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唐诗百话》认为李白《登金陵凤皇台》思想内容、章法、句法,都胜过崔颢的《黄鹤楼》,大家如何看待?
原创

施蛰存《唐诗百话》认为李白《登金陵凤皇台》思想内容、章法、句法,都胜过崔颢的《黄鹤楼》,大家如何看待?

好文

热门回答: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作中。能被千古传诵。万人争咏的佳作不少。但象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那样。不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且后世文人不断地为它们的优劣争讼不已的现象。则十分罕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皇台

  李白

  凤皇台上凤皇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施蛰存的观点

最主要的两个贡献。第一是对黄鹤楼一诗第一句中“昔人已乘XX去”。XX 究竟是一般所认为的“黄鹤”。还是极少有人知道的“白云”。作出了备极周详的论证。令人信服其当为“白云”二字;第二是对崔、李二诗的对比分析。从律诗结构。联句。立意和思想深度着手。作出李白诗更胜一筹的结论。尽管是一家之言。也的确富有新意。并且逻辑自洽。

这两首诗。在文学批评家中间引起了优劣论。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搂》为第一。”(《沧浪诗话》)刘克庄说:“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后村诗话》”)方回说:“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瀛奎律髓》)这是宋元人的意见。顾璘评《黄鹤楼》诗曰:“一气浑成。太白所以见屈。”(《唐音》)王世懋以为李白不及崔颢。他的理由是:二诗虽然同用“使人愁”。但崔颢用得恰当。李白用得不恰当。因为崔颢本来不愁。看到江上烟渡。才感到乡愁。这个“使”字是起作用的。李白是失宠之臣。肚子里早已装满愁绪。并非因登凤凰台才开始感到愁。他这个“使”字是用得不符合思想情绪的现实的。(见《蓺圃撷馀》)徐献忠评曰:“崔颢风格奇俊。大有佳篇。太白虽极推《黄鹤楼》。未足列于上驷。”(《唐音癸签》引)这都是明代人的意见。

吴昌祺批李白诗道:“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后村以为崔颢敌手。愚哉。一结自佳。后人毁誉。皆多事也。”(《删订唐诗解》)这意思是说李诗起句不及崔诗。故没有与崔诗“比肩”的资格。但又暗暗地针对王世懋说。结句是好。金圣叹对李白此诗。大肆冷嘲。他说:“然则先生当日。定宜割爱。竟让崔家独步。何必如后世细琐文人。必欲沾沾不舍。而甘于出此哉。”这是干脆说李白当时应该藏拙。不必作此诗出丑。沈德潜评崔诗云:“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这一评语是恭维得很高的。他又评李白诗云:“从心所造。偶然相似。必谓摹仿司勋。恐属未然。”这是为李白辩解。说他不是摹仿崔颢。而是偶然相似。以上是清代人的意见。此外肯定还有许多评论。不想再费时间去收集了。  

大概《黄鹤楼》胜于《凤凰台》。这是众口一辞的定评。《凤凰台》能否媲美《黄鹤楼》。这是议论有出入的。到金圣叹。就把《凤凰台》一笔批倒了。现在我们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作出评比。我以为。崔诗开头四句。实在是重复的。这四句的意境。李白只用两句就说尽了。这是李胜崔的地方。可是金圣叹《选批唐才子诗》却说:  

  人传此诗是拟《黄鹤楼》诗。设使果然。便是出手早低一格。盖崔第一句是去。第二句是空。……今先生岂欲避其形迹。乃将“去”、“空”缩入一句。既是两句缩入一句。势必句上别添闲句。因而起云:“凤凰台上凤凰游”。此于诗家赋、比、兴三者。竟属何体哉?  

对比二者写作背景

现在选了两首极著名的七言律诗。作者崔颢和李白是同时人。崔颢登武昌黄鹤楼。题了一首诗,写景抒情。当时被认为是杰作。据说李白也上黄鹤楼游览。看见崔颢的诗。就不敢题诗。只写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李白到南京。游凤凰台。才做了一首诗。显然是有意和崔颢竞赛。从此之后。历代欣赏唐诗的人。都喜欢把这两首诗来评比。议论纷纷。各有看法。现在我们也来欣赏这两首诗。把前人各种评论介绍一下。然后谈谈我的意见。  

  崔颢。不知其字。汴州(今开封)人。开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登进士第。累官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公元七五四年)卒。《河岳英灵集》说:“颢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鲍照、江淹。须有惭色。”崔颢的诗。现在只存数十首。并没有浮艳轻薄之作。可能已删除了少年之作。《唐诗纪事》说他“有文无行”。似乎他的品德很坏。但到底如何“无行”却不见于唐宋人记载。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才有具体的记载。说他“行履稍劣。好蒲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原来只是爱赌钱、喝酒、好色而已。说他“行履稍劣”也还公平。说他“有文无行”恐怕太重了。  

黄鹤楼在武昌长江边。是历史上的名胜古迹。解放后建长江大桥。这座楼已拆除。预备换一个地方重建。因此拆除下来的建筑材料都编号保存。听说近来已在重建。

李白的诗。绝大多数也是这样的风格。所以他登上黄鹤楼。看到壁上诗牌上崔颢这首诗。感到自己不易超过。就不敢动笔。但是他还写了一首《鹦鹉洲》。其实可以说是《黄鹤楼》的改名。却写得不好。后世也没有人注意。大概他自己也有些丧气。心中不平。跑到南京。游凤凰台。再刻意做了一首。才够得上和崔颢竞赛的资格。  

凤凰台在南京西南凤凰山上。据说刘宋元嘉年间曾有凤凰栖止在山上。后来就以凤凰为山名。李白在唐明皇宫中侍候了一阵皇帝和贵妃。被高力士、杨国忠等人说了许多背话。皇帝对他开始有点冷淡。他就自己告退。到齐、鲁、吴、越去旅游。在一个月夜。和友人崔宗之同上凤凰台。最初的感想和崔颢一样:曾经有过凤凰的台。现在已不见凤凰。只剩一座空台。台下的江流还在滔滔东流。第二联的感想是崔颢所没有的。他想起:金陵是东吴。东晋两朝的国都。如今吴大帝宫中的花草早已埋在荒山上小路边。晋朝的那些衣冠人物也都成为累累古墓了。“花草”是妃嫔、美人的代词。“衣冠”是贵族人物的代词。这一联使这首诗有了怀古的意味。如果顺着这一思路写下去。势必成为一首怀古诗了。幸而作者立即掉转头来。看着眼前风景:城北长江边的三山。被云雾遮掩了一半;从句容来的一道水。被白鹭洲中分为二。一支流绕城外。一支流入城内。就成为秦淮河。不说山被云遮了半截。而说是半个山落在天外。一则是为了要和下句“白鹭”作对。二则是埋伏一个“云”字。留待下文点明。“二水中分白鹭洲”。其实是白鹭洲把一水中分为二。经过艺术处理。锻炼成这样一联。这一联相当于崔颢的“晴川。春草”一联。最后一联结尾。就和崔颢不同了。李白说:总是由于浮云遮掩了太阳。所以无法望到长安。真叫人好不愁恼。

崔颢因“日暮”而望不到“乡关”。他的愁是旅客游子的多愁。李白因“浮云蔽日”而望不到长安。他的愁属于那一类型?这里就需要先明白“浮云”、“太阳”和\"长安”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文学上的比喻意义。古诗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二句。这是“浮云蔽日”被诗人用作比喻的开始。《陆贾新语》有一句“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蔽日月”。这是把浮云比为奸邪之臣。把日月比为贤能之臣。此外。太阳又是帝王的象征。《诗经》里就有“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就是人民把太阳来代表君王的。因此。“浮云蔽日”有时也用以比喻奸臣蒙蔽皇帝。《世说新语》里记了一个故事:晋明帝司马绍小时。他父亲元帝司马睿问他“还是长安近呢。还是太阳近?”这位皇太子回说:“太阳近。”皇帝问是什么理由。他说:“现在我抬眼只见太阳。不见长安。”原来他的所谓太阳。指的是皇帝。他的父亲。从这个故事开始。“日”与“长安”又发生了关系。李白这两句诗。是以这些传统比喻为基础的。“浮云蔽日”是指高力士、杨国忠等人蒙蔽明皇。“长安不见”是用以表示自己不能留在皇城。这样讲明白了。我们就可知李白的愁是放臣逐客的愁。是屈原式的政治性的愁。

事实上。年轻时的李白和年轻时的崔颢一样。他们性格都跳脱通达。又豪放任性。甚至在感情经历上都有相似之处。《新唐书》《唐才子传》都记载崔颢好赌嗜酒。更好美女。曾有四次的再婚经历;而李白一生也好酒。也有四次的感情经历。从这一点看来。丝毫不逊于崔颢。在诗歌创作上。不仅有《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的斗诗之姿。李白至金陵还写有《长干行》。某种意义上也是与崔颢的《长干曲》组诗有高下之分。

后人争议的焦点

后世千百年来。关于这两首诗孰优孰劣的比较。从无确切定论。但主流的观点却有两种:一种即元朝诗论家方回《瀛奎律髓》所说的“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即两首诗不分高下;第二种则如清代学者沈德潜般对崔颢《黄鹤楼》倍加推崇。认为其“擅千古之奇”。李白的诗则无法比肩。

而此外却还有一种观点。则是认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后来居上。成就超越了《黄鹤楼》诗。

持这种观点的一般认为:

首先。《黄鹤楼》诗开风气之先。而《凤凰台》则仿效在后。所谓先来后到。《黄鹤楼》是有天然的优势。再者。仿效因为要受到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一般是难出佳作的。而要后来居上。就更是难上加难。因着这种思维惯势。《凤凰台》某种程度上是被低估的。

其次。从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律诗规范上看。李白的诗都要更高一筹。

思想性:两首诗都是怀古感怀之作。也都写到一个“愁”字。但同一个愁。意蕴却是截然不同。崔颢的《黄鹤楼》抒发的是浓重的乡愁。是借景来抒一己的情怀。格局较为狭窄;而李白的《凤凰台》。抒发的却是伤时忧国的感慨。在诗句中将国家兴亡、历史与现实紧密关联。思想上无疑更壮阔深远些。

艺术性:诗贵其“简”。古人常认为字惟其少。意惟其多。这才有了所谓炼字炼句。开头同样是描写景物。抒发台去楼空、世事无常的感慨。崔颢用了四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而李白仅用了两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便已将语意概括清楚。不可谓不惜字如金。

格律规范:作为近体诗。即律诗。格律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而崔诗前四句明显是古风句。没有格律可言。虽也可说是自然浑成。流水行云。但毕竟不及李诗的结构井然。独具一种气势。

笔者看法

笔者认为。对于一篇作品的评价。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审美取向。而每个阅读者又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便觉上述诸家之论。尚有未到之处。)因此也不揣愚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先从立意和构思上。分析一下两诗的特点。就立意而言。崔诗以传说起笔。身登江楼。目随悠悠白云。自然思接千年。忆及当年仙人跨鹤故事。然仙人终属虚妄。黄鹤也一去不返。悠悠千载。今古所同者唯天边无尽之白云尔。心念及此。思绪便不得不拉回现实。而目光再与眼前之春景相接。睹晴川草树。烟波生于水上。又情不自禁地生出乡关何处的惆怅。通篇弥漫着一种无法排遣的愁绪。立意高妙。浑然天成。无半点斧凿痕迹。

李诗以游凤凰台开篇。传说南朝刘宋年间。曾有凤凰栖于金陵之凤凰山。首联便借凤凰之一去不返。暗示六朝繁华也如梦幻不可复寻。唯江水日夜奔腾不息。可作见证。颔联将“凤去台空”之意进一步发挥。昔日东吴之盛事固然已为陈迹。而在历史上取吴以代的晋朝不也只剩下荒冢数堆了吗?经此联之一承。沧桑之感顿生。此情无计可消除。遂将目光投向远处之江天白鹭、依稀云山。以自求旷怀。却不料鹭洲云起。令人复生浮云蔽日、奸佞塞路的感慨。两诗立意同臻妙境。未易轩轾。而在构思上。崔诗遵循这样的路线:忆仙——抒情(人去楼空)——设景(晴川草树)——抒情(愁)。李诗则是这样谋篇的:忆凤游——抒情(凤去台空)——设景(吴宫花草之类)——抒情(俱成往事)——设景(三山二水等)——抒情《长安不见之愁)。相对而言。李诗更多一重曲折。

李诗则用”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转接。便觉气势壮阔。思落天外。而由天边之浮云蔽日联想到朝廷之奸臣塞路。暗含古人“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之意。极其自然。故以遣词造句而论。崔妙在浑然天成。李则胜在组织精工。”

第三。情感力度的比较。两诗在抒情上有个共同点。即感情都在后半部分得到强化。且都因景生情。意旨深远。对于这样的佳作。最好的评判标准便是艺术感染力的大小。然而就这一点而言。历来意见也不一致。明人王世懋认为崔诗更具感染力。因为李白本已愁绪满腹。并非因登台而生愁。而崔颢因登楼远眺。见江上之景而生乡愁。自然而然。此论颇中肯繁。但也未可遽许为探骊之论。有的学者则认为。崔颢是为一身一己的归宿而愁。李白是为奸臣当道。贤者不得见用而愁。因此两者的境界便有高下之别。李诗更具积极意义。

笔者认为。区分诗歌感情力度的标准不在于缘何而愁。或愁生何时。而主要在于作品中反映的情绪是否具有某种深刻性和普遍性。正是在这一点上。崔诗显出了它的优势。对于家乡的思念。对故乡的向往。是人类的一种最质朴最自然的情感。也许崔颢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登高一唱。却引发了千百年来普遍郁积在人们心中的乡关之思。触摸到了人类的这个极为敏感的情意结。并且。这种情感又是在晴川草树、他乡日暮的具体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因而更能引起千百万人的共鸣。而前四句鹤去楼空、仙界难求的感叹。更成为一种很好的铺垫。使得崔颢的哀愁不再仅仅局限于乡愁。而是衬托出人类面对茫茫宇宙人生。不知身居何处的无归属感。

“歌德说:‘精美绝伦同时又通俗易懂是最为稀少的。’崔颢的《黄鹤楼》便是既‘精美绝伦’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陈文忠《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黄鹤楼><凤凰台>接受史比较研究》)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云:“(崔诗)意得象先, 神行语外。纵笔写去, 遂擅千古之奇。”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的确是读之让人共情。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说到这里。相比大家对这两首诗孰优孰劣的问题都有个大致的看法了。崔颢的《黄鹤楼》珠玉在前。已成绝响。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也依旧能在致敬之时做到自出机杼。已经是不易。因此这两首诗可以称得上是不相上下。皆是佳作。若非要分个你我优劣。那就是:从格局上看。李白胜;从意境上看。崔颢胜。但总体上。只能说各有千秋。《黄鹤楼》古朴醇厚胜于《凤凰台》。而论起严谨精巧。却又不如《凤凰台》。而《凤凰台》在情怀和心胸上更阔大。但论起朗朗上口。亦不如《黄鹤楼》。

参考文献:1.施蛰存。黄鹤楼与凤皇台;

2.黄意明,崔颢《黄鹤楼》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二诗比较

其他观点:

李诗的背景故事描述更为凝练。展开的联想更为丰富。

具体阐述如下:

先把两首诗完整的贴出来。

依照登场的时间顺序。首先是崔颢先生的《黄鹤楼》。全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接着。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两首诗的最开始。都是讲述了传说。也都使用了反复出现的词语。

相比之下写故事。讲场景。崔颢用了四句。占用了半首诗的空间。而李白只用了两句。

反复出现的词语。崔颢将“黄鹤”分布在三句中。而李白将“凤凰”压缩在了两句。最后一处。仅仅用一个“凤”字来代替。两个“凤凰”更是直接出现在一个小分句中。相对于崔颢。开篇的语句。李白更为大胆。

当然。这不排除崔颢第一个“吃了螃蟹”。李白站在了崔颢的基础上。有着更高的发挥空间。

但无论如何。开篇的上口。李白的凤凰台。已经高于崔颢的黄鹤楼。

当然。如果仅仅是开篇词语节奏。我们也可以说。李白的凤凰台更为激进。而崔颢的黄鹤楼节奏更为从容。

那么。接下来。就是“剩余空间”的填充的功夫了。

李白的故事场景。仅仅使用了两句。那么。作为一首七言律诗。李白需要完成后面六句的填写。同时 。有了前面两句相比较崔颢黄鹤楼词语更为凝练。节奏更为明快的描述。后面的填充力度的难度。也就更高。否则。诗文很容易狗尾续貂。

在崔颢的《黄鹤楼》中。描述了故事与场景之后。崔颢描写了辽阔的环境景色。其中的“历历”与“萋萋”的叠字。和之前的反复出现的“黄鹤”同样具有一种叠音节奏美。

而李白在重复使用了“凤凰”之后。这种重复使用的手法。就不再继续使用了。李白的诗文的词语。因此更为跳脱。

同样。李白也进行了周边景色的描述。

但毕竟。对故事场景的描述。李白仅仅使用了两句。中间。李白加入了历史的联想。“吴宫花草”和“晋代衣冠”的荒废。直接给人们带来了历史更迭。时代兴衰的慨叹。这是崔颢的《黄鹤楼》所并不具备的。

而随后。同样是周边景色的描写。李白使用了“三山”与“二水”。数值较小的数字。和描述对象弘大的山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颔、颈两联。李白的《凤凰台》融入了时空的描述。这种霸气。已然超脱了崔颢的《黄鹤楼》。

而最后。同样的“使人愁”。对于发愁。李崔二人。也能够分出心旷境界的不同。

崔颢愁的。是漂泊在外的故乡。所愁所在之地。着眼在江山。一首诗。崔颢终究没能跳脱开黄鹤楼这一亩三分地。

李白愁的。是小人排挤。壮志未酬。所愁所在。是长安不见。意念已经放飞远方。

综上。尽管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有借鉴崔颢《黄鹤楼》的情况尽管李白后发制人。能够有更高的平台进行丰富完善。但就从句法、章法、思想内容来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确实优于崔颢的《黄鹤楼》。

其他观点:

单评二诗。比翼齐飞。

崔不输李。李不输崔!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滴蜡泪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55:32

    李白,黄鹤楼,金陵,凤凰,凤凰台,长安,这是,黄鹤,浮云蔽日,两句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55:32

    没想到大家都对施蛰存《唐诗百话》认为李白《登金陵凤皇台》思想内容、章法、句法,都胜过崔颢的《黄鹤楼》,大家如何看待?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55:32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作中。能被千古传诵。万人争咏的佳作不少。但象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那样。不仅千百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