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为什么要留下赵高这个祸害?
原创

秦始皇嬴政为什么要留下赵高这个祸害?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原因很简单。就是秦始皇帝从来没有认为赵高是个“祸害”。

先要说明一下的是:赵国不是阉人。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太监”。赵高的身世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说的很明白:

“赵高者。诸赵疏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寥寥数语。但信息量极大。第一“诸赵疏属”。也就是说赵高是秦国宗室。有人认为赵高的祖上是赵国的王族。由赵入质于秦。娶秦人为妻。赵高出生于秦都咸阳。后来毁灭了秦国。但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在《史记》中“诸”加上某个姓氏。一般都是指的本国宗室子弟。比如《史记·田单列传》中的: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

就指田单为田齐宗室。所以说。赵高的第一个身份是秦国的宗室子弟。虽然疏远。但却是货真价实。属于“天子三门草鞋亲”——这个对日后赵高个人经历和秦国的历史行程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信息是“生皆隐宫”。之前有人胡说八道。说“隐宫”是天阉。但这是不可能的。据《云梦秦简》中记载隐宫为国营的手工作坊。主要役使刑徒。赵高的母亲有罪“被刑僇”。沦为刑徒。于是便在在“隐宫”打工。而赵高及其兄弟数人。便出生于这里。又根据《张家山汉简•户律》。隐宫一词到了汉代又被指称在隐宫中服役的人。

京剧《宇宙锋》中赵高的扮相。完全不是阉宦。

赵高的人生经验本来是很寻常的。按他在秦始皇帝驾崩后的自述。就是:

“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

依照《秦律》。刀笔吏。也就是“史”。是可以世袭的。考虑到赵高的身世。不排除他的父亲也是一位出身于“诸赵疏属”的史。而赵高接班顶替后凭可能凭着自己的业务干练。成为了“宦者”。注意秦汉之际宦者是指的君王身边的侍从。而不是后世意义上的“阉宦”。“沙丘之变”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七(210B.C.)。此时拒赵高进入宫为宦。已有二十余年。据此前推二十一到二十九年计算。赵高进入秦宫当在秦王政八年到十六年之间。此期间赵高抓住了一个机遇。那就是秦王政九年的“嫪毐之乱”。当时秦王政下令“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估计是在此期间赵高立了功。得到了秦始皇帝的抬举。随后平步青云做了中车府令。

好了。下面就是特别有意思的内容了。据《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

“秦王闻高彊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中车府令就是后世的大清朝銮仪使。之前和珅就是从这儿发迹起来的。而赵高诸“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也就是说此时的秦始皇帝极为信任赵高。把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交给他当学生。而赵高和胡亥此时皆无野心。师徒两个人成天在一起研究法学。因为自古君子不器。师徒俩在专业课上尽心。这就表示没有权力欲。但是不久。赵高出事了“有大罪”。至于什么罪过司马迁没有说。但是却透露了三点:

第一。是秦始皇帝“令”蒙毅“法治”之。而蒙毅和秦始皇帝的关系是十分的“亲近”。《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的是:

“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

可知君臣二人的关系是师友;

第二。蒙毅不敢“阿法”。于是把赵高依法判了。判决结果根据秦朝“以爵赎罪”的规矩。赵高恐怕要丢了饭碗。据《商君书·境内篇》记载:

“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爵。 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

爵位在二级以上的人。 犯了罪就降低爵的等级。爵位在一级以下的人。犯了 罪就取消爵位。前者属于“降爵赎罪”。后者属于“以爵赎罪”。但是秦始皇帝认为赵高这次犯罪“敦之于事也”也就是说赵高这次“有大罪”。是办事过于负责。矫枉过正。于是赦免了赵高的一切罪过。

所以说。在秦始皇帝的眼中。蒙毅是亲信、自己人;而赵高是“敦之于事”的忠臣。所以秦始皇帝对赵高即使不亲密。也是十分的信任——说白了。赵高在秦始皇帝这里的表现就是“拼人品”。而不是“拼关系”。

所以在秦始皇帝那里。赵高就是一个正直、无私、有才干的穷亲戚。这种人。在任何一个领导人那里都会被当做“宝贝”。怎么可能被视为“祸害”?


在秦代。中车府令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皇帝驾车。赵高长期负责这个工作。顺便说一句。赵高可是货真价实的“老秦人”——如果真的存在的话。

其他观点:

赵高矫诏违逆“沙丘政变”逼死扶苏。扶持胡亥上位。他铲除忠良蒙恬、蒙毅等。他屠戮宗室杀秦始皇12子、10女。他“指鹿为马”排除异己臭名昭著。他迫害李斯独揽大权。他望夷宫之变杀害秦二世。是个货真价实的祸害。那么秦始皇嬴政为什么要留下赵高这个祸害?

秦始皇吞并六国。抗击匈奴。平定南越。成就霸业。英明神武。实乃千古一帝。难道他就真没识透天下第一侫臣赵高。有书君认为秦始皇识得祸害却没除去祸害。有以下三点原因:

天下人皆知赵高奸佞。跟随秦始皇左右二十多年。精明的秦始皇不可能没看出一点破绽。只是他完全有能力驾驭得住赵高。他不想这么早就让赵高死。他不想在自己手中就除掉他。有意进一步捧杀赵高。让他欲望进一步膨胀。搜刮的民脂民膏更丰。达到人神共愤。

把这样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赵高留下给将来登基的儿子去处置。一平了民愤。二俘获了民心。这无疑会给儿子带来威望。让儿子顺利接班。可以说始皇帝替后世子孙考虑得十分周全。

秦始皇没有除掉赵高这个祸害。是想把赵高当作一份遗产留给儿孙去收拾。既让儿孙赢得明君的称号。又让天下民心归附。信服新君。一举两得。

二、秦始皇想利用赵高来平衡权臣之间的关系。

秦始皇驭权驭臣有术。内廷赵高官虽不大。但十分得宠。可与朝堂之上李斯相抗衡。

赵高心思缜密。聪慧勤奋。又精通秦律。与前朝的丞相互相制衡。才不至于一党独大。才不会?一人大权独揽。这样秦始皇才能心安。

秦始皇留下只听命于自己的赵高。目的在让他做自己的马前卒。与朝堂上的大臣形成互相牵制的两股势力。足见秦始皇的驭权驭人之术的高明之处。

秦始皇能成为千古一帝。其中有一点便是求得天下英才尽为他所用。不为他所用者不择手段尽除之。

赵高虽是奸佞之人。但他文学、书法、律法样样精通。又善于迎逢讨好秦始皇。秦始皇用他灭嫪毐除孽弟除相邦吕不韦可谓出生入死。

秦始皇大多数旨意都是由他去实施。赵高于秦国社稷无功。却对秦始皇个人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赵高陪伴秦始皇二十年之久。两人年龄相仿。秦始皇已习惯了赵高侍奉的日子。已形成了一种依赖性。许多事情离不开赵高了。

赵高掌管皇宫车马和出行随驾。可以亲自为皇帝驾御撵。他的行踪大多是他预定的。

皇上的身家性命都系在这赵高身上。这不能不说赵高取得了秦始皇的绝对信任。而要与臣子建立这种信任关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可见秦始皇与赵高之间已达成了默契。赵高不但知道秦始皇喜好巡游。喜丹药。想长生不老。便用尽心机为秦始皇达成所愿。秦始皇叫赵高干什么都得心应手。这样一个随从秦始皇还真舍不得除掉他。

看来。秦始皇留下赵高这个祸害一方面给儿子铺路赢民心。一方面是自己朝堂的平衡之术。当然还有几分依赖与不舍!

然而世事难料。秦始皇活着有神威能驾驭赵高。死后却被赵高驾驭了他的儿女。秦始皇泉下有知。大概也该悔不当初吧!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其他观点:

秦始皇时期的赵高。还真是一个不可不得的人才。深得秦始皇信赖。

而且。大秦有一套制衡体系。正常情况下。包括赵高在内的所有人。都成不了“祸害”。

赵高之才

赵高有两项卓越才能。为秦始皇所器重。

1、书法才能。

今天。书法是一项陶冶情操的艺术。

不过。在那个致力于“书同文。车同轨”的秦始皇时代。书法是“刚需”。

你规定大家用统一的文字。那你总要把规范用的字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呀!

于是。大秦几位书法大师就作出了范本。由朝廷颁发。以为官方识字课本。

李斯作《仓颉篇》七篇。赵高作《爱历篇》六篇。太史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篇。

显然。作为顶级书法大师。赵高对秦始皇“书同文”至关重要。

2、律法大才。

赵高因精通狱法。为秦始皇作器重。并让赵高教胡亥“法”。

胡亥毕竟是皇子。其所学之法。当然不是“打输住院。打赢坐牢”之类的“普法宣传”。而是要从立法者的角度。学习律法的精髓、本质。

秦始皇下诏令赵高教胡亥以法。正说明:赵高对法的透彻理解。已是大师级别。

始皇的信任

秦始皇对赵高是信任、欣赏的。

《史记.蒙恬传》记载:赵高这个中车府令。是秦始皇钦点的。

中车府令。是太仆的属官。级别说高也不高。但是。这个职务掌乘舆。相当于天子的侍卫车马队长。

这个职务。万一选错人了。哪天天子在车上睡觉的时候可能就被刺杀了!

所以。只有天子引为心腹的人才能担当此职。对于一天到晚遭遇刺杀的秦始皇来说。尤其如此。

而秦始皇亲自选定赵高担任此职。足见始皇对他的信任。

同时。为了“偏袒”赵高。秦始皇甚至不惜“破法”。

赵高曾犯死罪。蒙毅不阿。定其罪当死。除其宦籍。

秦始皇认为赵高敦于事。赦免了他。连官爵都恢复了。

可以说。在始皇眼中。赵高可谓是“心腹+能臣”。

相互制衡的系统:赵高的威胁不大

而且。以常理而言。赵高的级别也不够。还真成不了祸害。

当时。对稳定最为重要的人物有三个。

1、郎中令:蒙毅。

郎中令掌宫廷侍卫。掌控宫廷武装力量。既宿卫天子安全。又保证朝廷的稳定。

后来。赵高帮助胡亥夺权后。正是迫不及待地担任此职。

此事。蒙毅担任郎中令。

2、丞相:李斯。

丞相不必说了。百官之首。

赵高、胡亥在秘议时就指出: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

此时。丞相李斯。正是秦始皇心腹。

3、将军:蒙恬

将军蒙恬与公子扶苏。领兵数十万驻扎于北境。是外军主要力量。

郎中令掌握宫禁武装。丞相领百官。将军蒙恬领数十万大军。内外相制。赵高一个中车府令是不值得忧虑的。

而且。大秦作为统一王朝时间固然不长。但作为一个政权已存在了数百年。其权力传承方法早已成熟。当初嬴政13岁即位尚且能完成平稳过渡。何况今日呢?

系统漏洞

系统再完美。也有“漏洞”。

权力上的漏洞。往往出现在权力过渡的时候。

如果秦始皇能以正常方式宣布储君。安排身后事。那么。依靠相互制衡的体系。可以确保帝国稳定过渡。

不过。秦始皇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有感于此前秦王遇到的太后权重问题。决定不立皇后。

既然不立皇后。自然也不能早早立太子。否则。就算太子的娘没有皇后的名号。也有皇后之实。

不早立储君。意味着一旦出现天子突然驾崩的情况。那么。各公子都有可能“共逐之”。

这样的土壤。正是阴谋家最喜欢的。

加之秦始皇本人求长生之术。讳言“死”。因此。对身后事。君臣之间没有明确的安排。

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那么。不论这种可能性不小。他总会发生。——《墨菲定律》

可以说:即便秦始皇-二世的交接时能顺利完成。大秦这个系统性漏洞。早晚会发生在后世。

事发突然

秦始皇临死前的举措。把漏洞放大。给了赵高机会。

秦始皇最后一次出行的路线来看。目的地似乎是到九原。召集内外大臣。内军外军。一起确立皇储。

可是。到山东荣成时。始皇就突然病重。

此时。始皇仍然没有安排身后事。而是让郎中令蒙毅回咸阳祭祀山川。以求健康。随后···继续北上。(看来。始皇帝还是相信自己能“长生”)

如此。掌乘舆的赵高成了级别最高的近臣之一。

在始皇去世时。身边只有胡亥、赵高、李斯等人。

掌管宫廷侍卫的蒙毅。在外拥重兵的蒙恬。都不在身边。这几乎注定了政权交接将会出现动荡。

由于始皇死在外地。为防止公子作乱。丞相李斯同意:暂秘不发丧。

这就给了赵高进行权力交易的宝贵时间窗口。

而李斯的痛点也十分明显:一朝天子一朝臣。很长时间以来。秦的丞相功臣。在易主后。往往都会遭到打击。而从当时情况看。扶苏、蒙恬等人关系紧密。扶苏上位。李斯的命运几乎是不难预测的。

赵高以此为痛点。完成了与李斯的谈判。结成同盟。

最后。李斯、赵高合作。除掉了他们共同担忧的蒙恬、扶苏。完成了“沙丘之变”全过程。

可以说。正是秦始皇死得仓促。蒙毅外出。造成秦始皇去世时中枢短暂失衡。才给了赵高等人活跃的空间。

总的来说。赵高的才能是比较突出的。深得秦始皇信任。

而大秦的制度。原本也是可以预防任何野心家从中作乱的。

可是。秦始皇未早立储君。又相信“长生”。未妥善安排身后事。最后造成制衡体系出现漏洞。这才给了赵高“舞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41:36

    始皇,秦王,祸害,史记,秦国,丞相,李斯,蒙恬,天子,宗室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41:36

    没想到大家都对秦始皇嬴政为什么要留下赵高这个祸害?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41:36

    原因很简单。就是秦始皇帝从来没有认为赵高是个“祸害”。先要说明一下的是:赵国不是阉人。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太监”。赵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