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班底有何厉害之处?
原创

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班底有何厉害之处?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三杨”指的是杨荣、杨士奇、杨溥。这三位早在建文帝时期就已经在翰林院工作。只不过由于当时的翰林院是由书呆子方孝孺掌管。他们三人根本得不到出头的机会。只能默默无闻的干一些抄抄写写的活。直到朱棣推倒建文帝政权。他们三人才得到出头的机会。

出头的机会

建文四年。在明朝的历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年份。这一年朱棣在李景隆、谷王的内应下。兵不血刃地攻破南京城。推倒建文帝政权。宣布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既然南京城已经攻破。朱棣的下一个目的地。自然就是皇宫。

可就在朱棣前往皇宫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跪在了朱棣的面前。挡住了朱棣的去路。气氛一瞬间变得特别紧张。

朱棣以及他的侍卫死死盯着这个人。毕竟当时南京城刚攻破。城内的局势不明。如果说有建文帝的旧臣刺杀朱棣。并不意外。

就在朱棣准备下令将这个人捉拿的时候。这个人开口了。询问朱棣。是先到皇宫继位。还是先去祭陵?朱棣大吃一惊。

原来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虽然实际上是造反。但明面上却并非造反。因为他打出来的旗号是“奉太祖遗命。清军侧”。

当年朱元璋为了防止朝中有奸臣作乱。规定藩王在危机时刻接收到皇帝的密信。可以自己出兵勤王。也可以联合其他的藩王出兵勤王。

如果说朱棣直接前往皇宫。那么就坐实了他是造反的事实。如果说朱棣前往皇陵祭拜朱元璋。那么就能够向世人说明他的的确确是清君侧。虽然事实并非如此。

朱棣在前往皇陵祭拜朱元璋的同时。记住了这个挡住自己路的人的名字——杨荣。而杨荣的命运也就此改变。随着朱棣的继位。他位列内阁。成为首届内阁七位成员中的一位(内阁制度是朱棣开创的)。

相比于杨荣的出头机会。杨溥出头的机会比较奇葩。杨溥是公开且铁打的太子党官员。早在永乐元年。也就是朱棣继位的第一年。他就被朱棣派到太子府当属官。

在这期间。杨溥平平无奇。并没有做过什么出色的事情。一、不像杨荣一样在朱棣的身边当秘书。二、不像杨士奇一样通过语言艺术多次力挽狂澜。只是充当一个本本分分的官员。

直到永乐十二年的“东宫迎驾事件”发生。他的命运才发生改变。

所谓“东宫迎驾事件”。就是朱棣从北方打仗回来。原本以为朱高炽会率领着百官迎接他。结果只看到了在场的礼仪。没有看到朱高炽与百官。因此大怒。认为朱高炽轻视他。

当即将一大批的太子党关入诏狱当中。身为洗马的杨溥就在其中。

杨溥与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到了诏狱当中。要么怨声载道。要么浑浑噩噩。而他呢?整天在诏狱当中读书。这一读就是十年。

正是这个举动。保住了他的性命。致使朱棣认定他是一个人才。命令锦衣卫指挥使必须保住他的性命。报效日后的皇帝。

杨溥为了朱高炽坐了十年的诏狱。只要朱高炽是个人。在日后继位之后。都不会亏待杨溥。随着朱高炽的继位。杨溥也与杨荣、杨士奇一样。位列内阁。

杨士奇出头的机会与杨荣、杨溥的都不一样。杨荣、杨溥多多少少都有点机遇在里面。而杨士奇就是单纯的靠学识。在朱棣继位的第一年。他就因为工作出色。从而进入内阁。

“三杨”的特长

在“三杨”当中以杨荣的特长最为出色。如果说在永乐年间“三杨”当中最受重用的是哪位。那么必然是杨荣。

杨士奇虽然也与杨荣一样。在内阁中工作。但论重用程度远远不及杨荣。因为朱棣将杨荣当成贴身秘书来用。

在永乐一朝的战事决策会上。基本上都会有杨荣影子。而只要朱棣出征。杨荣必然跟在身旁。随君出征。

以朱棣的精明程度而言(靠造反起家)。不可能莫名其妙的重用一个人。而且这一重用就是一辈子。杨荣能够成为朱棣的贴身秘书。主要是因为一次突发事件。

在朱棣统治时期。蒙古部落时不时的就在边境骚扰。一天晚上。朱棣接收到宁夏的紧急军情。宁夏守将声称自己受到了蒙古军队的围攻。希望朱棣能够给予增援。

朱棣虽然身为皇帝。但碰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也得需要一个人在旁边参谋。而恰巧那一天晚上内阁值班的人是杨荣。

朱棣找到杨荣。杨荣一脸无所谓的表示不需要出兵。只需要等一会儿。解围的奏报就会送来。朱棣十分不解。询问他。为什么如此胸有成竹。

杨荣解释宁夏。时不时的就受到蒙古的骚扰。士兵一个个骁勇善战。再加上宁夏城池坚固。任凭蒙古军队怎么样围攻。都会安然无恙。

朱棣半信半疑。毕竟自己面前的这个人只是一个书生。哪里上过战场。但还是选择相信。果不其然。在此之后。朱棣收到了胜利的奏报。

在战场上。最缺的就是杨荣这种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军情的人。于是朱棣将他编入军队。成为自己的贴身秘书。甚至将军队中最重要的东西印信交由他保管。

杨荣利用他的身份做了一件令朱高炽一生都难以忘记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是由于朱棣病逝在外(榆木川)。如果病逝的消息一旦走漏。一直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的汉王朱高煦。就会做出行动。

到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不安定因素。所以杨荣选择隐瞒朱棣病逝的消息。秘密回京。向朱高炽报告朱棣病逝的消息。彻底消除了各种不稳定因素。

杨士奇的本事仅次于杨荣。他的特长主要是语言艺术。无论朱棣问的问题有多么的危险。他都能够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东宫接驾事件之后。朱棣曾经询问过杨士奇。朱高炽到底有没有二心。到底是不是故意的?如果说是一般人。可能由于是太子党的原因。一听到这个问题就急急躁躁的回答。朱高炽肯定没有二心。肯定不是故意的。

而杨士奇则把一切都往自己的身上揽。表示朱高炽一直对朱棣孝顺。东宫接驾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做臣子的没有做好准备。以至于朱高炽承受了骂名。

朱棣并没有那么好糊弄。杨士奇的话说完。他还盯了杨士奇一会儿。直到杨士奇并没有透露出惧色。朱棣才慢慢释怀东宫迎驾事件。

由于东宫迎驾事件。太子党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作为直接得利者的朱高煦不可一世。经常在各种公开场合说自己像李世民。

要知道。李世民是通过杀兄逼父的方式登上皇位的。他敢说这种话无非是找死。更何况他的父亲是朱棣。

朱棣找到杨士奇、还有蹇义(一样是太子党)。询问他们有没有听到汉王朱高煦的不法事迹。蹇义不敢回答。害怕这是朱棣给他们挖的坑。而杨士奇则回答。

他和蹇义都在东宫当官。别人看他们是太子党。就算汉王有什么不法的事情。也不会跟他们说。但是之前两次封汉王到别的地方就藩。汉王都不肯。现如今要迁都了。汉王却要求留在南京。希望能够慎重考虑一下。

这些话。加上朱高煦之前的所作所为。直接将朱高煦打入低谷。

南京身为龙盘虎踞之地。而且附近有着江浙这一块富得流油的地方。如果朱棣百年之后。朱高煦占领南京。拿下江浙。向北京发起进攻。到时候必将酿成兄弟相残。国家大乱的悲剧。

杨士奇的话提醒了朱棣。朱棣强行命令朱高煦到山东乐安就藩。处于北京的眼皮子底下。只要敢动。分分钟钟就能够收拾。

什么叫语言艺术?杨士奇就叫语言艺术。

杨溥与杨荣、杨士奇相比。黯然失色。并没有什么特长。如果硬要说特长的话。高尚的品德应该也算得上是特长。

杨溥虽然身居高位。名列内阁。但是对待任何官员都能够保持一个君子该有的风度。

走在路上碰到同僚都会主动打招呼。从来不会仗着自己是阁臣的身份嚣张跋扈。而且杨溥从来不大声嚷嚷。就算别人对他大声嚷嚷。他也不对别人大声嚷嚷。

结语

成就“三杨”的并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他们碰上了英明的皇帝。无论是朱棣。还是朱高炽。或者朱瞻基。无一例外都是明君。正是因此。朱棣才能够开创出“永乐盛世”。朱高炽、朱曕基才能够开创出“仁宣之治”。如果没有碰上明君。“三杨”的才华再高。也是白搭。

其他观点: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大臣的黄金组合。其中“三杨”算是其中非常著名而且非常有作为的一班组合了。那么“三杨”究竟厉害在哪里呢?当时人是如此评价三杨的:

“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

也就是说杨士奇以才学著称。杨荣以才能著称。杨溥以品行著称。这三点是别人都远远赶不上的。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忠心耿耿第一位

说实话。到了后期明朝的大臣例如严嵩、张居正等人虽然大权在握。当时几乎接近于权臣而不是纯臣。但是我们看大明前期的大臣例如说“三杨”。对于皇上那可以说是一个忠心耿耿。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气节的重要体现。毕竟俗话说得好:“板荡识忠臣”。正是在朱高炽与朱高煦的太子之争中。这“三杨”的忠心耿耿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杨士奇曾经多次在朱高煦的陷害下被投放诏狱。但是一直对于太子忠心不改。朱高炽在杨士奇的帮助下也多有获益。

杨荣本人在朱棣北伐丧命之时。及时通知到了太子朱高炽。朱高炽得以成功即位。史书记载:

“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皇太子。”

可以说杨荣功劳很高。如果这时候杨荣投靠了朱高煦。恐怕朱高煦及时反应过来。鹿死谁手就很难说了。但是杨荣坚持了自己的忠心并且成功帮助了太子。

至于说杨溥。那更是硬汉了。杨溥被关在诏狱的时间中最长。而且处境更加危险。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杨溥初心不改。一直坚持维护太子。史书上记载:

“下法司鞫。连溥。逮系锦衣卫狱。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

在面对这种旦夕旦死的情况下。杨溥依然保持住了自己的骨气。依然毅然决然地帮助太子。丝毫不改初衷。

太子正是在这三杨的帮助之下才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三杨的忠心耿耿可见一斑。

二、杨士奇的个人能力

三杨各有所长。我们就来说说吧。杨士奇的能力在于善于谋划。善于处理政务而且为人才思敏捷并且敢于劝谏。例如说善于处理政务。据记载是这样的:

“帝以四方屡水旱。召士奇议下诏宽恤。免灾伤租税及官马亏额者。士奇因请并蠲逋赋薪刍钱。减官田额。理冤滞。汰工役。以广德意。”

当时天下四方都有水旱灾害。杨士奇就出来处理这一帮子政务并且还处理得井井有条。一方面减免相关赋税。一方面免除民众徭役。这种种行为都可以显现出杨士奇的善于处理政务的能力。

另外。杨士奇还敢于劝谏。善于劝谏。这是大臣的重要品质。说实话。很多大臣为了保全自我。往往都曲意逢迎。但是杨士奇不一样。在天底下人都在夸赞朱高炽统治下的盛世的时候。杨士奇则说出了这样引人深思的话:

“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就是说陛下虽然做的还不错。但是天下百姓流离失所的局面还有改变。人们还过着艰难的生活。或许再休养生息几年再夸太平也不迟啊。从中可见杨士奇的冷静与个人能力。

最后是杨士奇的才气了。杨士奇本人主持修订了《太宗实录》和《仁宗实录》。作为文胆一类的人物。杨士奇的个人才气和能力是没得怀疑的。

三、杨荣的能力

有了朝堂之上能够处理政务的大臣。自然也少不了善于处理军务的大臣。这位善于处理军务的大臣就是杨荣了。杨荣有一点所长。那就是画地图。书上记载: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

杨荣当时亲自前往处于前线的甘肃去画地图。一路上将山川形势。各地军民分布。城堡等画得明明白白。皇帝看到了杨荣画的地图非常好。还亲自给杨荣切瓜吃来表彰他。

能画地图可能是个好参谋。但是杨荣除了是个好参谋之外。还善于打仗。经常亲自带兵出征。在文官之中实属另类。史书上记载:

“二十年。复从出塞。军事悉令参决。赉予优渥。”

可以说杨荣多次外出打仗而且战功赫赫。本人的能力非常过人。甚至杨荣还随皇帝御驾出征。亲自征讨兀良哈。这等功绩可以说是非常过人了。

此后杨荣还去平定过浙江、福建的农民起义。可以说杨荣从北打到南。没有遇到过敌手。实在是三杨之中最能打架的一个人了。

四、杨溥的能力

首先。杨溥先生是个狠人。杨溥被关在诏狱中长达十年。诏狱那种地方可以说是鬼见愁了。一个被关了十年的人。要不然就是被忘了。要不然就是被忘了。换成一般人。这时候心态都应该崩了。但是杨溥先生抱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心态在狱中读书。一读就是十年。史书上记载:

“溥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

可以说三杨之中论硬汉程度。这位杨溥先生可以排第一名。

另外。杨溥可以说是一位君子了。在三杨之中。杨溥以品行而著称。书上记载:

“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每入朝。循墙而走。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

也就是说他这个人完完全全是一个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样子。性情谦逊。不喜欢和别人争吵。往往都和别人平心处之。一副君子做派。令人赞叹。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其他观点:

“三杨”指的是。明朝前期三位长值内阁的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

导语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太祖朱元璋废中书、罢臣相。使皇权专制得到了空前加强。但这样的结果是。朱元璋对待朝政。每夭得事必躬亲、事无巨细; 罢相之后。他平均每天要看两百多件奏章。处理四百多件事。这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皇帝来说。是难以长期承受的。

(朱元璋画像)

最终朱元璋不得不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卡制。设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在此之后。明朝的内阁制度。才逐步的开始建立起来。而有明一朝的内阁权力中枢。又是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在相继入阁的过程中(杨士奇四十三年,杨荣三十七年、杨溥二十二年)。逐渐成为定制的。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以藩王的身份夺得皇位。“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处境。自然会让他在对大明帝国进行统治时。会遇到诸多的麻烦。为了剪除建文旧朝的势力; 也为了证明自己能登大位、担大任。有做帝王的资质。朱棣上任后。逐手对建文朝遗留的新政。进行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朱棣将明朝又带上了严猛的治国之路。

(朱棣)

从大明王朝建立之后。经历太祖。成祖的强力、严猛统治。朱家王朝国基已经巩固。大明社会逐渐走上了安稳与和平的发展道路。而这其中的功劳。与“三杨”内阁。共同辅政。协力治国。是密不可分的。

“三杨”——各自独当一面的本领

杨士奇

杨士奇出身于贫寒家庭。在青年时期。他曾度过一段颠沛漂泊的流浪生活。期间也做过私塾教师。对于下层社会的动态和民间疾苦。是深有体会。生活的磨难。让他有了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

“士奇文章特优。一时制浩碑版。出其手者多”。——《明代文学》

这位来自民间。靠自学成才。而步入仕途的首辅。生活上较为清廉。政治上却更加成熟。处理问题能从大局和长远考虑。在复杂变化的事务面前。他能够保持清醒和冷静。杨士奇擅长行政工作。处事审慎。为人干练。太子朱高炽在监国期间。杨士奇受命辅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颇受到朱棣、朱高炽父子的器重和信任。他既是太子最早的东宫官属之一。也是最早入阁参与机务的内阁大臣之一。

永乐时期。杨士奇一直尽心尽力地辅佐太子监国。他冒着极大的风险。坚持维护朱高炽的太子地位。曾先后两次受到牵连而被朱棣关押。同时。杨士奇也曾斗胆向朱棣揭发。朱高煦的不法行为。这对于巩固朱高炽的太子地位、打击和制止朱高煦的夺位活动。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作用。

(杨士奇画像)

因此。朱高炽夫妇极为感激和信任杨士奇。朱高炽即位之后。立即提升他为华盖殿大学士、少傅兼兵部尚书。杨士奇的政治地位也因此而进一步提高。基本上可以说。是洪熙帝朱高炽的首席亲信大臣。

“士奇心术正大。论事先大体。常扶君子抑小人。群臣有稚谗毁而非辜者。必尽诚为之伸解有患贪邪不浚者。必正言其不可用。”——《皇明书·巨谟》

杨士奇的另一个特长。就是能容人之过。荐人之长。待人宽厚。并能注意平息由于皇帝和臣下的个人原因。而起的政治风波。

永乐时期的徐琦之事。和洪熙时期的弋谦之事。都是由于杨士奇说服了皇帝。才使二人最终免受了处罚。对于同僚杨荣的缺点和过失。杨士奇更是以大局为重。努力团结这些人一道为朝廷效力。杨士奇的这些特长和作风。使他在朱瞻基的政治核心集团中。长期处于领班的地位。一直到杨士奇死。这种局面都未改变。

杨荣

杨荣是永乐、宣德时期最为机敏。也是最有才干和最有谋略的一位朝臣。杨荣的特长是: 能谋善断。往往在事情处于萌发的阶段。或事态仍在急剧演变的过程中。杨荣就能较为准确地判断出其发展的趋向和结果。对事件的性质、轻重程度及其利弊影响。能够做出较为合乎实际的评估。从而提出相应的部署和决策。这是杨荣优于其他同僚的地方。

(杨荣画像)

“荣每进讲罢。必从容以正心务德。亲贤去邪。尚俭戒逸之言进。深见嘉纳。或访以政务。必陈其切要。及先后缓急施行屯序。皆恳切。无少避忌。皇太子每称公忠直。而两坊僚属亦莫不推服焉。”——《明史》

如永乐时期。明朝的西北重镇宁夏被围。朱棣将奏报给杨荣看。杨荣十分肯定地说:“宁夏城防坚固。几乎人人都有打仗的本领。这份奏报传到朝廷已经十几天了。宁夏肯定解围了。”朱棣半信半疑。当夜朝廷果然收到了宁夏解围的消息。朱棣不禁对杨荣大加称许。

杨荣还有很突出的军事才能和临事裁决的能力。并且熟悉大明帝国的国防边务,是朱棣的重要军事顾问。他曾多次奉命前往甘肃、宁夏等地“规划军务” 。遍览山川形势。每次都能有分析有见解地反映重要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 朱棣每次出征,都以杨荣扈从。“军令悉令参决” 。“军务悉委(杨)荣” 。他的地位举足轻重。有时甚至超过当时的军事主帅张辅。杨荣同样是朱瞻基政治核心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平定高煦、撤兵安南等重大政务。杨荣都曾参与决策。

杨溥

杨溥是朱瞻基政治核心集团中一个较为特殊的人物。他性格内向。谦退淡泊。对权力和地位并无强烈的追求欲望。但他的才学和见识都为常人所不及。并且有超人的意志。杨溥同样也是最早的东宫官属之一。一直尽力辅佐太子监国。

“溥为人谦谨小心。笃于操履。接吏卒亦不敢漫。尝曰:士君子一言一行。幽明无愧。然后无负于父母生身之恩。又曰:人必有躬行之实,。然后可以训子孙”。——《杨溥传》

永乐十二年。杨溥受太子的牵连被朱棣逮捕下狱。在狱中一关就是十年!朱高炽即位后。立即释放了杨溥。并为他特建弘文阁。命其掌阁事。并规定弘文阁的任务不只是“助益学问” 。还有为皇帝“广知民事”、实行统治的“理道之助” 。杨溥的政治地位因此而大为提高。立即成为与杨士奇等人并驾齐驱的政界要人。

表面上看杨溥未入内阁。但实际上朱高炽夫妇对杨溥的信任和感念程度几乎超过其他近臣。他们曾不止一次感慨地回忆起。永乐时期的坎坷遭遇。深感杨溥是为他们而含冤入狱的。因此对杨溥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怜悯之情。朱瞻基自然十分了解这一切。即位后撤销了弘文阁。召杨溥入内阁。与杨士奇等人一同参予机务。决策大事。

(杨溥剧照)

杨溥在政治上不如杨士奇等人有作为。但由于他操守极好。平心处事。受到孙太后和群臣的敬佩加上宣德后期夏原吉、金幼孜等人相继去世。绝大部分政务都由“三杨”来处理。因此杨溥虽然最后入阁。却与杨荣和杨士奇“德望相亚” 。直至宣德末年。始终是内阁中的第三号人物。他也是问题瞻基政治核心集团的。又一重要成员。

“三杨”的成功之处。不只在于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才干、长项。而是彼此优点能够互补。三人中的杨溥是个老学究。善于抓文化工作;杨荣多谋略。擅长赞画军事工作。性格虽然幽默却是个强硬派。处理问题是疾言厉色;杨士奇的长项是行政管理。

(“三杨”)

“三杨”的最厉害之处就在于可以“能力互补”。使之1+1>2

“三杨”中杨士奇乃首辅。建树颇多。他能得到成祖、仁宗、宣宗三代祖孙帝王的宠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特别能揣摩皇帝的心思。

士奇与人交。直道不阿。必辅之善。有不善必戒之。不从。则远之。及其能改又欢然好也。所行或未当。人以为言,亦欣然纳之。平生乐简静。闲暇闭户观书自适而已。恩虽微必报,而未尝宿怨。临利能让,不事。”——《皇明书·巨谟》

揣摩皇帝的心思。实际上就是“吃透上头”。试想。一个连上头精神都吃不透的人能把工作做得符合上级要求? 秦桧能杀一个手握十数万大军的岳飞。是因为秦桧摸准了宋高宗的心思:倘若岳飞北伐成功。将徽、钦二帝迎回来。置高宗于何地? 对皇帝的这种心思。不可言说却要不动声色地去做。这就是秦桧杀了岳飞,。不管大臣们怎么反对、天下人怎么骂。都能受到君主信任稳坐宰相之位的道理!

杨荣多谋善断。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他善于顺势而为。就使得平时也许无法规劝皇帝的事。他能不经意处。巧妙地让皇帝接受。让皇上赢得事成后的“圣明”。皇帝发火之时。群臣无不战栗。杨荣在此时总能以其特有的方式。或幽默语调一两句话就让皇帝息怒。

有一次朱棣发怒。大臣个个战战兢兢。杨荣进来后,一看这场面。明白皇上正在火头上,于是出其不意冒出了一句。朱棣一下就被他逗笑了。提心吊胆的大臣们这才松了一口气。杨荣之所以有这个本事。其实是因为他善于给朱棣 “解梦”。朱棣特相信他。他才敢在皇帝面前幽默一把。这点恰恰是那二杨的短板,尤其是杨溥的短板。

杨溥是“三杨”中年龄最小的。但他却最以老成持重著称。凡事极其淡定。去世后的谥号都叫“文定”!

明成祖时。他任太子朱高炽的东宫洗马。是老资格的太子近臣。汉王朱高煦构陷朱高炽时。杨溥受到牵连。整整坐了10年牢。一直到朱高炽做了皇帝。才被放了出来。在牢里。别人都唉声叹气。但他却极其平静。别人坐牢生不如死。度日如年。他却天天在里面读书。而且丝毫不以为苦。

“弘济为人忠厚侧但。爱人以德。凡所与处。必辅之于道。不肯苟且阿循。盖非独于余切磨之益。朋友资益之者,盖多也。”——《送杨太常(杨溥)归省诗序》

仁、宣两朝。他虽是内阁重臣。但做的工作更多的是文化教育。国家大事很少建言。他认为杨士奇、杨荣对军政大事的识见、处置远甚于自己。遇到这类事往往以二杨意见为主,做好配合,但他并不盲从。

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廉洁奉公。 有一次。他的儿子从家乡来探望他。说一路受到所过州县的款待, 唯独江陵知县范理既不送礼也不来迎送。杨溥听了很高兴。认为范理为官正派。不久之后推荐范理任德安知府。由正七品提为正四品。连升三级!后来,杨溥又推荐他出任贵州左布政使。成了一省之长。有人劝范理应向杨溥道谢。范理回答说:“宰相为朝廷用人,非私理也。

“三杨”身上各有所长。都能独当一面;但他们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很好的“优劣互补”。齐心协力。他们深知时局大事。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因地制宜的扮演着。属于自己的那个角色。“仁宣盛世”的出现。就是“三杨”的辅佐能力的一个极好证明!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明史·杨士奇传》

《明史·杨溥传》

《明史·杨荣传》

《明史》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42:08

    内阁,太子,皇帝,汉王,大臣,东宫,永乐,宁夏,明朝,善于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42:08

    没想到大家都对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班底有何厉害之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42:08

    “三杨”指的是杨荣、杨士奇、杨溥。这三位早在建文帝时期就已经在翰林院工作。只不过由于当时的翰林院是由书呆子方孝孺掌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