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多少晋商大院?
原创

山西有多少晋商大院?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晋商大院--专指明清时期山西境内的一批具有特色的北方深宅大院。主要分布在晋中的太谷、平遥、祁县、介休、榆次。阳泉。晋北的保德、大同、浑源。晋东南的沁水、阳城和晋南的临汾、襄汾等地。

显赫一时的晋商家族当年无一不在不遗余力的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营建一个归宿。但不是所有的晋商大院都能够保存到今天。有的大院虽然依旧能够找寻。但颓垣残壁之间。早已难觅当年的风采。譬如祁县城的何家大院、碛口西湾陈氏民居等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有关部门先后修复开放了五座晋大院。虽然这些力求恢复原貌的修复工程并不能完全还原旧日景象。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遗憾。但今天的人们终于可以最直观去感受晋商文化。这五座晋商大院分别是: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祁县县城的渠家大院、长治西白兔乡中村的申家大院、灵石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榆次东阳镇车辋村的常家庄园。晋西南丁村民居、晋东南皇城相府、晋北阎锡山故居等山西民宅各具特色。驰名中外。亦可笼统称之为大院。下面一一介绍如下:

1、王家大院

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距离平遥古城35公里。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被人们称誉为“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有人说过。在王家大院。“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而不贵纤巧烂熳”的特征。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漫步在王家大院中。充分感受封建时代豪门大家的雄壮气魄。

2、乔家大院

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距太原54公里,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著名建筑专家郑孝燮说“北京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祁县有民宅千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的民居。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3、常家庄园

一山一阁、两轩四园

常家庄园位于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为明清晋商巨贾常氏家族府邸。主要建筑和景观为“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帖、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每所方正院落的里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结构的牌楼。飞檐斗拱。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牌楼花墙将正院隔为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五外三多种形式。具有独特风格每个院落中砖雕、木雕、石雕和木构件上的彩绘艺术触目可见。常氏在商儒互长、商业日益兴起之际的明末清初。开始了在车辋故里的宅第修建。九世常万玘、常万达兄弟的事业如日中天。宅第建筑也随之进入了鼎盛时期。万圮由南向北。建成一条街。俗称西街;万达在村北购置土地。建起一条新街。俗称后街。遂有常家两条街之称。

4、曹家大院

中华民宅之奇葩

该宅院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南北通融。结构独特。雄伟高大。堪称“中华民宅之奇葩”。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的布局呈“寿”字型。从远处看。这座宅院呈“寿”字型。外观雄伟高大。形似城堡。在周围低矮民居建筑中格外醒目。这座“寿”字院是曹氏家族中一个分支的脘堂。习惯上根据多福、多寿、多子而称为“三多堂”。大院分南北两部分。东西并排着三个穿堂大院。上面连接着三座三层高楼。内套15个小院。现存房舍270多间。整座院落。院中有院。院院相连。布局严谨。其间有精湛的雕工绘画艺术。非常精美。三多堂不仅以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名闻遐迩。而且有无数珍品深藏院中。

5、渠家大院

人称“渠半城”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年的主人在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整个建筑群总面积23,628平方米。现已开发出7,500平方米。整座大院宏伟庄重。高峻威严。气象森然。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主次分明。牌楼巍峨壮观。眺阁玲珑精致。院院之间有过厅。牌楼相隔。层次分明。活泼有趣。屋内屋外彩绘华丽。堆金沥粉。木、石、砖雕俯仰可见。题材广泛。寓意祥和。刀法精良。

6、皇城相府

清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

皇城相府是康熙朝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大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清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由内城、外城两部分组成。皇城相府景区游览面积十万多平方米。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于明崇祯六年所建。名为“斗筑可居”。 这里最具特色的建筑物是取“河山为囿”之意的河山楼。据说是为抵御流寇侵扰所建。整体为砖石结构。没有方木。同时能容纳千余人避难。如此大规模的民用军事防御堡垒。一般人很难想象。即使今天看来。河山楼的设计也非常科学合理。它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两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为了便于探知敌情。河山楼楼顶不仅建有垛口和堞楼。而且还专辟有利于转移逃生的秘密地道。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河山楼内还备有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储有充足的粮食。

7、阎锡山故居

五脊六善排山瓦。挑檐插飞挂铁马

阎锡山故居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诡奇的近代建筑群。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历史遗迹。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其中尤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而使游人流连忘返。遍布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故居罩上了一层神奇的面纱。阎锡山故居东花园的建筑。全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式。飞檐走善。雕梁画栋。“五脊六善排山瓦。挑檐插飞挂铁马。立栏卧栏露明柱。鼓墩岩石接出厦”。十分讲究。

8、李家大院

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是晋南富商李子用的私人宅院。它创建于清道光年间。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其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晋南的民俗和文化特点。又因李子用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

9、申家大院

棋盘二十四院

申家作为潞商的代表。不仅表现在产业的兴盛上。从宅院建筑规模、建筑风格上也不难看出申家当时实力的庞大、财力的雄厚。申家最具代表性的宅院要数中村的棋盘二十四院。至今保存尚算完整。虽从外观上看有破败之处。但仍掩饰不住申家昔日的辉煌和骄傲。二十四院由多个四合院、三合院、窑洞组成宅院群落。故称“棋盘二十四院”。其布局都保留了晋东南民居的特色。既古朴典雅。又不失豪华的建筑风格。成为研究明清两代民居建筑嬗变最有力的实物例证。

10、吕家大院

清朝财政大臣吕塘的的宅院

300多年前。一个叫吕天平的汉子来到这里。传说此人系李自成的一个族侄。原本姓李。“闯王起义”失败后。他隐姓埋名改为吕姓。带着一营兵马隐居在这个村庄谋生。秉承“耕读传家”、“笃志诗书”的家训。百年渔樵耕读。子孙亦官亦商。在数代苦心经营之后。一座富丽堂皇的大院——吕家大院——阵容显赫地威立在两河交汇之处。吕家大院分为南大院、胶坊院、油坊院和旗杆院等八个大院。南大院以经营农业为主;胶坊院以做皮革制品和熬胶为主;油坊院以生产经营食用油品为主;旗杆院以读书做官者居多。现存较为完整的旗杆院。共由六个相互连通的院子组成。是清朝财政大臣吕塘的的宅院。一座仿皇宫四合院建筑;整座大院曾经的门上悬挂着进士、贡士等御赐牌匾。门前栽有旗杆。高高的台阶。威严的石狮;朱漆的大门。雕梁画栋。流光溢彩;整套院落建筑规模在当时晋北堪称一流。属晋商文化的一部分。

11、师家大院

被誉为“三晋第一村”

师家大院的创建人为师法泽。字仁厚。生于乾隆初年。幼年孤贫。成年后持家有道。生意兴隆。鼎盛时师家的店铺、钱庄。北抵太原、北京。南达洛阳、开封、湖南湘乡。西至西安、米脂。师家一度成为山西省中南地区的名门望族。真正使师家沟闻名遐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师法泽之孙师鸣凤与清末名臣曾国藩兄弟的深厚交往。师家因此成为仕官达贵。文人学士的周游之处。被誉为“三晋第一村”。师家大院最有价值的当数建筑雕刻艺术。现存的门楼、槎廊、花草、人物、琴棋书画木雕10余套。雕刻精致。艺术精湛。已成为我国木雕艺术研究的珍品。

12、孔祥熙宅院

没落晋商的辉煌

孔祥熙宅院。坐落在太谷县城内无边寺的西侧太谷师范学校内。宅院坐南朝北。东西九十一米。南北六十九米。总面积六千三百二十五平方米。

孔祥熙宅园原系太谷士绅孟广誉(孟家自元代落户太谷。是明清兴盛起来的晋商。以经营银炉出名。)的老宅。是一座典型的清代中叶建筑群。建于清乾隆到咸丰年间。宅园东西91米。南北69米。总面积6324平方米。由六个院落和两个花园(西花园和东花园)构成。其中花园占三分之一。该院主建筑坐南向北。但院中套院。双向采光。仍给人以正向感觉。全院建筑古朴、厚重。亭台楼榭布局合理。回廊飞搪、勾心斗角、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特别是正院官厅梁攘均以“上五彩”堆金沥粉。煞是美观。至于戏台院中之戏台。西花园中之小陶然亭在诸晋商大院建筑中也不多见。东花园为该院最有特色之建筑。可惜毁于文革。后处于陆续修复之中。

13、张家大院

山西的“小布达拉宫”

银圆山庄位于山西省阳泉市郊的平坦镇官沟村。是由当地张姓家族几代人营建而成的北方民居建筑群。所以银圆山庄又被当地人称为“张家大院”。被外界人誉为山西的\"小布达拉宫\"。

张家宅院最最奇特、也是三晋其它大院所没有的特色是修建在建筑之中的神奇暗道。在张家这十层建筑的上院下房、明窑暗洞里。不仅有明道相通。还均有暗到相连。

“银圆山庄”这一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张家大院兴盛的时候。民国九年华北大旱。平定县责成官沟张家筹办西乡赈灾事宜(当时阳泉西乡隶属平定县)。当时。官沟张姓主持家政的是张家的第八世张士林。张士林为了让赈济的几千块银圆真正分到受灾人的手里。就想出一个以工代赈的办法。决定出资整修入庄的南北坡。因为这是一次赈灾的举动。身体强壮的工钱自然不低。老幼体弱的工钱也不能少。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救灾款就真正发到了群众的手里。事后结算。南北坡上的整修石料平均每一块折合大洋一块。度过饥荒的人们感念张家的恩德。就把这道坡叫成了“银圆坡”。“银圆山庄”也因此得名。

14、柳氏民居

柳宗元后裔居所

柳氏民居。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柳宗元后裔的宅第。位于山西省沁水县西文兴村。明永乐四年。柳宗元遗族耕读发家。始造河东柳氏府邸一进十三院。占地三万多平米。是中国目前唯一以同祖血缘世代聚居的原始古村落。

古民居建筑工艺高超。风格独特。融明清建筑艺术精华为一体。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身。实为中华古民居建筑艺术之绝品。从其建筑艺术、工艺质量、建造技术来看。水平之高。布局结构之考究。文化底蕴之深厚。在我国古代民居中实属罕见。

除了建设和装饰外。柳氏民居还存有历代名人书画碑达四十余通。其中令人称绝的有两通唐代“画圣”吴道子图刻的《圣贤十哲图碑》、一代山水画宗师荆浩的画碑。堪称国宝。所有的高大庭院建筑讲究装饰细节。名家的书画碑刻与柳氏千年“诗书传家”的门风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15、丁村民居

北方农民的“故宫”

在山西省南部襄汾县境内的汾河东岸。有一个叫丁村的自然村落。别看这块地方不大。却颇引人注目。因为本世纪50年代曾在它的地下挖掘出了距今30—10万年的人类活动遗迹。从此丁村被定为中国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而在它的地上。至今仍保留着一片古老的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代的民居。

据说丁村最初是一个丁氏家族的聚居点。丁家人后来弃农经商。买卖越做越大。住宅也就越建越多。如今住在村子里的有260多户1000多口人。大部分是丁氏后裔。他们目前主要靠务农为主。经商者却为数寥寥。丁村的民居属中国北方汉民族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共有40余座院落约600间房。其中最早的房屋建于1539年左右。算得上是现存年代较久的北方民居了。

其他观点:

山西晋商大院到底有多少。据我所知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但是开发成为旅游景点、保存较好的有以下几处。略做介绍。

1、乔家大院 门票138

位于晋中祁县乔家堡村。是山西名气最大的晋商大院。也是晋商大院的代表。其精华为“在中堂”。近年恢复了“德兴堂、宁守堂、保元堂及花园”。成为一个庞大的5A级旅游景区。加上乔家大院地理位置优越。门票也逐年高涨。如今138元的门票直逼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等知名景区。


2、王家大院 门票 55

王家大院位于晋中灵石县静升镇。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一座大院。王家大院其实是一个家族聚居的宅院。家族中有商、有官、有农。是一个王氏家族聚居的城堡式院落。其精华为红门堡和高家崖。

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是王家大院的精华部分。

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29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结构和装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3、常家庄园 门票 60元

常家庄园位于晋中榆次车辋(wǎng)村。现在保存的常家庄园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由常家第二代常万达的“南常”一部分改建而成。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左右。常威北上张家口。经营绸布生意。渐渐发达。由行商到坐商。开设了“常布铺”。为常家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常威的长子常万圮、次子常万旺、三子常万达相继随同前往。除常万旺不善经商。留居落户张家口菜园村务农外。常万圮、常万达均继承父业。到乾隆朝及其后。两兄弟的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跻身于巨商大贾行列。在故乡榆次车辋村开始了大规模的宅院建设。首先建成“世德堂”老院。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常万圮、常万达分家析产。常家庄园开始大规模建设。常万圮留在村南祖居“世德堂”老院。称为“南常”。常万达在村北重新购地。填平废渠。建起了“世荣堂”。称为“北常”。从此。逐步形成“南常”和“北常”两大宅院建筑群。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朝。近150年连年不断修筑。常家庄园形成了房屋5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7处、占地达60万平方米的宏大规模。其建筑面积占到车辋村的一半。在清代晋商大院中首屈一指。民间以此与祁县乔家大院对比。有“乔家一个院。常家两条街”之说。

民国37年(公元1948年)。车辋村所在的榆次、太谷、徐沟三县交界地是解放山西晋中战役的主战场。“南常”主院“石头巷”遭到很大破坏。“北常”雍和堂正厅被毁。新中国成立初期。“南常”宅院的全部、“北常”后街西面和南面的宅院。大多分配给贫苦农民居住。部分仍留给常氏后代居住;后街东面北侧的20多个院落收归山西省民政厅所有。安排山西第二残废军人疗养院占用。“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风行一时。常家庄园数以千计的影壁和砖、木、石雕被当作“四旧”破毁。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追求新式建筑。“南常”和“北常”宅院大部被拆除、改造。疗养院占用的“北常”部分宅院。虽然也有部分拆改。但大部分基本保持了原貌。如今的常家庄园以此为基础改造扩建而成。





4、曹家大院(三多堂) 门票 40元

曹家大院位于晋中太谷北洸(wāng)村。曹家大院是明清晋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曹家大院占地10600平方米。整体的布局呈“寿”字型。被誉为“中华民宅之奇葩”。1999年被辟为三多堂博物馆。曹家大院有房屋277间。

曹三喜独闯关东做买卖。获利甚丰。当时所谓“关外七厅“均有曹家的商号。清兵入关。又把生意做到关内。先在太谷设号。向全国辐射。到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铺面。达640余座。资产高达1200万白银。雇员有37000人。当时民众有“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都有曹家的商号”的说法。后又跨出国门。东到日本。北到莫斯科。西到巴黎、伦敦。把国内的茶叶、布匹输往国外。引进日本的钢铁。高丽的人参。俄罗斯的金属制品。曹家在山西和蒙古之间走出了一条“茶叶之道”。可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相媲美。

光绪甲午、庚子年以后由于战争、商业竞争、子孙的骄奢淫逸最终导致曹家的衰败。曹家在极盛之时。在北洸村相继建起了一批布局庞大富丽堂皇的宅院。如:五桂堂、怀义堂、福善堂、三多堂等。尤以“福”、“禄”、“寿”、“禧”字形建造的四座大院最具代表性。幸存下来的“寿”宅院。是曹氏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堂名。习惯上称为多福、多寿、多男为内容的“三多堂”。


5、渠家大院 门票 40元

渠家大院位于晋中祁县县城的晋商老街。鼎盛时期号称“渠半城”。现开发出7,500平方米。渠家大院和其他晋商大院比。不管是规模还是名气都要差很多。导致游客稀少。但是高高的墙体、雄伟的建筑还是令人印象深刻!


6、李家大院 门票 50元

李家大院位于运城万荣县闫景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李家大院融合山西四合院、徽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风格为一体。南北融汇、中西合璧。是一座规模庞大。别具特色的晋商大院。







其他观点:

山西古朴精美的大院众多。今天介绍五座名人大院里面有趣的人文故事

A乔家大院: 四房妻妾睡觉还争个灯笼太扯了。真实的乔家大院主人老婆何止四个

当年一部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四房妻妾。为了争宠。又是捶背。又是唱戏。明争暗斗。就为了晚上能把自己院门口的灯笼点上。让老爷前来过夜。因为在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拍的。当年乔家大院儿就火了。游客盈门摩肩接踵。人们自然联想到乔家大院的主人。是不是也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呢?今天我们所说的是乔家大院的第三代主人乔致庸。乔致庸生于1818年。1907年去世。活了89岁很长寿的。他找了几个老婆呢?我们先去他的院子看一看。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乔家大院。最初只是乔致庸的爷爷所建的一个筒楼。而后由乔致庸的父亲盖了现在的“老院”。乔致庸当家后大兴土木。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光绪中晚期。社会动荡不安。乔致庸的两个儿子就把经过院子的街巷买下。在四周围起高10米、厚3米的砖墙。还设有专供瞭望的阁楼。形成了一座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

乔家大院布局是一群四合院的有机组合体。实际是上一座方形的。体量感厚重的全封闭式的堡垒型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0642.4平方米的乔家大院。共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外墙很高。采用了砖砌的实墙。并且没有开窗。实墙高有四五层高。具有很强的防御型。由于采用了单坡屋顶。才使外墙高大。乔家大院整体俯看呈“囍”字。整体狭长迂回。四周由高达十几米的砖墙围合而成。不与周围其他的民居相连。自称一体。


墙的上层有女儿墙形成的更楼、垛口、眺望台等。好像城墙上的楼阁。非常壮观每个院落都由主轴线上的正院与其一侧的偏院组成。主院房屋高大、采用出檐的瓦顶。主要供主人居住;而偏院则较矮小。且是三合土覆盖的平屋顶。上面还铺设有方砖。是客房、仆房及灶房的所在地。屋顶上铺设有道路。尺寸不一。设有踏步。最奇特之处是屋顶上还设有单独的更夫楼。方便守夜者。 除了复杂且巧妙的建筑外。乔家大院里“宝物”也不少。最著名的要数“万人球”、“犀牛望月镜”和“九龙吊灯”。从精细的雕刻、深暗的走廊、华丽的房檐、宽厚的门洞到高跷屋脊。处处弥漫着封建庄园文化气息。乔家大院在解放后成为祁县政府的办公地。后来先后做过人民医院和粮食仓库。晋中地委的学校。


乔家家训很多。有多严格可以举个例子。山西有很多大家族的宅院都有戏台。但乔家没有。怕的是后人玩物丧志。乔家还有一个规矩。家里不用年轻的丫环而用中年妇女。为的是避免与年轻的男主人出现不雅的事情。既然乔家家教这么严厉。为啥乔致庸却能娶六个老婆呢?乔致庸从小父母双亡。是由哥嫂养大的。中过秀才性格豪放。对待手下人和邻居乡亲们都很好。乔家家训最严的一条就是不许纳妾。可乔致庸为啥能娶六个老婆呢?是的。是6个老婆。原来乔致庸活了89岁。都是前任去世续弦的。这不能算是妻妾成群。

B皇城相府: 高级教师精美古朴的老宅院火了。只因他的学生是康熙皇帝

和朋友开车驶出晋城市区。一路西行。来到了阳城县的北留镇。一座造型古朴的乡间古堡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便是康熙的老师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文风昌盛。陈氏浸染。使得地处太行腹地的陈廷敬故里——皇城相府。今古同辉。名扬四海。依山就势、随行生变。错落有致。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是一座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建筑群。坐阔于内。独秀于外。不仅因其建筑特色。更因其人文底蕴。

 走进古城堡,徜徉在又长又窄的一条条小巷中,穿行于大小不一、格调迥异的一座座院落中,扑面而来的是浸满了历史故事的沧桑气息。走进这片规模浩大的古建筑群,实际上就是走进一段正在被时光磨损着的历史,走进一段正在渐行渐远的岁月之中。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康熙赐名“午亭山村”。因康熙曾下榻于此,故名“皇城”:“相府”则是指这里的主人陈廷敬曾官至清朝文渊阁大学士,他的学生康熙皇帝在御赐诗中曾有“顾盼一过丞相府”的句子,表达过到这乡间城堡一游的急迫心情。

陈廷敬得中进士后,入仕初期的官职主要是翰林院庶吉士似乎不掌实权,不过是个教师而已。但作为教师的他,所教的学生却非同一般,是有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康熙。给身为皇帝的康熙当老师,由此身价倍增,对康熙乃至整个朝廷的影响非同小可。 在为皇帝讲学的过程中,陈廷敬的卓越才干和优良品德得以充分展示,康熙对自己的这位老师格外青睐,陈廷敬的官运随即一路飙升。在很短的时间内, 陈廷敬在礼部、工部、吏部,轮流担任3个要害部门的主官,可见康熙对他的信任与器重无与伦比。其间,他“经筵讲官”的身份一直不变,康熙太需要他这样一位“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的老师了。陈廷敬一生在朝为官53年。升迁28次。

皇城相府作为明清时期的礼制性建筑。每一座院落。每一处建筑。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然而。就建筑本身来讲。由于时跨明清两代。故而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内城为明代遗构。主要建有树德院、世德居、御史府等8座大型院落。藏兵洞和七层百尺高的河山楼及春秋阁、文昌阁、陈氏宗祠等。其建筑设计。古朴粗犷。浑厚坚固。给人以奇特的神秘之感。

外城为清代所建。主要建有御书楼、冢宰第、内府、点翰堂、管家院、绣楼、东书院、西花园和望河亭等。其建筑布局沿袭了清代前堂后寝的规则。并在建筑风格上彰显了“正一品光禄大夫”的尊贵。给人以富丽堂皇的印象。 纵观整个皇城相府。粗梁巨椽、亭台楼阁、牌坊石刻、屋宇园林。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穿行其中。高墙漠漠。庭院深深。像入迷宫。若无导游引领。恐怕会找不着北。如此形神俱立的城堡。博大精深的宅院。与其说是官宦人家的豪门显派。还不如说是凝固静默的历史雕塑。

没有陈廷敬。就没有今天的皇城相府。陈廷敬是皇城相府的灵魂。漫步在内府外院。徜徉在亭台楼榭。那一阶一梯、一砖一瓦。呼唤着人们去步量久远的历史;那一书一画、一典一籍。牵动着人们的思绪去追忆深沉的岁月。

C 孔祥熙的宅院 : 同样都是山西晋商老宅大院。凭啥孔祥熙的宅院就与众不同?

民国年间。山西出过不少名人。有文有武。孔祥熙算得上文中的老大。孔祥熙21岁留学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研究生院。回国后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发展。并和宋家三姐妹之一的大姐宋霭龄结为连理。曾出任民国财长。坊间号称财神爷。孔祥熙出生于山西太谷县。他的故居至今保存完好。这个故居是孔祥熙发达以后从别人手里买来的。山西大院乍一看都大同小异。大红灯笼高高挂。可孔祥熙的宅院却与众不同。难道这就是做财长和那些做商人的区别吗?


孔祥熙少年家道中落。就是曾经有老宅也早卖了。此宅子是后来买的。它是太谷城内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中期建筑宅院。宅院坐南朝北。看清楚了。坐南朝北。在山西这个冬季很冷的地方。大门向北是要受冷风的。宅院占地面积6千平方米。由多个横向排列的套院组成。每个套院均沿中轴线方向分割为多个四合院。每个院落都挂有名人题书的牌匾。主体建筑斗栱飞椽。雕梁画栋。堆金沥粉。各院之间用过厅相隔。中有垂花门、宝瓶门和八角或月洞门相通。相邻的院与院之间的房间与隔墙面。有六角、八角、长方形等各式窗户装饰。造型各异。风格奇特。

中国建筑基于其地理位置的原因。几千年来在多数地方形成了以北为正、面南背北、北高南低、阴不压阳的特点。晋商大院也不例外。在几处典型的晋商大院中。均符合坐北向南、北高南低的建筑规律。只有孔祥熙宅院是北向开门。为什么呢?既不是是风水的影响。也不是财力的影响。而是南面有别人家的建筑都堵死了。只能向北面的街道开。所以造就了这一迥异于其他晋商大院的风格。

走进大门。我们很快便步入了正院。迎面是正房。主要是接见重要人物的地方。东西两厅原是内眷所住。后为孔祥熙简介楼。这儿的墙上挂着琳琅满目的孔祥熙照片。正房的外形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造型华丽。踏进正房大门。抬头看去。房顶上几根屋梁闪着耀眼的金光;听导游说:“这些屋梁都是用金箔片镶成的。”

我们来到了三进院。也就是孔祥熙的家眷楼。这院落中的楼房建筑有序。远远望去。仿佛一只美丽的大雁想要展翅高飞。走进细看。二楼上的窗户呈圆形。显得别具一格。别有一番欧洲特有的风味。孔祥熙宅院中的每一件家具。每一座房屋。都无声地诉说着主人显赫的地位。在这里。 我似乎重温了以前的那段历史。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汗水。书房院西便是西花园。建于清咸丰十年院中凿地为池。池中石基上架一木构方形小亭。名“小陶然”。为主体。配以其他景点。具有小桥流水、亭榭湖石的南方园林特色。

许多人都惊诧于山西晋商大院的众多。建筑华美。兼顾实用。当年晋商在发达以后。都爱在故乡置地盖房。既带动了当时的的市场经济。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建筑文化和精神遗产。

D曹家大院 慈禧太后借晋商巨款不还。弄个这东西抵债。山西太谷商人赚大了

明清500年间。山西晋商众多。曹家是太谷县的首富。太谷的商人们致富后大多在盖房置地。太谷城乡出现了许多深宅大院。民间号称中国的华尔街。而曹家的大院三多堂。是太谷县最富丽堂皇的宅院。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龙楼凤阁鳞次栉比。信步廊厅迂回。举目檐牙高椽。大家富户。气派不凡。除了精美的宅院。三多堂还有让人称奇的民间珍宝。每一件都印正了曹家当年的辉煌。有“皇家看故宫。民间看曹家”之说。

三多堂的镇宅之宝是在“珍宝馆”展出的清宫国宝金火车头钟。重84.50市斤。上好发条可沿轨道行进。金火车头钟来历不凡。原是法兰西进献给乾隆皇帝的贡品。一直珍藏于皇宫之中。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西逃。在山西太谷曹家曾借给她一笔巨款。但慈禧太后回到北京后。却不想因为公开还款损了皇家“脸面”。就把这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赐给了曹家。算是还了借款。它由黄、白、乌三金合制而成。车顶装一个自动报时的白金铃铛。中部装有自动预报天气阴晴变化的晴雨表。车头会在乌金制成的铁轨上有规律地来回开动。有如钟摆。整点一到。车顶白铃铛又会自己摇响。几点几下。准确无误。

曹家大院三多堂是一座城堡式的明清建筑。进得大院。沿着一条60多米长的甬道。甬道将宅院一分为二。南面是外宅。分别为账房院。书房。小戏台院……北面则为家眷居住的内宅。它由东西并列、各自独立又互相连接的三座穿堂深宅楼院组成。主楼均为三层明楼。窗户为拱券形。迷宫般的楼院引领我们走进一院又一院。一进又一进。砖雕门楼、木雕斗拱、花岗岩浮雕护栏、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厅堂过厅厢房。曲径通幽的布局。让人仿佛置身于中国古建筑的美廊。拂去积尘。看着那些奢华精致的生活用品。闻着那经年不散的书香墨韵。或许你正想象着在时光倒流的历史长河中。昔日富足一方的主人曾演绎着怎样的人生故事。

 曹家大院整体呈现出一个“寿”字。受到中国传统的道德与建筑礼仪影响。总体布局充满民间吉庆祥和的气氛。而且大院内设佛堂。可看出曹家大院对佛家文化的重视。同时。作为一个整体院落。曹家大院的内部在居室内外的布局中呈现出内外一体的整体风貌。   曹家大院的空间布局采用中轴线的对称方式。严格遵循左右均匀以及主次分明的布局方法。从曹家大院的格局和布置方面看。宅院分为内外两部分。整体呈“寿”字形。外宅由东西甬道贯穿。两边分别有神主阁和吉利门。中间镶嵌两个小戏台院。内宅由东西并排、各自独立且互相联通的三座穿堂院组成。即多子院、多福院和多寿院。其中多福院为整个建筑的中心。

甬道上300年来迎来送往的斑驳车辙依稀可见。辛亥革命前后。受新潮思想的影响。曹家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家境富足、走南闯北的曹家人不仅安装了电话和电灯。还买了一辆小汽车。专供股东使用。这给封闭的山西带来一种新的消费观念与时尚。有了汽车后。甬道东头的吉利门。便改称为“小汽车门”。

E王家大院:低调奢华的晋商王家大院。完爆网红周家大院。大小不是随便比的

今天是国庆节的第三天。我来到灵石县静升镇时。秋日温煦的阳光已经晒上了屋檐。要不说是国庆黄金周。景区可谓是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全然没有我想象中的幽静与空阔。大概是山西离北京天津比较近的吧。操京腔和津腔的游客到处都是。静升镇是汾河一条不大的支流静升河上游的一个一般小镇。如若没有王家大院。这个汾河盆地中的小镇是很难为外界所知的;即便在山西“大院”旅行渐成气候当下。

很难幻想。在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中还隐藏着这么一座令人震慑的深宅大院——王家大院。这个被誉为“华夏民居榜第一宅”的古建群。坐落山西省灵石县城东的静升镇。有院子54座、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是晋商大院的模范。静升王家源出太原。先祖以佃耕为主。兼营豆腐小业。明代起开端经商。到清康熙初年已成为巨商富户。乾隆年间王家人口已达千余。位列高官者不胜枚举。达到官吏儒商的光辉极点。王氏宗族不惜工本缔造自己奢华的家宅。谱写出我国民居修建史上的鸿篇巨制。

有名的古建学家郑孝燮曾数次到王家大院调查研讨。称王家大院是“国宝、人类之宝、价值连城”。并发出了“百来不厌。百看不厌”的感叹。 王家大院以其高明的修建艺术和文明价值。成为山西省甚至全国的闻名旅行景点。王家大院又有着十分共同的修建风格:错落有致。气势雄伟。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功用完备。基本上承继了我国西周时即已构成的前堂后寝的院子风格装饰高雅。内在丰厚。有用漂亮又兼容南北情调。

王家大院的三雕。“三雕”。即指砖雕、石雕和木雕。在王家大院。三雕饰品随处可见。俯仰皆是。美不胜收。您抬腿迈上的踏跺、门枕石;抬眼所及的门楣、窗棂;前方所视的照壁、瓦当等等都是由石料、木材和砖精美雕琢而成的。可以说。三雕触手可及。三雕工艺精深。涵义丰厚。与院子房子的装备天衣无缝。相得益彰。从亭、台、楼、阁、堂、馆、轩、斋、室、门楼、照壁等的雕琢修建都力求到达“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的绝妙作用。可以说整个修建就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处处折射出东方文明的深沉内在。令人拍案叫绝、百看不厌。并且每一处精摹细琢都会让人领会到许许多多的风俗、民意、民意。在大院的任何一处雕琢中。都可闪现出大院主人的良苦用心。展现出他们期盼宗族昌盛、吉利富有的美好愿望。展现出他们对美好日子的寻求。

高家崖、红门堡、崇宁堡三组古建群比肩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修建。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奇妙连缀。于形似千人一面中千变万化,在坚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一起,又闪现出了各自杰出的特性风貌。崇宁堡修建群的全体修建与红门堡类似,修建意象为“虎卧西岗”的院子布局,全体修建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挺拔,院子参差,古拙粗暴,近于明代风格。

红门堡修建群的全体布局,既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子外,为适应地势,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金碧辉煌,有的曲幽细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前期,古拙粗放,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则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模范。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现在海内外仅有的王氏宗族文明博物馆。

曾到过王家大院数次。每一次都留下深入的形象。站在王家大院。除了近观错落有致的修建、精美绝伦的雕塑和娟秀潇洒的楹联。无妨登上高高的门楼和古朴的城墙。听凭古镇无限风光尽收眼底。领会古代遗珍与自然生态的完美和谐一致。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57:57

    大院,宅院,建筑,山西,祁县,院落,太谷,民居,王家,晋商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57:57

    没想到大家都对山西有多少晋商大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4:57:57

    晋商大院--专指明清时期山西境内的一批具有特色的北方深宅大院。主要分布在晋中的太谷、平遥、祁县、介休、榆次。阳泉。晋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