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的韩信,为啥想不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原创

垓下之战的韩信,为啥想不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韩信当然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他与刘邦定下三不杀之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只是他在项羽帐下不得重用。而投奔刘邦。从一个无名小卒。被封为大将军。一步登天。为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才一心忠于刘邦。

项羽曾派帐下武涉前往齐国离间自立。从韩信的回答就看出他对刘邦的忠心。

武涉面见韩信说:汉王是靠不住的。他现在重视你。是因为有项王在。你对他还用。现在楚、汉成败之间。关键在于你。你和项王曾经有过交情。为什么不反叛汉国来与楚国联合。三家瓜分天下各立为王呢?现在放过这个良机。自下决心投靠汉王来进攻楚国。作为智者难道原本就是这个样子的吗?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武涉走后。帐下谋士蒯通也劝韩信自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乡利而倍义否!”

项羽离间韩信失败。不得已向刘邦提出和仪。签下历史上著名上“鸿沟协议”。然而协议刚签。张良和陈平就向刘邦建议。趁项羽疲劳之师。东返之机从背后袭击。

刘邦采纳。于是召集五路人马共计50多万人马于垓下交由韩信指挥。项羽兵败后。韩信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发动心理战。以一首楚歌。吹散江东十万子弟。而作为楚军老大的项羽也机会回到江东。完全有机会东山再起。然而项羽却是一根筋。最后选择自杀。一代英雄就此谢幕!

天下初定。刘邦大封群臣。四百年汉室由开始。韩信也从最先受封齐王改为楚王。最后在陈平的献计下。刘邦趁游梦之机又把楚王降为淮阴侯。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同。

吕后趁刘邦不在。让萧何召韩信进宫。韩信深知此去难逃一死。但感念萧何的知遇之恩。没有拒绝。进宫后被吕后关进长乐宫。以谋反之罪把韩信抓了起来。

刘邦曾给韩信许下三不杀之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吕后为不违背刘邦诺言。让宫女把韩信眼睛蒙上。用白布缠住韩信身体掉了起来离开地面。然后用竹签将韩信活活的捅死。

于垓下之战。韩信就想到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他没有对楚军赶尽杀绝。而是采用四面楚歌吹散江东子弟。也是想放项羽回到江东。以此来制约刘邦。保全自己的性命。

无奈项羽宁愿自杀也不想返回江东。没有了项羽对刘邦的威胁。韩信的军事又过于厉害。刘邦只得除之而后安!

其他观点:

韩信是摧城拔寨的名帅。但又是眼光短浅的大臣。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这同韩信性格上的隐忍丶为人处世的的漫不经心。大有关系。

韩信少有大志。却又固步自封。不善变通。缺乏灵活和主动性。在市上遭一伙泼皮无赖欺辱。最后却采用了钻狗洞的\"胯下之辱。\"

在项羽丶刘邦手下。皆因孤独难耐而选择溜之大吉。不是萧何慧眼相中。萧何月下追韩信。说不定韩信从此与历史无缘了。

韩信忠于刘邦却又狮子大开口。不从谋士拥兵自雄。却连基本防患意识都不具有。进不与刘邦交心。相处融洽。退不会效张良低调丶引退。

三国姜维都懂得\"屯兵戍边\"。远离朝政。避祸自保。韩信可能自恃劳苦功高。刘邦不会翻脸无情。可韩信居功自傲。而忘记了功勋是双刃剑。\"功高震主\"也会让君王惴惴不安。更别说社会复杂。身边的人丶部下任何不明智的言行。都会带来飞来横祸。更有心胸狭窄丶歹毒的吕后。随时随地取人性命。

糊里糊涂的韩信。只有在刀架上了脖子。最后一刻才清醒:狡兔死丶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已破。我自当死!“

其他观点:

像韩信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不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但是人的缺点往往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还是应该从韩信自带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他为什么宁死也不愿反抗。

出身低微

韩信年轻时喜欢背着剑到处游荡。秦汉时期。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有士族才会用剑来彰显自己独特的社会地位。可见在韩信的内心。他是非常渴望能够出人头地。甚至出将入相。

正因如此。其他市井无赖看到韩信就像看到一根刺:大家都是社会底层混日子的普通老百姓。你韩信为什么老是背着个剑。感觉高人一等?并因此羞辱他。以此证明大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可见韩信的出身实在低微。就算他的祖上曾经辉煌过。到了韩信这一代。基本已经没落地无以复加了。吃饭还得靠大妈施舍。也许他像张良一样遇到了一个世外高人传授兵法。也许家里曾经藏有一两部兵书。但是。如果不是天下大乱。他这辈子恐怕都难以展翅高飞。

知遇之恩

恰逢陈胜吴广掀起起义大潮。韩信认为项羽是当时的王中之王。因此。积极投靠项羽想要一展宏图。然而项羽这个人非常传统。他更看重家族名望。对于韩信这种起于市井的布衣。言不听计不从。给他一个亲兵的岗位已经是顶天了。

韩信十分失望。经国之才竟然无处施展。只能跳槽到刘邦阵营碰碰运气。结果。由于无人举荐。依然只是个管理粮草的后勤官员。连一显身手的机会都没有。

韩信再度失望。决定跑到其他诸侯那边试试运气。若不是萧何能够伯乐识马。韩信的余生估计就要在不断地跳槽中欢度了。事实上。刘邦能够启用韩信为大将军。并非他对韩信抱有多大的期望。而是不想失去萧何。不想让萧何失望。

但是韩信不这么看。无论如何。因为萧何举荐。刘邦任用。韩信从一介无名小卒。一夜之间跃升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在那个看重家世的时代。此恩等同再造。百年难遇。

缺乏野心

韩信的出身塑造了他的性格。他最大的梦想是衣锦还乡。而不是坐拥天下。韩信是一个善良而纯粹的人。当梦想实现。他并没有惩罚那些曾经虐待过自己的市井无赖。对施舍饭食的大妈更是大加赏赐。

韩信年轻的时候没有朋友。没有家室。没有族人。他始终一个人默默地学习。默默地奋斗。即便成为大将军之后。他也没有笼络到多少心腹死党。某种意义上。依然孑然一身。

刘邦两次夺王。一次封侯。彻底斩断了韩信那微弱的根基。但是他依然不在乎。他觉得富贵已足。虽然偶尔发发牢骚。毕竟没有造反。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韩信的才华。冠绝天下。这对于已经一统宇内的刘家来说。正是最大的威胁。无论韩信是否要造反。他都不应该存在。

韩信不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吗?他肯定知道。但是他没想到刘邦下手这么快。吕后下手这么狠。萧何下手这么贱。他以自己的善良低估了皇权的毒辣。

一个对天下缺乏野心的人。即使知道皇帝想要杀他。他也不会想着取而代之。反而希望朝廷能够念他往日的功劳网开一面。这种性格弱点。谁也无法改变。

垓下之围

垓下之围的韩信。因为刘邦封王的许诺。感觉自己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于是使尽全力围攻项羽。正面对抗。汉军依然不是楚军的对手。纷纷败退。但是因为韩信调度有方。令行禁止。因此。军队有序败退。并未自乱阵脚。更没有撕开缺口。无论楚军杀多少人。依然被死死围困。

倘若此时的韩信能够网开一面。让项羽顺利撤回江东。但凡韩信以外的人前去征讨。没有人是项羽的对手。刘邦亲自去也没有用。而天下将依然四分五裂。有汉王。有霸王。有齐王。还会有其他很多王侯。只有养寇自重。像韩信这样的王侯才能活得四平八稳。

然而韩信不愿这样。他把齐王的名号看得太重了。甚至重于生命。不管结局如何。他只想要最耀眼的那一刻。即便过后粉身碎骨。韩信注定重蹈兔死狗烹的覆辙。无论后人如何惋惜。话说回来。如果当时韩信尚在。白马之围以及嫁女和亲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匈奴一族恐怕早就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一叶落而知秋。韩信的性格和才能。注定了他将会以悲剧收场。无人可以阻挡。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19:34

    韩信,刘邦,项羽,的人,汉王,不杀,自己的,兔死狗烹,知遇之恩,楚国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19:34

    没想到大家都对垓下之战的韩信,为啥想不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19:34

    韩信当然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他与刘邦定下三不杀之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只是他在项羽帐下不得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