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
原创

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秦始皇驾崩后。赵高采用瞒天过海之术。将秦始皇的尸体运回了咸阳。然后胡亥主持葬礼。并顺利登基为帝。是为秦二世。

赵高瞒天过海的过程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具体的记载: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 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

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抵达了平原津。此时得了疾病。始皇很害怕死亡。谁要说个死字就杀谁。群臣都不敢说死的事。

始皇知道自己病重。就给公子扶苏作了玺书。说:“与丧会咸阳而葬”。意思就是让扶苏赶紧回到咸阳。主持葬礼。按照当时的礼制。主持葬礼的人就是继承人。

玺书已经写好密封。在中车府令赵高手上。但还没有交给使者送出。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七月。秦始皇在沙丘宫(今河北邢台广宗)驾崩。

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 祕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 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

丞相李斯认为。皇上在皇宫之外驾崩。恐怕会引起诸位公子及天下叛乱。就决定秘不发丧。于是。把秦始皇的棺材放在辒辌车中。命以前宠幸的宦官依旧陪伴侍奉。走到哪里。都按照礼制由地方官吏进献食物。百官奏事也像以前一样批复。

只有胡亥、赵高、李斯及五六个宦官知道皇上已经死了。

就是“死人当做活人伺候”。“外甥打灯笼”。一切照旧。

赵高故尝 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 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 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

赵高曾经教授过公子胡亥文字及狱律令法事。算是胡亥的师傅。很受胡亥喜欢。

赵高就与胡亥、丞相李斯一起合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改立胡亥为太子。并赐公子扶苏、蒙恬一死。

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 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赵高与胡亥、李斯合谋的过程。详细记载在李斯传中。

这一切做好之后。胡亥等人继续前行。经过井陉(河北西部)抵达九原(内蒙古包头)。

此时正是最炎热的酷夏季节。秦始皇的辒辌车很快就发出了臭味。就诏令从官弄了一石鲍鱼来。用鱼臭味来掩盖尸体腐烂的气味。

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

之后。就从直道回到了咸阳。胡亥主持葬礼。然后继承了皇位。成为二世皇帝。

到了九月。把秦始皇安葬在骊山。

这个过程。史记记载的还是比较具体。但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一下。

以鲍鱼遮盖秦始皇尸体的臭味。真的能瞒天过海吗?

《史记·李斯传》记载:

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除了公子扶苏在北边监兵之外。其他儿子都留在咸阳不得随行。只有少子胡亥特别受始皇宠爱。吵着闹着要跟着去玩。始皇也就答应了。

秦始皇驾崩。只有李斯、赵高、胡亥以及其身边的几个宦官清楚。诸位公子都不在身边。也就无从知晓。

当时信息不畅。想隐瞒他们还是比较容易的。

但时间一久。不要说秦始皇尸体会发臭引起怀疑。就是几天不见秦始皇露面。也会引起身边人的怀疑。究竟皇上病重。现在是死是活哦?

纸是包不住火的。鲍鱼的味道也掩盖不住尸体的气味。

那为何赵高还这么做呢?

都清楚赵高做了丞相后。与秦二世玩得那个“指鹿为马”的游戏吧。

明明就是一头鹿。赵高说是马。许多大臣就跟着说是马。

同样的套路。赵高说是鲍鱼臭味。谁敢说是秦始皇死了、尸体腐烂的气味呢?

知道的不说。怀疑的不敢说。这事不就行了嘛!

地方官吏想见皇上。不是你想见就能见上的。孝心尽上了。奏折批了。该干嘛干嘛去。不该问的别问。这些人还好糊弄。

最难控制的是秦始皇的警卫部队。他们是否忠于胡亥。是个变数。如果他们把这一消息传出去。就是个麻烦。

第一。秦始皇的卫戍部队是绝对忠诚于皇上的。这是不可怀疑的。只要是皇上近侍或诏令。传达的是皇帝旨意。他们会绝对服从。

第二。赵高、李斯如果摆不平这支部队及统帅的话。他们还敢谋反吗?

第三。除了赵高等几人。没有人清楚秦始皇遗诏的具体内容。皇上立谁为太子。岂是这些军士应该关心的事。只管做好自己的职责就是。

第四。李斯身为丞相又是公子扶苏的老丈人。他都惧怕赵高而不得不与之合作。其他人凭啥与赵高较劲呢?

赵高摆平李斯之后。一个是丞相、一个是中车府令、一个是未来的皇帝。谁还敢去招惹呢?

因此。赵高瞒天过海之计。只是给地方官吏及百姓看的。身边的人是无法隐瞒的。

摆不平身边这些人。还想干大事。有几个脑袋够用哦。

退一步讲。就算把这一消息传播出去。对传播者有啥好处呢?除了找死。别无一点益处。

这也说明了一个很微妙的规则。那就是装糊涂。睁着眼说瞎话。有时候这才是最理想的明哲保身之道。

赵高等返回咸阳的路径大有深意

木有不透风的墙。就算是做了所有应该做的。也不敢保证万无一失。赵高等人。还是留了一手。做了最坏的打算。

据《史记·李斯传》记载:

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使者数趣之。

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

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使者还报。胡亥。斯。高大喜。

至咸阳。发丧。太子立为二世皇帝。

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重新做了新的玺书。赐死扶苏、蒙恬。把兵权交给裨将王离。以胡亥的门客做使者去上郡(郡治在肤施县。今陕西北部绥德县)见扶苏。

扶苏看到诏书。大哭。进入内舍。就准备自杀。

蒙恬劝阻。说:“皇帝陛下在外。没有确立太子。命我率领三十万大军。让您监军。这是把天下重任委托给您。现在。使者一来您就自杀。怎么知道不会有诈呢?还是弄清楚再说为好。”

但扶苏一向仁孝。不听蒙恬劝阻当即自杀了。

蒙恬不肯就死。使者就让属吏把他囚禁在阳周(故城在今陕西子长县北三十里)。

使者回报。胡亥命斩杀蒙恬。

扶苏、蒙恬死后。赵高等人大喜。

于是。命令车队走直道(秦修筑的内蒙古、陕西、甘肃境内的干线道路。好比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快马加鞭赶回咸阳。

秦始皇是在河北沙丘驾崩。赵高等不是直接沿黄河岸边。经河南走近道回咸阳。而是绕道内蒙古九原。其用意一方面河南地区人口稠密不容易封锁消息;二方面就是担心扶苏与蒙恬不遵从遗诏而造反。

就算秦始皇的尸体顺利运回了咸阳。但如果扶苏、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前来讨说法。这事就不好办了。

赵高等绕道九原。一方面等待扶苏接到遗诏后的态度。另一方面那里人迹罕至。啥臭鱼烂虾都不会有人能闻到其臭味。

九原在长城之外。扶苏、蒙恬在长城之内。只要秦始皇的尸体不回咸阳。赵高等人就可以借此大做文章。以秦始皇诏书的名义号令天下。

但一旦回到了咸阳。那些鲍鱼就不起作用了。始皇驾崩的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全国。如果扶苏、蒙恬造反。各地就会趁机呼应。胡亥就没有机会了。

因此。赵高这个瞒天过海之计。针对的就是不知真相的地方官吏和百姓。秦始皇身边的人是难以掩盖的。只能用“指鹿为马”的手段。封住他们的嘴。尽力拖延时间。等待扶苏、蒙恬的态度。

扶苏一死。蒙恬就没有理由再起兵。赵高等人也就不怕任何臭味。日夜兼程回到咸阳。大事就定了。

总之。赵高此计并非多么高明。但却很有效果。不得不说。赵高是老奸巨猾之人。

  

其他观点:

秦始皇死在了沙丘。就是现在的河北邢台境内。而咸阳是在陕西。这么远的距离。走了三个月的时间。还偏偏是最热的6月到9月!赵高怎么做到不被人发现的呢?

其实这个答案。从《史记》当中就能找到答案。

前面的事情不说了。单说秦始皇死了之后。赵高、李斯、胡亥三人。决定对外保密。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放置在特制的“辒凉车”之中。这种车设计的比较好。空间大。密闭性好。还能做到阴凉通风。

车上除了秦始皇之外。还有少数几个非常受秦始皇喜欢的宦官。他们在车里严守秘密。还和原来一样慢慢的走。每走到适当的地方。就向车里献上饭食。一众官员该汇报工作的还汇报工作。宦官们就在车里批复。再给外面的官员。

而赵高、李斯以及胡亥。则假传秦始皇命令。赐死扶苏和蒙恬。

但是毕竟天热。秦始皇的尸体很快就发臭了。赵高为了掩人耳目。在车里装了很多有腥臭味的腌鱼。让人分不出是鱼臭还是尸臭。就这样。才坚持到了咸阳!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如下: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其)赐死。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

其他观点:

赵高瞒天过海。把秦始皇的尸体运回咸阳。手段用得十分高明。但绝不是仅仅靠一车鲍鱼就能解决问题的。

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走到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大平台乡大平台村南)的时候病倒了。他自觉将不久于人世。便开始着手为身后事做打算。而摆在他面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当然是确定储君人选了。

在此之前。秦始皇的内心还是比较纠结的。因为扶苏作为嫡长子。性格刚毅勇武。礼贤下士。还威望甚高。深受朝臣尊崇。是储君的不二人选。但他在很多事情上与秦始皇意见相左。秦始皇因此将其发往上郡蒙恬军队担任监军。

但是。秦始皇就快要去世了。他已经没有时间再纠结了。所以决定立扶苏为储君。于是他将赵高找来。要赵高写一封诏书给扶苏。让扶苏到咸阳支持丧事。言外之意就是他将传位给扶苏。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赵高写好诏书并加盖玉玺之后。秦始皇就让他赶快将诏书发出去。但赵高却跟秦始皇玩起了小心思。竟然私自将诏书给藏了起来。

赵高为什么要瞒着秦始皇私藏诏书呢?

原来。赵高是个奸邪小人。一向与为人正直的扶苏关系不睦。他担心如果扶苏继位。不但他中车府令的职务不保。甚至会被扶苏杀死。所以他想组织扶苏继位。转而支持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继位。

之所以是胡亥。是因为他年纪相对较小。昏庸无知。很容易控制。而且他与赵高的关系很好。有师生情谊(赵高长期教授胡亥法律)。赵高的话他更容易听进去。

当然了。赵高这个做法其实是在赌博。因为那时候秦始皇还没死。如果被秦始皇知道他胆敢私藏诏书。那也是死路一条。

但赵高的运气很好。因为没过多久秦始皇就去世了。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除了赵高之外就只有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以及两五六个内侍。

李斯作为丞相。自然成为了秦始皇去世后主持大局之人。他以为秦始皇没有立下确定继承人的遗诏。为了避免诸公子产生夺嫡之争。再加上他很担心天下人得知秦始皇去世会群起造反。便决定对外隐瞒消息。

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

注意。此时赵高还没对任何人提起遗诏之事。他也并没有想清楚怎么办。而李斯决定对外封锁消息。恰恰给了他充分思考的时间。

由于秦始皇去世的时候是七月。天气异常炎热。所以李斯便下令将秦始皇的尸体放置在一辆辒辌车中。

所谓辒辌车。是一种可以坐也可以卧的车。上面有很多窗户。通透性比较好。闭之则温。开之则凉。

因此。将秦始皇的尸体放在辒辌车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其腐败速度。

这样当然还不够。因为秦始皇是个大活人。得吃饭喝水。还得处理国事。李斯当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便让人每天继续给秦始皇送吃送喝。百官的奏章也都照常送到车里。跟往常没有两样。其目的当然是迷惑众人。让大家觉得秦始皇还活着。

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

在安排好一切之后。李斯便带着大部队继续前进。而赵高一路上都在思考如何才能实现他的计划。最终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一天傍晚。大部队停下来休息。赵高独自找到胡亥。将他私藏诏书的事情告诉胡亥。并说他准备跟李斯一起支持他成为皇帝。

胡亥其实早就觊觎皇位。只是碍于自己年纪小又没有人支持。所以不敢表露心迹。但当他听完赵高的话之后。立马来了兴趣。当即答应下来。

搞定胡亥之后。赵高又去找李斯。与胡亥不一样的是。李斯作为开国元勋。位高权重。而且忠心耿耿。想要搞定他。赵高知道得耍点手段。

赵高见到李斯后。开门见山就说。皇帝召扶苏入咸阳的诏书被我扣留了。我还掌管着皇帝的印玺。立谁为皇帝你看着办吧!

李斯听完大惊道。这是大逆不道啊。我深受先帝厚待。怎么能辜负他呢?李斯的言外之意就是不同意赵高的做法。毕竟没有秦始皇就没有他的今天。他如果有点良心。就不能干对不起秦始皇的事情。

赵高见李斯强烈反对。便又对他说。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这五个方面。你觉得你比蒙恬强吗?

李斯说。当然是蒙恬强。而且他家世代为秦臣。根基非常深。而我虽然以客卿的身份成为丞相。但跟他还是没法比的。

赵高接着说。如果扶苏当了皇帝。丞相之位肯定是蒙恬的。他能容得下你吗。你觉得你还能得以善终吗?我们不如一起拥立胡亥为帝。这样你就有拥立之功了。可以继续担任丞相了。从而保住荣华富贵。你好好想一下吧!

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

不得不说。赵高确实是个聪明人。一招就点中了李斯的要害。因为他知道李斯是个贪恋权位之人。所以才针锋相对。逼着李斯不得不跟他上一条船。

而李斯也确实被赵高的话给震撼了。他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便答应跟赵高一起谋划让胡亥继位。

赵高和李斯找到胡亥。三人商议之后。决定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写一封诏书。立胡亥为太子;第二件事是另写一封诏书。痛斥扶苏和蒙恬不忠不孝。勒令他们自杀。

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诏书送到上郡之后。扶苏感到极度伤心和绝望。就准备拔剑自刎。

恰在这时。蒙恬闻讯赶来。他连忙阻止扶苏。并对他说。皇帝现在巡游在外。又没有立太子。而诸公子对皇位虎视眈眈。怎知道不是他们的阴谋呢?况且皇上让你到我军中来担任监军。这就是信任你的表现。现在突然派个使者来让你我自杀。怎知无诈?还是先把事情弄清楚了。再去死也不迟。

听蒙恬这么说。扶苏就开始犹豫了。而站在一旁的使者是赵高的亲信。他早就受了赵高的嘱咐。所以连忙催促扶苏自尽。

扶苏见使者如此急迫。也不敢再坚持了。于是对蒙恬说。派我当监军其实是流放我。现在胡亥又被立为太子。而我与你则手握三十万大军。皇帝当然担心我们造反了。我们多活一天。皇帝就不会安心啊!况且。父亲要儿子死。儿子哪有拒绝的道理呢?

说完。扶苏就拔剑自刎而死。但蒙恬还是觉得其中有诈。不愿意不明不白去死。使者就派人将他给抓了起来。送到阳周去关押。并将兵权交给副将王离。还让随行的李斯亲信留在军中监军。

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至此。阻止胡亥登基称帝最大的障碍就扫清了。赵高得知这件事之后。便催促胡亥赶紧前往咸阳继位。但在到达咸阳之前。秦始皇的死讯还是不能对外公布。不然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这个时候。距离秦始皇去世已经过去好多天了。当大部队抵达九原的时候。秦始皇的辒辌车开始传出阵阵臭味。随行的内侍和护卫人员都觉得非常奇怪。

赵高及时察觉了这件事。为了掩人耳目。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人将大量鲍鱼装在一个车子上。跟着秦始皇的车后面一起走。其目的是用鲍鱼的臭味。掩盖住秦始皇尸体的腐臭味。

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就这样。车队最终抵达咸阳。赵高这才发丧。继而拥立胡亥登基。并在当年九月将秦始皇给下葬了。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提出一个疑问。秦始皇之死被隐瞒得这么好。自始至终没有被外人发现。真的只是靠一车鲍鱼吗?

据记载。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原本是不打算带上任何公子的。但胡亥临时请求秦始皇带上他一起。秦始皇拗不过。就答应他了。

也就是说。当时在秦始皇身边的公子只有胡亥一人。而丞相之中也只有左丞相李斯跟着一起去了。右丞相冯去疾则留守咸阳。

秦始皇去世之后。赵高和李斯在短时间内封锁消息还是做得到的。毕竟他们是秦始皇最亲近之人。且位高权重。完全可以代替秦始皇发号施令。

但时间长了可能就有问题了。试想一下。秦始皇是个喜欢游玩之人。怎么可能一直待在车上不下去呢。这岂不让人生疑吗?

再者说了。那时候天气热。秦始皇尸体的腐臭都传出来了。尽管赵高用鲍鱼来掩盖。但随行人员之中。必定有不少人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

其实。这也不是啥大问题。因为随行人员就是知道秦始皇死掉了。也不敢说什么。而且赵高和李斯已经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了。没有人敢因为心中有所怀疑而胡说八道的。要不然就只有死路一条。

但还是有个问题。秦始皇毕竟是皇帝。拉着一车鲍鱼跟在车后面闻臭味。这种事是不是很奇怪呢?

当然奇怪了。赵高之所以敢这么干。而且没有人怀疑。跟秦始皇本人的性格关系莫大。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在位期间。对国人的控制非常严格。还实施了残酷的刑罚。所以国人都很害怕他。没有人敢质疑他。

赵高或许就是抓住了这一点。才敢拉着一车鲍鱼在秦始皇的车后面。纵然百姓和官员们对此有所怀疑。他们也是不敢提出质疑的。就是提出了别人也不一定敢相信。

当然了。这样做还不是很保险。为了尽最大可能掩饰秦始皇之死。赵高和李斯还进行了一些其他安排。这一点从史书上零星的记载上可以 一窥究竟。

据记载。赵高是从九原走秦直道返回咸阳的。而九原正好是秦直道的终点。咸阳则是秦直道的起点。

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

从这一记载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秦始皇虽然是在沙丘去世的。但赵高和李斯却带着大部队一路奔向九原。这不是多绕了一大段路程吗。他们为何要这么做呢?

原来。秦始皇本打算去上郡视察并看望扶苏。但走到沙丘就去世了。而赵高和李斯之所以没有掉头往西直接回咸阳。而是继续往北边上郡的方向去。是因为他们担心如果贸然改变行程。会让人有所怀疑。

李斯和赵高不但带着大部队来到了上郡。而且继续往北来到了九原。这样在行程上就不会有人怀疑了。而且九原还是秦直道的终点。可以走秦直道快速返回咸阳。

为何一定要走秦直道?

秦直道是秦始皇为了能够快速向边境输送军队和物资而修建的一条官道。道路宽大而且特别平坦。不允许百姓占用道路。只能够由官方使用。

因此。走秦直道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不但前进速度特别快。而且沿途百姓特别少。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掩饰秦始皇去世的消息。

不仅如此。走秦直道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好处。那就是即使秦始皇去世的消息泄露了。赵高和李斯能够快速调动军队来护卫。也可以让他们安全抵达咸阳。

所以说。为了能够将秦始皇去世的消息掩饰住。赵高和李斯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不但在行程上设计好了。而且还采取了很多保密措施。不说是滴水不漏。至少是一般人很难察觉的。

最后。我再捋一下赵高和李斯是如何瞒天过海。将秦始皇的尸体运回咸阳的:

秦始皇在沙丘去世后。尸体还没有开始腐败。李斯严令封锁消息。还将秦始皇的尸体装在辒辌车内。而且像往常一样伺候秦始皇。吃喝照样送。百官的奏章也往里车里递。并按照原来的行驶路线继续往上郡的方向去。

半路上。赵高先后将胡亥和李斯拉下水。然后三人合伙伪造了诏书。立胡亥为太子。让扶苏和蒙恬自杀。在做完这一切之后。便先是来到上郡。然后直奔九原而去。

抵达九原的时候。秦始皇的尸体已经开始腐败并散发臭味了。赵高便让人拉来一车鲍鱼掩盖臭味。然后从秦直道片刻不停地赶回咸阳。继而拥立胡亥继位。

这件事的关键之处在于三点:

一、在秦始皇去世后立马封锁消息。由于李斯是丞相。赵高则是宦官首领。所以这件事很容易办到;

二、不能改变原本的行程。但可以将折返地改为九原。目的是走秦直道快速返回咸阳;

三、用鲍鱼掩盖秦始皇的尸臭。迷惑沿途可能出现的官员和百姓。

最终。赵高和李斯成功了。除了随行人员之外。没有任何人知道秦始皇已经去世。或者说没有任何人敢怀疑秦始皇已经去世了。

只不过秦始皇就比较惨了。他在七月去世。到九月才抵达咸阳并下葬。尸体早就腐败得不成样子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41:45

    始皇,李斯,丞相,蒙恬,直道,鲍鱼,诏书,尸体,公子,使者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41:45

    没想到大家都对赵高是如何瞒天过海把已经驾崩的秦始皇送回咸阳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41:45

    秦始皇驾崩后。赵高采用瞒天过海之术。将秦始皇的尸体运回了咸阳。然后胡亥主持葬礼。并顺利登基为帝。是为秦二世。赵高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