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战争中大家说的遭遇战是什么意思?
原创

请问战争中大家说的遭遇战是什么意思?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李云龙率领华野二师准备夜袭楚云飞第89师。行军路上一个小战士憋不住去拉屎。看见旁边也蹲个人以为是战友。就大咧咧借火点烟。火柴的亮光下才突然发现那是个国军士兵。急得裤子都没提好就去报告了:“沟里全是敌人”!于是李云龙率部先敌开火。这就是正儿八经的遭遇战。

其实这个战例的素材是淮海战役期间的“潘塘战斗”。当时华野二纵(不是一个师)奉命驰援在徐东地区阻击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的宋时轮兵团(由三个纵队组成的临时兵团)。二纵司令员腾海清决定干一票大的。没有直接进入宋时轮兵团的阻击阵地。而是绕过敌人侧翼直接奔袭徐州机场。

这是典型的“围魏救赵”打法。机场危急。徐州震动。进攻的敌人必然回援。可收奇效。偏巧此时。坐镇徐州的杜聿明发现邱清泉进展缓慢。只是一味采取正面平推战法。愚蠢而又耽误时间。因此命令总预备队第74军投入战斗。并且也使用了侧翼迂回的作战方式。双方部队的必经之路。不约而同都是徐州东南18公里的潘塘镇。

第74军是由重建的整编第74师恢复番号而来。战斗力与张灵甫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军长邱维达对于这种孤军深入到华野阻援部队后方的打法。从心里就没底。在杜聿明和邱清泉的严令下。硬着头皮开始行动。迂回和穿插作战。确实非国军所擅长。尤其是夜间行军。更是容易发生混乱。

1948年11月16日凌晨三点。两支对向开进的部队在潘塘附近的新集村迎头碰撞在一起。这是标准的“遭遇战”。到天亮之后。毫无准备的双方将领均大吃一惊:在以潘塘镇为中心的5公里范围内。双方部队已然交错和纠缠在一起。互相都不清楚对方的番号和兵力。哪怕是想把本部集中起来都很困难。

邱维达接到的侦察报告是。解放军部队距离他的军指挥所只有3华里。而腾海清惊讶的看见。第74军的一个团与他的司令部之间仅隔着一条大水沟。华野二纵立即组织开火。战斗口号是:“越大胆。越坚决。就越能胜利”!邱维达不敢恋战。下令全军退入潘塘镇及其周围坚守待援。双方在犬牙交错的战场上打成一锅粥。

其实。双方的最高指挥官也是冷汗直流并深感庆幸。粟裕将军清楚。一旦敌74军迂回到宋时轮的阵地后方。绝对会构成巨大威胁;而刘峙和杜聿明大叫好险。是因为若非有此遭遇战。徐州机场必将不保。与南京方面的空中联络将被切断。

比较而言。还是徐州敌人更害怕些。因为差点被华野二纵掏了老窝(二纵是韦国清苏北兵团的前锋。后面还有两个纵队在跟进)。于是杜聿明火速调集留守徐州的孙元良兵团、邱清泉兵团的第12军、第72军全力增援潘塘。鉴于奇袭的计划已经暴露并且敌人援军已经大批开来。华野司令部命令二纵撤出战斗。

第74军侥幸没有被消灭。而且当面的解放军又已撤退。正面进攻不利的邱清泉为转移视线。立即通电宣称取得“潘塘大捷”。不仅徐州城内敲锣打鼓。南京还特地派来了慰问团。弄得跟真事儿一样。尤其是邱清泉曾经吹嘘有个通讯兵火线接线。南京方面决定为其颁发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

可是这个兵根本并不存在。没办法。邱清泉只好在第74军随便选了个通讯兵冒名顶替受领。《大决战淮海战役》专门用个镜头反映这一桥段。就是那个吃饭的兵。名字好像叫“李小二”?电影里他后来成为一名解放战士。

包围圈里的黄百韬也收到了空投的“潘塘大捷”传单。他在地图上找了找潘塘镇的位置。立马知道邱清泉在谎报军情和胡说八道。果然。第二天上午便收到顾祝同的通知:部队应该向西突围。言外之意。别指望邱清泉和李弥的援军了。黄百韬只能仰天长叹:但凡有能力突围。我怎么会在这里等死?

所以说。遭遇战的要素有二。其一是战争双方的行军路线意外交叉于某一点。其二是两边的部队都处在毫无作战准备和猝不及防的情况下。

而在遭遇战中。最能体现指挥员的临机应变能力和部队的基本素质。训练无素的官兵会第一时间陷入懵圈状态。很难做出有效的战术反应。

其他观点:

典型例子都在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淞沪会战。国军虽然没有掌握着制空权。但也不是一架飞机都没有。小规模空战还能组织起来。国军也不是没有大炮。只是这些大炮太金贵。太靠前线直接成了日军俘虏。太靠后方又打不着日军。于是。向来会精打细算的国军高级将领们。把炮兵阵地设置的很靠后。炮兵根本不敢开炮。总是打到自己人。当国军伤亡过大开始溃退时。炮兵阵地又被冲散。成了日军的俘虏。

通常来说。国军意外遭遇日军或者被日军突袭和伏击。大概率会被秒杀。因为大部分国军士兵都是抓来的壮丁。不是他们没有爱国情感。实在是长官本来就是让他们当炮灰的。所以。一旦遇上日军。向阳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甚至遇不上日军。国军都有可能在行军途中溃散。所以。国军的行军过程。很多时候更像是押送犯人。

即便是战斗力最强的抗日铁军——第74军。遭遇战斗力相当的日军。也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74军遭遇了日军第三师团。结果很悲剧。

74军先是在蕉溪岭遭遇日军飞机空袭。伪装隐蔽不太好。伤亡惨重。51师有名士兵到弹坑中躲避。却发现弹坑中已经有数十具战友尸体。最后只好在尸体堆里躲避。薛岳的参谋长赵子立曾力劝让74军在外线机动。可是薛岳刚愎自用。一再催促伤亡惨重的74军到长沙来。最为致命的是。薛岳的电报全部被日军截获。早就想那74军开刀的日军找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日军第三师团师团长认为。趁74军立足未稳。全歼了他们!没想到余程万带着57师发起反击。重新占领了春华山。廖龄奇指挥58师也发起反攻。日军以巨大伤亡取得阵地。至此。日军第三师团不得不放过74军。甚至申请追击时。也被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拒绝。

阿南惟几认为。只有调第六师团过来。和第三师团夹击74军。才能彻底消灭这支队伍。而其他的部队。则用来对付第10军。第37军和第26军。很快。58师就崩溃了。直到此时。薛岳才如梦方醒。不得不放弃坚守长沙计划。命令王耀武撤军。

分头突围后。74军残部在浏阳集结。一统计才发现。这支部队太惨了!57师伤亡40%。58师伤亡超50%。58师的军官伤亡失踪148人。其中就包含了师长廖龄奇。后来人们发现。廖龄奇其实坐火车回家了。

廖龄奇到底是临阵脱逃还是请假回家。到底是被人意外发现还是主动汇报行踪。这一切都成了谜。可以确定的是。廖龄奇和上司王耀武关系很不好。和上司的上司薛岳关系更不好。他是俞济时的人。向来比较傲慢。当战后追究责任时。薛岳离开把廖龄奇告给了蒋介石。王耀武又不给求情。蒋介石大笔一挥。 廖龄奇被枪决。

廖龄奇之死。王耀武也是赢家。他的嫡系是51师。在57师和58师被重创时补充进去。从此74军彻底成了王耀武的部队。

不过。最大的赢家却不是薛岳和王耀武。而是张灵甫。张灵甫从58师副师长升为师长。很快完成了对58师的彻底收编。后来的常德保卫战中。张灵甫对余程万57师见死不救。导致57师几乎被全歼。余程万也调离57师。到这里。张灵甫就成了74军内定的新军长了。

其他观点: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欢迎探讨指正!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58:54

    日军,国军,徐州,部队,师团,兵团,伤亡,成了,遭遇战,阵地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58:54

    没想到大家都对请问战争中大家说的遭遇战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3:58:54

    李云龙率领华野二师准备夜袭楚云飞第89师。行军路上一个小战士憋不住去拉屎。看见旁边也蹲个人以为是战友。就大咧咧借火点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