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简单百度了一下题主的问题。从问题上看。这个“网络公司”、“杀熟” 这个词汇来自与某新闻的一条消息:据了解。某客户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然后基于这个一点得出结论。网络公司用大数据“杀熟”。 这个结论多少有些阴谋论在里面。但是。大数据的确会比你自己更“懂你”。且看下如下分析:
1、市场行为主观论断居多:住过酒店的同学都知道。酒店的价格是个市场行为。分淡旺季。价格上涨下跌有季节性规律。这种简单的规律还谈不上大数据的贡献。但是却是可以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去牟利。淡季杀熟。但是我想说。大公司不会耍这种小聪明。因为无论是从口碑还是从利润角度。都不具有驱动力。
2、算法运营:更多的情况是。旅行网站通过后台算法对供给方-酒店、客户进行了画像标签。通过算法能够建模出这个人的喜好和购买偏好。如果这个消费能力和付款能力均复合模型匹配范围。按照成单流失率。进行价格模型抬升。这个是一个数据化运营的思路。有可操作性。
3、原始驱动。非理性消费:其实人的行为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理性思考的结果。特别是消费。通常我们会被某些促销、折扣、附加值所蒙蔽冲动消费。而大数据就是寻找这种潜在客群的需求。
综上。我认为这种行为确实有。但是更多的是市场行为。不是“杀熟”。是你正好成为了他的目标客户。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
首先说明一点。所说的酒店这个问题我暂时还没发现。可能有过。但是一般不会去注意这个细节。
这个新闻是今天一早获悉的。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据了解。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虽然酒店的问题没注意过。但是在其他领域来说。这样利用大数据杀熟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比如说滴滴打车。以前和朋友一块叫车。同样的起点。同样的终点。所计算的叫车费用经常是不同的。经常打车我的一般是高于别人。
再举个例子。支付宝的扫一扫红包。我是支付宝的深度用户。自始至终扫到的金额从来不超过2毛钱。而身边的阿姨大叔却经常是几块钱。
在互联网深度发达的现在。互联网公司正在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获取用户的各种信息。来构建自己的大数据平台。以便深入挖掘客户价值。个人信息保护变的越来越重要。希望今后的法律方面能加以规范。
其他观点:
杀熟。在商业里头肯定存在这种情况。但在当前技术发展这么快的情况下。当前信息化传播这么快的环境下。双方没有共赢作为目标。杀得了一次。杀不了第二次。
但不可避免的。比如我们在前期做下一批云计算的客户。当我们推出大数据产品的时候。肯定先从这些客户入手去交流。去落地。去交易。但风险也在。也许你的产品比云计算差太多。导致客户的印象越来越差。也许客户觉得你们是做云计算的。大数据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小白鼠。
但你的公司有一款好的大数据产品。也能帮助你的客户。达到双方都能获得各自的利好。那么这种杀熟。双方也是情愿的
所以杀熟。只要程度拿捏的好。不用担心是否像如今。在极端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的驱使下。“熟”者已经成为一些人直接获利的吞食目标。出现所谓“杀熟”现象。对于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地专赚、专骗熟人钱物。损人利己这些。互联网公司肯定走不下去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6482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数据,客户,自己的,酒店,互联网,价格,账号,淡季,算法,是从
没想到大家都对网络公司用大数据“杀熟”,有人遇到这种情况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简单百度了一下题主的问题。从问题上看。这个“网络公司”、“杀熟” 这个词汇来自与某新闻的一条消息:据了解。某客户经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