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何理解?符合现代的人生价值观吗?
原创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何理解?符合现代的人生价值观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古代没有小说。多为诗赋的笔法写文章。兴者時兴也。兴趣也。都是这样。

立于礼。大事正礼仪。现代照样用。放礼炮。阅兵。国典。没见过乞丐叫花子吧。没见叫卖叫买的吧。没见过傻子神经病乱跑乱跳吧?所以礼不是自由市场。不是谁都能参加的。是经过政审的。是很有尊严的。行式变了。意义没变。

成于乐。奏国歌。交响乐。乐者乐意。乐意做的事情。成事业顺利呗。有人认为礼乐是等极制。不错。谁超越了礼乐就是谋反之罪。元首的镜头是不能抢的。明白吗?谁前谁后是有规矩向。官大一级压死人。不是吗?就不明说了。

其他观点:

“诗”、“礼”、“乐”三者是递进的关系。要先学诗。再学礼。最后学乐。

01“诗”和“礼”是必修课。乃人立身之本

《论语》当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中。看到他的儿子孔鲤从他面前小碎步快速穿过。这是小辈对长辈的一种尊敬。孔子叫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还没学。”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于是孔鲤就去学习《诗经》了。 此后又一天。再次发生了之前的情形。孔子叫住孔鲤。问:“学《礼》了吗?”孔鲤说:“还没学。”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于是孔鲤就去学习《礼》。

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过庭语”。孔子认为。《诗》和《礼》是人生的必修课。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诗》就是《诗经》。也叫“诗三百”。是孔子自卫返鲁之后所删定的诗歌集子。孔子将其当做教材。教授给弟子们。主要有三个作用:

其一。“诗以言志”。学习《诗经》是为了树立远大的志向。

在那个时代。人的志向是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指标。胸无大志的人是不能被时代所记住的。

在《论语·子路》当中。记载了孔子和樊迟的一段对话: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孔子并不是看不起老农、老圃这些人。而是对樊迟身为士人却不学礼义。反而去追求和他无关的农事。他的志向太小了。这里要区别于与“君子”相对立的“小人”。这一条所说的“小人”是指没有大志向的人。

其二。学习基本的知识。

《论语·阳货》当中。对于诗歌的作用有如此陈述: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诗经》的作用其实是为了增加知识的储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无邪

《论语·为政》中讲: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并不是说《诗经》里的诗歌是“思无邪”。而是说通过学习诗歌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是“思无邪”。简单地讲。就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做一个好人。

而《礼》是周礼。其实就是为人处世的法则、规矩。

《论语·子路》中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02“乐”是士人的理想。须不懈追求

在先秦的典籍中。经常会看到一个词。叫做“韶乐”。有时候也写作“韶”或者“邵”。

这是传说里虞舜时期流传的音乐。中正平和。象征着大治之世。孔子评价其“尽善尽美”。当时用来指代虞舜时期的盛世。引申为思得明君、贤臣、盛世的愿望。

儒家原有“六经”。除“诗、书、礼、易、春秋”之外吗。还有“乐经”。一说失传。一说为乐谱。现在已经无法确定了。

只有经过了《诗》的学习。确立了远大志向;经过了《礼》的学习。拥有了实务能力;然后才能通过“乐”的熏陶。来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于乐”。

总体来看:

“诗”是价值观。“礼”是规矩。而“乐”是理想。这三者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我们所必需的。

立志高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尊崇社会法度。追求人生理想。这是每一个想要取得成功的人所必须拥有的条件。

所以。“诗”、“礼”、“乐”虽然在具体作品层面上的作用并不如古代重要。但其背后所代表的含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观点: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意思是说人的修养。开始於学诗。自立於学礼。完成于学乐。儒家认为。诗、礼、乐三者是教化民众的基础或者说三种载体与手段。必须恰当利用。因此。“兴於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谓是儒家的教育思想的概括。进一步。则可以归结为审美教育思想。

『兴于诗』的兴当起字讲。就是最初下手处要先学诗。为什么学诗?《尚书.舜典》里面说到。「诗言志。」换句话说。学《诗》是为了要立志。学贵立志。要学你首先得立志。所以要先学《诗》。这就《中庸》里面讲到的。「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顺着自性。也就是你能够回归自性。你能顺着性德。那你才是真正证道。这都是诗所言之志。所以「兴于诗」是先要立志。

「立于礼」?诗和礼要同时学。为什么?《中庸》里头说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讲我们的情。情会发出来。喜怒哀乐之未发是叫中。发了之后要中节。这叫和。中节就是要用礼做为度数。诗一般都是任情而发。没有感情很难写诗。所以「诗发乎情。而止乎礼」。所以学《诗》最高的境界在志于道。但是道必须要用礼才能够成就。

「成于乐」。这是讲到礼和乐的关系。音乐天地之和。和有调和的意思。美善的音乐像天地所调和出来的旋律。十分的和谐。真正听进去了。可以入天地人合一的境界。像记载里面讲的。舜王那时候制作的韶乐。你看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真正听进去了。吃什么味道都不感觉到了。整个人身心跟天地合而为一。真正的乐有这样的效果。所以「成于乐」就是为了成就自己的性德。成己性。你看。诗、礼、乐都是帮助我们回归自性的。这才是真正圣贤学问。

我们这一代。现在是等于补习传统文化。从小就没怎么学。现在补习。我们看到孔子从乐悟入。他只能从一样来悟入。他不能同时学两样。这样很难悟。诗书礼。他是学了一样再一样。心专就能入。所以光“兴于诗”还不行。要“立于礼”。立脚点要站在“礼”上。这个“礼”就是《礼记》的精神。包括了哲学的思想与科学的精神。“成于乐”。最后的完成在乐。古代孔子修订的《乐经》。没有传下来。失传了。《乐经》大致是发挥康乐的精神。也就是整个民生育乐的境界。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44:10

    孔子,论语,这是,诗经,志向,儒家,都是,这一,自性,老农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44:10

    没想到大家都对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何理解?符合现代的人生价值观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44:10

    古代没有小说。多为诗赋的笔法写文章。兴者時兴也。兴趣也。都是这样。立于礼。大事正礼仪。现代照样用。放礼炮。阅兵。国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