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为什么建了一座清西陵?
原创

雍正皇帝为什么建了一座清西陵?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众所周知。清代有三大皇陵:清东陵、清西陵和关外陵;关外陵主要埋葬的是顺治之前的皇帝。比如努尔哈赤、皇太极和他们的祖先;而清东、西陵主要埋葬的是顺治以来的清朝皇帝。当然啦。除了末代皇帝溥仪。总共是九位。

清朝入关后。最先建的是清东陵。位于今河北省遵化。顺治皇帝最先入住的。而其后到了康熙时。他严格遵循儒家的“昭穆之制”。“子随父葬”。将自己的景陵以爸爸的孝陵为中心建在了其左边。

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已经看到了上面一个特别高大上的词汇“昭穆之制”。这东西是啥呢?

“昭穆之制。是啥意思呢?”

实际上是古人创造出的一种礼仪。据古代最重要的一本礼仪大全《周礼》里记载。所谓“昭穆之制”。就是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具体来说。即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再说的通俗点就是根据立庙的数量来区分等级!

而这种“昭穆之制”也延伸到了人死后的丧葬顺序和神主牌的摆放次序之中。以此来区分家族中的“等级”。即谁是祖宗。谁是孙子;

比如在《周礼·春官· 小余伯》里就记载:“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曰:“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

简单来说。就是你家族里最早那个老祖宗死后。他的神主牌是要放在正中的。墓地也是要在家族墓地中居正中的。而他以后子孙们的神主牌和墓地必须以他的为中心分别排列在其左右两列。 左为昭。右为穆。比如老祖宗的儿子(第二代)为昭。老祖宗的孙子(第三代)则为穆。以此类推。

(“昭穆之制”图解:神主牌和埋葬顺序)

中国人历来讲究“孝道”。同时也讲求“等级”。而“昭穆之制”刚好就体现了这两东西。一来子孙们围绕着自己的祖宗。叫“子随父葬”。一家人其乐融融。团结友爱。生前在一起。死了也在一起。二来以老祖宗为中心。说明其是“大”。而他左右两边的昭和穆也能让人一眼看清楚谁是子。谁是孙。(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

“雍正违反昭穆之制。为什么不住清东陵。而要搞一个清西陵?”

上面说到康熙死后按照“昭穆之制”葬在了自己父亲的左边。而到了雍正时。他也应该按这制度葬在顺治孝陵的右边。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重新选择了一个陵址。葬在了如今的清西陵

完全大逆不道啊!!!难道他是害怕什么吗?

关于雍正为什么这么做。民间有很多说法。传的最多的就是说他因为毒死了自己的父亲。篡改了遗诏而不敢和自己的父亲祖父葬在一起。怕到了阴间被骂。当然啦。这种说法子虚乌有。只能当做茶余饭后。

那历史的真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据史料记载。雍正一开始确实是在清东陵里找墓地。可找来找去都没有啥好的。当时帝王们最迷信风水。尤其是自己死后居所的风水。因为这关系到江山社稷和子孙福祉。

咋办呢?没啥办法。只能继续找。

其实据档案记载。雍正一开始在清东陵里曾经找到过一处吉壤。名“九凤朝阳山”。可后来一风水先生告诉他:“这里虽好。但规模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所以雍正把这地儿给废了。

那最后找到了吗?

当然。在经过千辛万苦之后。雍正的铁杆粉丝兼十三弟的允祥为其在今河北易县的泰宁山下找到了“万年吉壤”。即如今的清西陵境内;这之后。雍正经过重重检验。最终决定在此修建泰陵。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清朝皇陵有了东、西之分。

关于雍正要建清西陵这事。史料上还有一段有趣的记载:

因为新建西陵是打破了康熙以来“子随父葬”的传统。这算“违规”。所以雍正为了防止后世人骂自己不孝。授意大臣们联名上书。为他易地建陵找些依据。大臣们一看皇帝有这意思。也不反对。反正也和自个儿没啥关系。所以大家纷纷迎合皇帝。比如有的大臣竟然找了大禹的例子。说夏禹在浙江建陵。后代却在山西建陵。

而雍正一开始推辞。后来又假装着被逼迫。很无奈才同意建的西陵。反正这出“君臣戏”就两个字形容—“虚伪”“做作”!

1735年10月8日。雍正帝终于安安心心的躺在了自己操持起来的清西陵中。可留给乾隆的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爹呀!你修了个清西陵。现在咱皇陵有两个。以后该咋葬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乾隆大大集众人之智慧创造了一个新的“昭穆之制”。具体做法如下:

以北京为中(zu)心(zong)。从他以后的皇帝按照左“昭”右“穆”的规制下葬。即他葬清东陵。他的儿子葬清西陵。他的孙子再葬清东陵。孙子的儿子再葬清西陵。。。。

这样。两个陵都不至于冷清。而且也符合周礼。又能体现孝道和等级。

聪明的乾隆以为自己解决了一个千古难题。同时他为了防止儿子不听话。乱建陵寝。还特地在生前就将嘉庆的陵定在了清西陵。

可是。令乾隆想不到的是。他创立的这种制度。仅仅“管”住了儿子嘉庆。而他的孙子和后面好几位皇帝都没有按照他的设想来建陵。比如道光皇帝。他一开始按照乾隆定的规矩将陵寝建在了清东陵。可建好后他自己不喜欢。再加上地宫走水。无奈。又将陵改建在了清西陵;再如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也没按乾隆的规定在清西陵建陵。而是选在了清东陵。

其他观点: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杰出首领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留十三副铠甲起兵。草创后金。

1636年(清崇德元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

1912年。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告退位。清亡。

从皇太极称帝到宣统皇帝退位、清亡。清朝一共历经二百七十余年。

在这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时间内。清王朝先后营造了多处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群。按区域划分为关外和关内。

关外(3处):

——清福陵。埋葬有后金创立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昭陵。葬有清王朝的建立者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永陵。又称清祖陵。里面埋葬有努尔哈赤历代先祖。

关内(2处):

关内有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陵:

——顺治皇帝的孝陵

——康熙皇帝的景陵

——乾隆皇帝的裕陵

——咸丰皇帝的定陵

(清东陵各陵区分布)

清西陵:

——雍正皇帝的泰陵

——嘉庆皇帝的昌陵

——道光皇帝的慕陵

——光绪皇帝的崇陵

末代皇帝溥仪死后被葬入距离清西陵崇陵围墙外围不远处的私营商业墓地——华龙皇家陵园。

—————————————————

清朝入关后仿明朝帝王陵墓规制在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下为顺治、康熙皇帝建造了陵寝。

遵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规制。雍正皇帝死后也应葬在位于遵化市的清东陵。但这位皇帝却为自己令择吉地建陵。

关于其另选陵址建陵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其主要有:

1、清东陵后选陵址“风水”及土壤不佳。

雍正的陵址原本选在清东陵所在的九凤朝阳山。但在其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之后便放弃了此想法。原因是他认为“此地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意思是说这处陵址所在地虽然规模宏大。但大的格局尚未形成。因此“风水”只能说是一般。而非绝佳。

其次。此地的土壤中所含砂石较多。故不适宜修建地宫。因为砂石众多。必然会使已建成的地宫不稳。且容易渗水。

现在来看这点也确实被雍正提前言中。康熙皇帝的景陵地宫和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宫均出现渗水严重的情形。特别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地宫。时至今日。康熙皇帝的尸体仍然被泡在冰冷的地宫渗水当中。

2、

清西陵新选陵址“风水”绝佳。

清西陵所在的易县永宁山下是一块难得的建陵“风水”宝地。

据史载雍正皇帝派出的选陵大臣回复:易县永宁山下“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处。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兼备。”

雍正皇帝听完此回报后龙颜大悦。随即就决定在此“万年吉地”。为自己营建身后的陵寝。

3、篡改继位诏书。害怕死后追责。

传说雍正之所以能够继承大统是因为篡改了其父康熙皇帝的继位遗诏。故害怕死后遭遇康熙皇帝追责。便避开清东陵另择地安葬自己。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说法(雍正篡位)正史当中没有任何记载可以佐证。故此说法没有多大可信价值。

而第1、2种说法有凭有据。思路清晰。确实更值得参考。

事实上。清西陵所在地易县永宁山下确实是一块难得“风水”宝地。

清西陵北枕永宁山、南抵易水河、东有古燕都、西望紫荆关。

其距离北京城仅120余公里。山下是一大片丘陵地带。区域内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峦起伏、树木丛茂、河道纵横、可谓是地臻天成。物华天宝。

泰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开始建造。清泰陵是清西陵所有帝陵中。建筑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整的一座帝陵。

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皇帝为其举行了盛大隆重的葬礼。后将其葬于清西陵。

乾隆继位后原本也想追随自己的父亲。在永宁山下为自己寻找建陵的“风水”宝地。但又考虑到若自己葬于清西陵。其后世子孙必然也会效仿。死后也均在清西陵选择陵址。如此一来葬有自己祖辈顺治、康熙的清东陵势必会“香火败落。陵园荒废。”

为避免使自己的祖宗死后落于孤独与寂凉之中。乾隆遂立下一陵址选择规制。后世称这种规制为“兆葬之制”。

(“昭穆之制”示意图)

说白了这种规制的主要内容就是父子死后不能葬在一处。而是祖孙葬在一处。即“父在东。子在西”的交替分葬制度。

自雍正皇帝开始。清王朝的陵寝便以京师为坐标。分葬于东西两大陵区。

但令乾隆皇帝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死后仅几十年。其孙子道光皇帝便违背自己定下的这一祖制。以东陵地宫容易侵水为由。将自己陵寝改建在清西陵。

(今清西陵雍正皇帝泰陵)

也许是天意……

现在来看。雍正皇帝当初另改陵址的决断是正确的。因为清东陵除了顺治皇帝的孝陵地宫没被盗窃外。其余皇帝的陵寝地宫均遭破坏!不仅他们的陪葬品被盗。其本人尸首更是被随意丢弃在地宫内。甚至遭遇毁尸的惨剧。而清西陵除了光绪皇帝的崇陵地宫遭遇盗窃外。其余帝后陵寝皆算完整。

其他观点:

大清的入关后的皇陵有两座。分别是清东陵和清西陵。东陵先建立。西陵后建。笔者由于非常喜好历史。这两个皇陵都实地探访过。而且不止一次。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你亲眼看过清西陵之后。你就理解了为什么雍正要另辟蹊径。独自开辟这个新陵区了。

首先。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从他的执政治国以及对雍正朝瓷器的品位等都可以看出来。他做事不做便罢。一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最开始。雍正并没有像开辟新陵址的念想。而是按照老传统“子随父葬”在清东陵开始选址建陵。结果找来找去费了好多时日。总是找不到山形水脉完美的葬地。而且好不容易看上一处(位于昌瑞山附近的九凤朝阳山)。在初步勘察地质的阶段就发现此处“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所以雍正果断下旨不在此地选址。进而命令他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帮他在别处相度万年吉地。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位于河北易县西的永宁山太平峪被发现。在怡亲王给雍正的密折上称此地“实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询为上吉之壤。”这样的完美之地雍正自然满意非常。故而开始下令开始建造雍正的清泰陵。也就是如今的清西陵的祖陵。


(谢谢观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33:44

    雍正,皇帝,清西陵,地宫,乾隆,死后,清东陵,永宁,雍正皇帝,陵寝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33:44

    没想到大家都对雍正皇帝为什么建了一座清西陵?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33:44

    众所周知。清代有三大皇陵:清东陵、清西陵和关外陵;关外陵主要埋葬的是顺治之前的皇帝。比如努尔哈赤、皇太极和他们的祖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