娲的古籍。“女娲”是古人心中的原始开辟神。这一点毫无疑问。
《北次三经》。记载了“精卫填海”神话。精卫作为炎帝的女儿。“名曰女娃”。
女娲和女娃。一定不是巧合。女娲补天和女娃天海。异曲同工。都是原始先民对伟大母性祖先的歌颂和崇拜。
《西次三经》《海内北经》和《大荒西经》里。还有西王母神话。
《山海经》里的西王母。是人而不是神——“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咋一看。似乎面目狰狞。细想又何尝不是原始时期穿兽皮、戴骨链的女性形象。
《海内北经》里。 西王母的形象。更女性化和王者化了一些。这种变化。完成于《穆天子传》。西王母终于成为后人敬仰的温柔女神。
这种祖先崇拜。还表现在对“后裔除害” “皋陶判案”“孟涂为官”等英雄崇拜上。
《山海经》的神话。具有鲜明的原始宗教特点。最突出的。就是“万物有灵”。
《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都有“风神”神话。四个“风神”之名。与甲骨卜辞中“风神”一致;所居位置。亦与《尚书.尧典》所说“四方神”一致。
《海内东经》《海外东经》。有“雷”“雨”“虹”神话。
《海外北经》《大荒北经》《海外南经》。有“昼夜季候之神”的神话。
《海内北经》《海外北经》《大荒东经》《海内经》《海外东经》《大荒北经》。有“河川”“东海”“沼泽”“江湘”等水神神话。与此相关。还有“应龙”“旱魃”等灾异神话。
有前面说到的“昆仑”神话;有东南西北“圣山”神话。有“邓林”神话;还有“蓬莱仙境”神话。
《山海经》里。有众多动植物神话。如“凤凰”神话;“黄鸟”“比翼鸟”“毕方鸟”神话;前面说到的“精卫”神话;“龟龙”神话;众多的“异兽”神话;“建木”和其他“圣木”神话;“邓林”和“枫木”神话;“蘨草”神话。等等。
书中。还有不少“神尸变化”神话。如。“奢比之尸”“王子夜之尸”“女丑之尸”“刑天之尸”“夏耕之尸”等。应该反映了先民对“生死”的迷惑和思考。当然。“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则体现着古人对宁死不屈精神的崇拜。
《山海经》中。还有“医药之神”的神话。书中称之为“巫”。《大荒西经》说。神一般的“巫医”。皆居于神巫之山:“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回到开篇说过的那句话——《山海经》。是记录中国远古上古神话不可多得的大宝藏。
挂一漏万。不可尽述。有兴趣的朋友。还是读一读《山海经》原著吧。有多种注释本。很好读。
既然是神话。就不能以是否真实来判断。不过。正所谓传说中往往有真实的影子。特别是《山海经》中关于“观象授时”、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等内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6367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神话,山海经,黄帝,炎帝,女娲,十日,崇拜,天帝,西经,女娃
没想到大家都对《山海经》中有些什么神话故事?是真实的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司马迁老大人在《史记·大宛传》中说了:“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所以我就粗略过一下《山海经》中几个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