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更正一下。赵武灵王被饿死那一年。赵惠文王约14岁。表面上看。是公子成和李兑自作主张。饿死赵武灵王。事实上。在长达三个月的围困期内。赵惠文王充耳不闻。就是他默许了二人饿死父亲的行为!
不过。以当时的状况。赵惠文王也是骑虎难下。刀光剑影之下。哥哥公子章一党已经被杀。惨剧已经酿成。恐怕赵惠文王也没有回头路了!
在杀公子章和围困赵武灵王前。李兑曾想请示赵惠文王。公子成看得透彻。他说。如果大王同意。他必然落下弑父杀兄的罪名。我们必然是替罪羊!如果大王不同意。犯上作乱的罪名我们也逃不掉。莫不如做成事实。大王反而能够接受结果。
赵惠文王为什么不阻止公子成和李兑?恐怕阻止不了!公子成说得很明白了。只要赵武灵王活着。他们最低也是犯上最乱。灭族跑不了!只有赵武灵王死了。他们反而有机会显贵。假如赵惠文王阻止他俩。恐怕这俩哥们急眼了。连赵惠文王一起干掉。也未尝不会发生!
政治斗争的残酷。别说君臣关系。即便父子关系也是淡如水!这场沙丘政变。责任还真不在赵惠文王身上。赵武灵王自己。才是制造悲剧的罪魁祸首!
本来他已经禅位给儿子赵惠文王。又突然对无辜被废的大儿子公子章。心怀愧疚。想将赵国一分为二。封公子章为代王。以全父子情。
赵武灵王不是乾隆。乾隆虽然退位。权力还在手中。赵武灵王退位后。实权都被赵惠文王掌握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建议被拒。他也无可奈何!
很多史料分析认为。沙丘政变表面上是兄弟相争。其实是父子相残。即赵武灵王企图通过沙丘政变。剥夺赵惠文王的权力。不排除废黜赵惠文王。他自己重新掌权!所谓为大儿子公子章求封。只是赵武灵王的面具!
可是。公子章也不是善类。他哪能错过这么好的机会。在父亲的默许下。他磨刀霍霍。准备一举弑君夺位。公子章的谋臣田不礼。甚至建议连赵武灵王一起干掉!
悲催的赵武灵王!可悲的父子情!
事实证明。帝王不能堕于情感。赵武灵王就是多情生是非!
赵武灵王的第一任夫人史称韩夫人。贤惠的韩夫人与赵武灵王琴瑟和谐。生下了公子章。赵武灵王对公子章宠爱有加。册封他为太子。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好幸福美满的一家人!可惜韩夫人红颜薄命。早早仙逝。
失去了爱妻。赵武灵王的心灵一下子空了。大概思念过度。他做了个梦:一位美少女对他鼓瑟而歌:“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
赵武灵王醒来。思绪难平。忍不住将梦中内容讲给大臣们听。大臣吴广惊讶地说:按大王描述。此女子正是小女孟姚!于是。孟姚被送入宫中。她就是赵武灵王的第二位夫人。史称“吴娃”。
从吴娃身上。赵武灵王找到了往日的激情。夫妻二人如胶似漆。生下一子公子何。然而美好的东西总不长远。吴娃也早早撒手人寰!
临终前。吴娃留下遗愿:希望大王立公子何为太子!面对奄奄一息的爱妻。纵使铁石心肠。也难以拒绝这个请求。赵武灵王不加犹豫地接受了。
多情的背后就是无情!赵武灵王出于对吴娃母子的爱。改立公子何为太子。不可避免地伤害了公子章。公子章没犯任何错误。无缘无故地被父亲废黜了太子。他内心的伤痛。谁来负责呢?
夫妻之情。父子之爱。倘若放在寻常人家。可以算得上一段人间温情佳话。放在帝王之家。却被无情冷漠的政治。撕得粉碎!
其他观点:
谢邀。他当时已经十五岁了。是他饿死了。至少他默认了。
赵武灵王废掉前太子。也就是公子章。原因应该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公子章年长。势力太大。威胁到赵武灵王的地位了。于是废公子章。立年幼的公子何为太子。但是。太子虽然被废。地位还在。
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于年仅十岁的赵何。为赵惠文王。主国政。自己为赵主父。主军事。
这样看起来没问题。很多看到后世帝王父子相残的惨剧。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提前传位给太子?
赵武灵王传位了。结果呢?
贵族们看到年幼的皇帝。很是兴奋啊。君主虚弱。国君就无法行驶王权。王权就下降给贵族了。
所以。臣子最喜欢弱势君主了。贵族们为了维持虚君政治。集体联合起来。架空了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发现这种情况。于是请出了废太子。赵武灵王跟废太子联合起来。想争夺王权。
虽然赵武灵王给出的理由是。在赵惠文王朝会群臣时。赵武灵王看到高大的长子向幼弟屈尊叩拜。心有不忍。于是封赵章于代地。为安阳君。
这一年是前295年。同年就是沙丘之变了。这一年。赵惠文王15岁。
公子章想杀掉赵惠文王。公子成(国相、赵惠文王叔爷爷)和大臣李兑发四邑之兵攻打公子章。赵章兵败。逃到赵主父所住的沙丘宫。主父因怜惜而庇护叛乱的公子章。公子成和李兑为解除后顾之忧。率兵包围沙丘宫。杀公子章。
随后。为了避免事后被追责。于是围而不杀。兵围沙丘行宫。饿死了赵武灵王。
赵惠文王想不想杀了赵武灵王呢?当然想了。赵武灵王不死。赵惠文王位子就坐不稳。只有他死了。赵惠文王才能坐稳。赵惠文王当然想他死了。
贵族们当然也想赵武灵王死了。赵武灵王不死。事后必然追责。
所以。赵武灵王实际上是赵惠文王和贵族们联合逼死的。
其他观点:
赵武灵王饿毙沙丘宫没有任何疑问!
历史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孤证不立”。但是。赵武灵王之死不属于这一范畴。记载“沙丘宫变”的史料很多。而且不乏战国及秦汉等较近时期的记录。《战国策》《史记》对这段历史都有过明确的记载。因此。赵武灵王饿毙沙丘是没有疑问的。他的确是被活活饿死在了沙丘宫。
最大的疑问是此事否为孝惠文王幕后操控。
大部分史料对这段历史的记载都是:公子成和李兑尽出宫人、断粮断水。围困沙丘宫三月有余。最后把赵武灵王给活活饿死了。却只字未提赵惠文王。直到赵武灵王死后。赵惠文王才以孝子形象出现。一通哭天抹泪之后将赵武灵王风光大葬。
稍微有些头脑的人不难看出。赵惠文王跟这件事脱不了干系!彼时的赵惠文王可不是公子成和李兑的傀儡。而是实权国君。公子成和李兑饿死“主父”这样的事情。恐怕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赵惠文王。这可是赤裸裸的“弑君”。归属十恶不赦。是要被夷灭三族的!没有赵惠文王的授意。公子成和李兑怎么可能敢拿这样的主张?退一万步讲。就算赵惠文王不知情。公子成和李兑为什么要这样做?本着谁得益谁即主谋的思路。饿死了赵武灵王。对于公子成和李兑而言。除了增加了自身的风险。受益并不算太大。毕竟他们彼时的地位已经不低了!赵武灵王一死。最大的受益者是赵惠文王。自此他可以彻底摆脱“主父”的阴影。成为真正的赵王!
除此之外。从“沙丘宫变”之后公子成出任赵相、李兑出任司寇来看。这两个饿死赵惠文王父亲的“罪魁祸首”非但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倒是高升了。正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赵惠文王此举已然连“欲盖弥彰”都懒得盖了!那么。只能有一个解释。围困沙丘宫、饿死赵武灵王就是赵惠文王的主意。公子成、李兑不过就是执行者而已。他们是帮赵惠文王背了锅。如此一来。事后赵惠文王的举动也就都顺理成章说得通了。至于大部分史料对此采取了隐晦和缄默的态度也很正常。首先这种事不可能有白纸黑字的实证。史家讲究的就是证据。不能凭空猜测。其次就是为尊者讳。这也是中国古代史家惯用的手法。
最后说一说提问者所谓赵惠文王年仅十岁的问题。
史籍的记载是在赵惠文王十岁上下时。赵武灵王把赵王之位禅让给了这个小儿子。自己当起了“主父”。但是。“沙丘宫变”却发生在赵惠文王四年。换言之。“沙丘宫变”发生时赵惠文王至少已经十四岁了。如果算上次年改元等因素。“沙丘宫变”发生时赵惠文王很可能已经十五岁了。按虚岁算就是十六岁。这个年龄在现代的确不大。还是个初中生。但是。在那个年代。已经可以娶妻生子。也就是“成年”了!所以说。赵惠文王生出弑父夺权的念头并不奇怪。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6770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公子,文王,沙丘,太子,王权,死了,史料,夫人,贵族,国君
没想到大家都对年仅十岁的赵惠文王真的饿死了自己的父亲赵武灵王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更正一下。赵武灵王被饿死那一年。赵惠文王约14岁。表面上看。是公子成和李兑自作主张。饿死赵武灵王。事实上。在长达三个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