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质疑高发,互联网平台放心消费如何解?
原创

“大数据杀熟”质疑高发,互联网平台放心消费如何解?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近期。多家网络电商平台被曝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即老客户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反而比新客户花钱更多。大数据“杀熟”现象。是否真的存在?“杀熟”侵犯了消费者哪些权益?怎样才能在产业发展和消费者维权之间做出平衡?

  “起先是有人在微博吐槽使用网约车服务时发现‘同时同地不同价’。紧接着。网友发现。在线差旅、在线票务、视频网站会员、网络购物、交通出行等众多消费领域均有类似现象。”

  ——媒体报道。针对2000多名受访者发起的“青年调查”结果显示。超一半的人遇到过大数据“杀熟”情况。

  “大数据‘杀熟’。实际上是一种严重背信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更违反法律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消费者与网络平台之间的“熟”即“用户黏性”。消费者基于信任使用平台。不再货比三家;平台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对熟悉的顾客提供更不优惠价格甚至歧视性待遇。属于典型的不诚信行为。

  “商家根据每个人购买偏好、重复购买率、品牌依赖度等指数。通过大数据算法做价格、优先级、热销品等信息私人定制化的推送。成本大为降低。”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说。大数据“杀熟”属于“价格欺诈”。是一种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经营者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虚假标价并使消费者误解。诱骗消费者做出购买选择的做法。显然背离公平诚信的价值原则。涉嫌‘价格欺诈’。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知情权、隐私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张林山说。

  “现在。我国适用价格歧视的法律主要有价格法和反垄断法。但是这两部法律的制订与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商业还不十分匹配。”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占领建议。相关部门特别是价格主管部门要对此进行研究。对于没有正当理由的歧视定价行为要进一步进行立法规范。

  “大数据时代。消费者权益更应被重视。用户权益若得不到妥善保护。网络经济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业内专家表示。

  “技术要以法治与德治为导向。大数据分析。应当为消费者定制个性化服务。而不是用来实施价格歧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阮敬认为。各大电商企业应加强自律。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使用大数据时。应一视同仁。

  “最容易成为‘大数据杀熟’目标的主要是对于商家形成了路径依赖的‘忠实’用户。以及对价格波动较不敏感、没有时间反复比价的消费者。”

  ——浙江大学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马述忠指出。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监管维权机构。积极干预“杀熟”行为。鼓励消费者举报、投诉。及时进行查证、惩处与信息披露。

其他观点:

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

在传统的线下消费中。一般会通过会员制、集积分、送礼品等方式留住老客户。这种模式也被大家普遍接受。然而到了互联网时代。似乎这种模式就开始反过来了。随着你进行同一种消费的次数的增加。最开始吸引你进行消费的优惠开始逐渐消失。最后慢慢演变成消费次数更高的老客户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去获得产品或服务。而新客户则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

大数据通过对用户基础数据、行为数据等进行分析之后。能够为每一位用户勾勒出一个大致完整的数字画像。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认识你。说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大数据可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大数据杀熟一般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提高一点点价格。对价格没有那么敏感的你。可能很难注意到增加的那一点点价格。结果就是你会多花那么一点点的钱去购买你想要的产品或服务。另一个方面是。减少优惠。这个大家肯定深有同感。无论是美团还是支付宝等平台。新用户的优惠明显高于老用户。正是因为你是老用户。已经有一定的忠诚度。无论是否有优惠你都会选择使用这个平台。那么平台就会更倾向于用它的优惠去吸引更多的新用户。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便踏入了大数据杀熟的大坑中。怎么才能避免大数据杀熟呢?

你可以在不登录账号的情况下浏览你想要的产品或者服务。多个平台进行比对。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反正货比三家不吃亏。

采用不同方式注册平台。尽量不要在多个平台上使用相同的邮箱、昵称等。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控制自己。理性消费。如此。大数据杀熟。对你毫无办法。

大数据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更加便利的服务。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居安思危。去思考我们会为止付出的代价。


其他观点:

作为一名有20年互联网从业经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大数据杀熟。这两年能变成社会热点关注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权益问题。但大数据杀熟其实又是一个复杂的市场现象。并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什么商业伦理、商业文明的问题。如果仅仅这样认为。那就把大数据杀熟现象理解的简单化、片面化了。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互联网企业通过收集及分析客户的浏览内容、购物习惯、价格敏感度、使用设备等数据。对客户实行差异定价的现象。而这种差异化定价。往往又表现为一种典型的针对老客户的价格歧视。比如说。随着老客户购买次数的增多。客户的消费行为规律对互联网企业来说也会越来越清晰。企业以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和购买偏好。制定更加“适合”的价格。

具体的例子就不用说了。去年引发热议的某旅游网站、某叫车平台、以及某电影票平台的沸沸扬扬。大家应该都看到过。这里就不具体说明了。

针对这种“大数据杀熟”的现象。是有两种看法存在的。一种观点认为“大数据杀熟”是企业为了获得灰色超额利润所实施的“价格歧视”。刻意损害消费者权益。构成了违背消费者知情权的价格欺诈行为。同时也是商业伦理的问题;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大数据杀熟”属于企业采取的市场行为。通过部分定价策略和市场策略。以差异化定价的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有助于扩大消费群体。

差异化定价或者差异化营销。其实社会中比比皆是。互联网企业也同样如此。比如各大平台为吸引新用户的各种促销、折扣活动。其造成的结果其实与“杀熟”及其类似。老客户和新客户的定价明显有了不同之处。而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能力的用户。价格同样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包邮区用户。购物的实际支出与其他地域的用户肯定是不同的。

再比如在双十一促销活动中。多是以预售的形式进行凑单促销。而大量消费者往往因为价格的优惠而降低了对价格敏感程度的注意力。在预售的阶段促销商品价格往往是不予透露的。只有在促销当天消费者才能见到实际的销售价格。而商家可以在预售这段时间内通过对消费者购物车内商品的分析大体了解消费者的保留价格。通过简单的价格调整。进而获取更多的利润。像这样的差异化定价。更是难以察觉。

其实。企业利用大数据快速撮合交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属合理逐利行为。而且在大数据技术的合理应用情况下。使得商家能够通过类似“定向营销”“动态定价”“要害突破”等方式。更加精准的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也确实极大地降低了经营成本。但是信息的极度不对称和不透明。商家的过度逐利行为。就造成我们目前看到的“杀熟”现象的恶劣之处。消费者不得不对这样的情形产生质疑和焦虑。

由于“大数据杀熟”的隐蔽性、模糊性、和复杂性。使得其很难被察觉、被定性、被举证、被惩处。不利于认定并制裁那些游走在侵权边缘的不法经营者。从国家层面讲。相关的法律的制定和清晰化。以及更加完善、有效的监管平台的建立。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除此之外。对我们个人用户而言。也必须有针对性的防范意识。应该学会从以下三个层面来保护自己。

购买商品时尽量货比三家。比如可以试着看看比价平台或者看一下折扣卷平台。选择合适的价格购买。这样做不仅可以较为有效地避免“大数据杀熟”。还可以让系统识别为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也降低了被“杀熟”的几率。

要有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这其实也是解决各种大数据时代发生的相关问题的必要的解决方法之一。不随意开通各种授权。尽可能的减少或关闭各APP访问短信、通信录、地理位置、照片等访问权限。避免自觉透露隐私。自己的消费记录和快递等信息也要注意保护。

取证与保护意识。作为个人用户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尽可能收集证据以防被“杀熟”情况的出现。例如保留电子账单。并尽量开具发票。与在线客服的对话记录也应妥善保存。如果发现被杀熟的情况。应该立刻向监管部门进行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05:32

    数据,价格,消费者,平台,用户,互联网,现象,客户,老客户,企业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05:32

    没想到大家都对“大数据杀熟”质疑高发,互联网平台放心消费如何解?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05:32

      近期。多家网络电商平台被曝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即老客户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反而比新客户花钱更多。大数据“杀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