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的地宫入口当年是怎么被发现的?
原创

定陵的地宫入口当年是怎么被发现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地宫口的确定。是皇陵发掘过程中的第一道坎。1955年。在三位历史学家和作家的不懈努力下。明十三陵的发掘工作得到批准。明成祖的长陵被定为发掘对象。但当时的考古队勘探了一年多硬是没找到地宫入口。

于是。发掘委员会只好无奈的放弃长陵的发掘。决定找一个容易下手的明皇陵先试挖掘一下。本来考古队已将目标转向明仁宗的献陵。但当时有队员偶尔发现万历定陵的围墙有塌陷。可能是地宫入口。于是定陵发掘被确定。

我们都知道。找到地宫入口只是皇陵发掘的第一步。而成功的找到地宫大门。才算是发掘有了突破性进展。看似定陵规模较小且已露出地宫入口。然而对它的发掘却是耗费了极大功夫的。从地宫口到地宫门耗时一年有余。

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定陵找到地宫大门为何会耗时一年多?

1956年5月17日。定陵的发掘工作开始。定陵的地貌大致呈圆型。一圈建有围墙。也就是陵墓宝城。围墙的穹顶称为宝顶。定陵当时围墙塌陷处正好是地宫的入口。考古队在探沟中用绳子作出标志。开始仔细的用框出土。

下探工作持续两小时后。围墙内侧砌的石条露了出来。有民工发现其中一块石条上面有字便喊了一声。大家都围拢过来。看见石条上露出雕刻的字迹:“隧道门”。当时吴晗和夏鼐认为这里就是定陵的地宫入口。

下挖工作进行了十多天后。在探沟挖到离地面四米左右时。发现了探沟两侧有城砖砌成的砖墙。两墙的间距为八米。就像一个弧形的胡同由南向北呈弯曲状。这个砖墙构成的通道就是史料上记载的皇陵的第一条砖隧道。

通常皇帝下葬时的棺椁由此进入地宫。当时的“隧道门”三字正对着砖隧道的中心。随后在刻字石条的下面。出现了用城砖起券的大门。而大门之外正好处在野外。为了保障陵墓的安全。考古人员没有将此门打通。

当时的考古队谁也不会想到。在城墙的券门之内藏着一块意义非凡的小石碑。与小石碑的擦肩而过。使得发掘工作难上加难。这块石碑上刻着:“座城土衬往里一丈就是隧道棕绳绳长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墙前皮。”

这块石碑上的文字它告诉人们。宝城向里掘进一丈的就是通入地宫的第二条石隧道。还有隧道至地宫金刚墙前皮的距离。然而由于当时的考古经验不足。导致这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刻字小石碑没有被及时发现。

就这样。发掘工作持续了一年多还没有找到地宫大门。考古队于是决定加深探沟。随着民工栾世海一镐挖下去。突然出现钝器的撞击声。他便刨开积土。露出了一块长一尺宽半尺的石头。上面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此石的发现。意味着地宫大门坐标的确定。考古队顿时欢腾雀跃。一年来积压在人们胸中的闷气终于散开。考古队当即决定给老民工每人发一条毛巾。新民工每人发一块肥皂的奖励。这在当时算是不错的待遇了。

那么问题来了。皇陵中为何会出现泄漏秘密的指路石呢?这并非有人故意泄漏机密。万历即位后就开始修建陵墓。定陵建成后闲置了三十多年。地宫用土封闭起来。为了将来万历驾崩时能快点找到地宫。所以才留个此标记。

金刚墙是地宫的防护墙。墙后便是地宫宫殿。如果记载无误。再往前挖十六丈。往下深三丈五尺的地方就是金刚墙。为了加快挖掘进度。考古队找来一台卷扬机。外加几个小矿车。使得土方工程进度快多了。

考古队顺着转隧道向前挖掘。但转隧道突然中断了。于是考古队决定按小石碑指的方位重新挖一条探沟。挖掘不久便发现两条东西走向的石墙。两墙南北宽八米。是用花斑石条砌成的。共十七层。向西斜下。全长四十米。

这条隧道就是最好一条石隧道。在石隧道的尽头。出现了一道横贯南北由明砖砌起的大墙。墙高八米八米。厚一米六。墙基由四层石条铺成。石条上方是五十六层城砖和灰浆砌成的墙。顶端有琉璃瓦檐。这就是地宫金刚墙。

金刚墙后就是定陵的地宫。金刚墙的中央是一个圭形的砖砌门券。上窄下宽。由于地表压力作用。门券向里凹进约两厘米多。圭形门券是干垒起的。地宫就在后面。从发掘动土到金刚墙的出现。考古队共耗时一年零两天。

金刚墙拆开后。从洞口“哧哧”的窜出难闻的气味。发掘暂停一天。排放有害气体。为慎重起见。考古队买来一条狗和一只公鸡。准备试着放进去。结果狗和鸡都没能成功的放进去。最终决定派两人进入。

选中的两人戴着防毒面具。提着马灯。腰上系着一根长绳进入金刚墙内。在确定没有暗器和毒气之类的东西后。其他人纷纷进入。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墓道券。往前走便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地宫门。是两扇洁白如玉石门。

打开石门成了又一难题。最终考古队根据观察和史料记载。成功的制作了一把打开石门的拐钉钥匙。石门被开启。首先进入的是地宫前殿。殿内没有陈设品。前殿的尽头又是一道石门。石门之后便是地宫中殿。

中殿有三套汉白玉石宝座。宝座前有黄色琉璃五供。五供前各有一口大瓷缸。缸里装有香油、铜瓢、灯芯。这就是“长明灯”。但因缺氧早已熄灭。中殿左右是配殿。配殿中只有棺床。中殿的石门后部便是后殿。

万历与两位皇后的棺椁就安置在后殿之中。还包括大量的陪葬品。之后的事情就是随葬品的发掘与损毁。及九年后万历与皇后尸骨被毁的浩劫。至此。定陵的发掘工作算是告一段落。大量的时间耗在寻找地宫的大门上。

由此可见。当时对发掘帝王陵寝是毫无经验可言。大都是抱着做试验的心态去考古。造成了许多不可挽回的损失。后来还是有人提议要继续发掘长陵和唐乾陵。以满足个人的好奇心。所幸的是都被国家及时制止。

其他观点: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朝史专家吴晗向上级提出了“解开十三陵所有秘密”的计划;而这项计划的内容。就是要打开十三陵里最大的那座皇陵—长陵。

长陵作为明十三陵里最大、最完整的帝陵。自然是吴晗等人的首选目标。因此。他们的计划一经上级批准。便带领自己的考古队直奔长陵而来。

历史上有很多古墓。都是因为找不到入口。而最终被盗墓贼放弃。比如说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乾陵、元代帝陵、秦始皇陵等等。

墓道口。对于皇帝而言。就是他王之宝库的最后一把锁。一旦失守。后果无法想象。

长陵是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之墓。它兴建于明代最鼎盛时期。故而从用料、做工、规划、建设工期来看。它都是十三陵里最费心思的。

考古队想要打开长陵。就必须找到地宫入口;否则。就只能从宝顶(封土)上直接下铲儿。那样势必会破坏墓室内的文物。对考古造成负面影响。

经过一个多月的寻找。考古队对长陵的考古调查。一无所获。无奈之下。考古队只好把目光对准规模较小一些的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的陵墓。

定陵的规模虽然没有长陵那么大。可是墓道口的藏匿。也是非常的巧妙。

考古队经过十几天的实地探查。终于在定陵宝城内的城墙上。发现了一处断痕。这个断痕。引起了考古专家的警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裂痕的呢?

于是。考古队便在此次沿着宝城城墙开挖探沟。

隧道门的发现。大大提升了士气。考古队越干越有劲儿。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了新的问题:这一条近30米深的沟。挖到什么时候才能到地宫门口呢?宝顶离宝城远着呢!

更让考古队头疼的是。雇来的好些个民工全都回家种庄稼了;若是还不出成绩。就只能他们自己抄铁锹下去挖了!

为了减轻挖掘量。考古队当机立断。决定在第一条沟的延长线上。重新开挖。

直到9月。考古队才有了新的转机。因为他们发现了一块儿石碑。上面写着:

“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换言之。这块儿石碑的发现。直接告诉了考古队金刚墙(地宫)的具体位置!如此重要的线索。终于让半年的“挖土”工作。有了重大突破。

如此。考古队再也不用闷着头乱挖了。他们在这块儿石碑的指示下。有了明确的方向。

有了确切的距离。有了确切的深度。第三条沟。也就自然而然地开掘了。

即便如此。考古队寻找金刚墙的工作。也并非易事。

不得不说。在定陵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队自有诸多“贵人”相助。若不是“隧道门”三个字。若不是二道沟的那块儿碑。考古队要挖到几儿去?一鼓作气没有成功。再而竭、三而衰就是必然。

当然了。定陵最终还是大白于天下了。可是教训也是惨痛的。不过。对于当时的考古队来说。自然可以拿此邀功的:

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定陵之后。国家百年内再也不允许主动发掘帝王陵。

其他观点: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33:29

    地宫,考古队,隧道,石门,定陵,石碑,皇陵,万历,入口,工作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33:29

    没想到大家都对定陵的地宫入口当年是怎么被发现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33:29

    地宫口的确定。是皇陵发掘过程中的第一道坎。1955年。在三位历史学家和作家的不懈努力下。明十三陵的发掘工作得到批准。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