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所说的“侘寂”是什么?
原创

日本人所说的“侘寂”是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侘寂是一种审美体验。到底是什么审美体验呢?

这么说吧。侘寂就是通过人的观察、感受。愣是在一个主流审美认为有残缺、甚至丑陋的物品身上能寻找出美来的体验。

比如苹果手机、无印良品等我们很多现代产品的设计。其灵感都来自与侘寂。当主流都在做加法。争相地整一些花里胡哨的设计时。它们的设计理念却反其道而行。就是两个字——简洁。

这时候你或许会说。哇塞。日本文化真NB!这么厉害的审美文化。中国怎么就没有呢?

先别着急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卑。也别去跪舔日本的“侘寂”。下面咱们先了解下“侘寂”怎么来的。再做分辨也不迟。

日本的侘寂到底是什么?

先讲一个三只茶碗的故事:

话说18世纪末。日本人用500多两黄金。从中国大清国买走了一只陶碗。当时的500多两黄金是什么概念?放在今天。差不多是几千万人民币。

除此之外。日本还有两个更有名的茶碗。一只藏在藤田美术馆。另一只藏在静嘉堂。是19世纪初。日本人分别花了40公斤黄金和120公斤黄金的巨款把它们买回去的。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日本人买三只茶碗。在中国一定是国宝级别的宝贝吧?

其实并不是。那时候。中国人更喜欢精致的青花瓷。不太把这些看起来有些粗陋的茶碗当回事。这就相当于你到了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去买包。没有买LV 也没买爱马仕。而是花大价钱买了个当地的小品牌。那肯定是因为自己是真心的喜欢。

这说明什么?说明你有强烈的个人审美。而且你的审美跟主流不一样。这就是理解侘寂的其中一个核心词——否定——否定主流。

日本自大化改新之后。开始借鉴大唐的制度。中国的文化更是更为了日本贵族阶层的社交符号。文人们互相见面。你不会吟诵几首唐诗宋词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然而。日本人经过一段模仿中国文人主流文化的热潮之后发现。自己总是这样照搬人家的东西很没面子。但当时日本学习中国开设太学开展教育还没多少年。大多数的日本人还在忙着上山下海抓刺身。也确实捣鼓不出来什么搬得上台面儿的东西。

因此。日本想弄出一套跟中国主流的文化稍显不同的文化。还是得去中国寻找。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隐藏着很多小众的宝贝。

所以到日本的博物馆去看吧。宋代以后。日本人从中国买回去的。几乎都不是中国主流的东西。

如果你带着明代人的审美标准去参观日本国立美术馆。会觉得很奇怪。日本人为什么要把中国的二流货色当成国宝呢?其实就是这个原因。日本人想提高自己的文化审美水平。出于自尊心又不肯完全照搬中国的主流文化(那不成为中国的文化附属国了吗)。但当时又苦于自己捣鼓不出来像样儿的东西。就只能从中国的小众文化中挑选出一些他们认为的精品。

所以。今天中国人会觉得日本保存了很多中国没有的古籍。还有已经失传的艺术形式。比如禅宗画。这不是因为他们保存文化传统的意识更好。而是因为他们选择的标准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主流文化界所忽视的。正是他们主流文化珍视的。

因此。很多少去过日本后就会发感慨:中国文化中的很多宝贝生在了中国。最后却长在了日本。

比如说南宋的僧人画家牧溪。他在中国的艺术界根本就不入流。他的画在中国也几乎失传。但是他的画对日本禅画有着深刻的影响。倒成了“日本画道的大恩人”。

(图 | 松猿图)

(图| 牧溪的远浦归帆图。现京都国立博物馆)

日本著名的美学家被誉为“民艺之父”的柳宗悦:“当我第一次看到牧溪的画。看了好久好久。我认为牧溪的故乡在日本。”

柳宗悦的意思是说。中国人不认可牧溪。就算他生在中国。但是他的艺术、他的精神是属于日本的。他的故乡就在那里。

所以你看。日本人为什么要买中国人看不上茶碗?要推崇进不了中国绘画史的牧溪?正是因为他们虽然向中国学习。却又不希望被中国彻底同化。

中华文明如此之伟大。日本想要摆脱它的影响。建立自己的文化。你想这得有多难?日本人就像是从大山旁边再起高峰。他们的否定得有多决绝。

从丰臣秀吉的时代开始。他们就彻底不再亦步亦趋地效仿中国。而是拿当时中国二流的东西。跟中国强大的主流文化对抗。靠否定主流文化。再改造非主流文化来创造自己的文化。

比如日本茶道。中国茶刚传入日本的时候。日本流行奢华的茶室。丰臣秀吉甚至在北野大茶会上。就摆出一个完全用黄金打造的黄金茶室。奢华至极。

然而。日本茶道的鼻祖千利休(丰臣秀吉的茶师)。却简化了茶道。用朴素的道具。建简陋的茶室。选择用跟丰臣秀吉完全相反的画风。将中国的茶文化改造成一种全新的文化。千利休就是要否定“黄金屋”这种审美。用朴素否定奢华。简化否定繁缛。日本茶道也就彻底脱离了中国的茶文化。

你看。日本否定中国文化的方式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建立一套新标准。中国主流觉得二流。觉得小众的文化。我日本可不这么看。

这时候或许你就会恍然大悟了。日本人还真是这样。不管这文化是中国的。是欧美的、还是南洋的。只要比日本先进。它都能坦然接受这外来文化。然后基于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需要。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最后。这种改造也好。传承也好。还都能保存下来。

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日本改造的非常成功。比如日本的八道(歌道、书道、茶道、花道、剑道、艺道、柔道、香道)。都是从中国文化中摄取来的。但它们经过改造后给人的感觉又非常的“日本”。究其根本是日本人为这些文化在形而上注入了一种统一的标准。或许你已经猜到了。这套标准也属于“侘寂”的范畴。

说来也“巧”。日本的这套改造中国文化的标准。其思想资源也来自中国。只是它也不是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而是禅宗。

日本是如何用禅宗思想重新建立审美标准呢?这就要说到侘寂的第二个关键词:物化。

虽然。禅宗思想被日本僧人从中国带回了日本。也跟中国的禅宗沿着完全相反的路径发展。

从禅宗的受众上来说。中国禅宗是向上的。而日本禅宗是向下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从禅宗影响的社会阶层来看。在中国。禅宗所影响的是中国上层社会的文人士大夫。而在日本则完全相反。日本的全民都受到禅宗影响。

在中国南宋的时候。日本的荣西和尚把禅宗从中国带到日本后。先是吸引了武士阶层。然后在社会中迅速发酵。传播到平民中。

从禅宗思想的本身来看。中国禅宗更像是一种思维训练。是形而上的;而日本禅宗呢。从一休和尚开始。禅宗就往形而下的方向发展。日本人把禅物质化。跟生活结合在一起。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日本。一切皆可以为禅。生活中的一切皆有禅意。修禅的方式并不限于寺庙和各个道。而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禅宗。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通向禅。

在日本。吃饭可以禅、喝茶可以禅、读书可以禅、杯子可以禅、房间也可以禅。“修为高”的日本人甚至在蝉鸣鸟叫的声音中都可以感受到禅意。他们觉得虫鸣是动听的音乐。深秋时分。从蟋蟀的叫声中。能听出悲秋的惆怅。因为夏天已然逝去。冬天就要来了。因此而产生人生苦短的悲叹。

怎么着?听着很神奇吧?日本就是这么个神奇的国度。估计他们上厕所方便时都能通过禅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们认为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美的力量。就是侘寂。

总之。日本人的侘寂美学简直就像是一场大型的禅宗思想应用实验。其中最成功的要数茶道和能乐了。

日本的茶道。前面咱们提到过了。你平时肯定有所了解。就是通过几十道复杂的工序。能把三块钱一两的高沫、满天星喝出三千块一两的感觉来的那种神奇的技艺;能乐呢。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日本传统的音乐剧。

侘是茶道之美。寂就是能乐之美。

侘在日语中的本意是简陋。日本茶道就是从简陋中求美。追求一种不要繁华、不要装饰。直指本源的精神。这就是侘的体现。

寂在日语中的本意是旧的。在能乐表演中。慢慢地延伸出了一种美学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沧桑美。换言之。“寂”未尝不是对凄清、衰微、没落、凋零、空旷、孤苦、古旧等一般视为负面的、不完美事物。而是把其引起的负面心绪进行把玩、欣赏、转化和升华。赋予其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日本人认为外表衰朽、老旧。不会减损这种美。反而会强化这种美。

侘是空间的。寂是时间的;侘是哲学的。寂是美学的;侘是主观的。寂是客观的。

把侘和寂这两个字结合一下。我们就大概能得到侘寂的美学意义了。侘寂是物之禅。也就是通过人和物交流。获得宗教般的审美体验。这种美。需要摒弃各种装饰。存在于事物的内在。还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结语

读到这里了。相信各位看官对日本的“侘寂”的认识。在自己的心中也有数了。我个人认为日本的侘寂很nice。但我们也不用盲目地羡慕和或模仿。其实。这些东西在我们中国文化中都有

在哲学上。侘寂不仅同佛教禅宗简朴洒脱的生活趣味具有深层关联。同中国老庄哲学返璞归真的自然观也如出一辙。在审美意识上。侘寂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冲淡”、“简淡”、“枯淡”、“平淡”等“淡”之追求也一脉相通。

日本的侘寂审美文化、脱胎与侘寂的产品设计之所以在现代社会流行。不正是我们生活在热闹、拥挤、嘈杂的现代社会环境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我们带来的太多多于、甚至没用的东西吗?

人对物质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为了不被物质欲望淹没。我们需要在精神上找寻自我。

理解侘寂。我们可以脱下五颜六色的品牌服装。换上纯色质朴的衣服;我们可以暂时离开喧嚣的都市生活。到远郊山林中修复自我。

“侘寂”让现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的天平上保持平衡。因为它可以让人一边过着世俗的物质生活。一边去享受原本宗教苦修才能够获得的精神满足。所以。侘寂开始在世界流行。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其他观点:

从最先开始了解日本美学。是从“物哀、幽玄、侘寂”开始。

前几天重新看了《寻访千利休》。千利休是日本的一代茶圣。也是他将侘寂这个美学概念推向了极致。

最先开始。是信了别人推荐时说的那句话。“也许看懂了这部电影。就明白了侘寂”。

在概念里。侘寂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一直以来。我了解侘寂。但我从来不能好好说明这种感觉。或者像别人解释。

但是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也释然了。不仅是我。日本人本身也是如此。侘寂无法被解释。

包括《茶之书》。作者冈仓天心在文章里也避免直接提到“侘寂”这两个字。

因为侘寂这个概念本身就是非理性的。未完成的。太过清楚的解释“侘寂”这个概念。也许只会削弱他的力量。

所以。如果我说清楚了侘寂是什么。也许这是失败的。

在美的国度里。理论永远次于感觉。

侘寂到底是什么?

在此之前。我的理解是粗糙。不对称。简朴、节制、自然、亲切。

更具象一些。也许是长满青苔的庭院石灯。缺角的古旧茶碗。枯寂留白的禅寺山水。

在千利休的眼里。侘寂是这样的。

他打扫完满地的落叶。然后摇晃一棵树。好让少许的叶子落下来。这是侘寂。

他割下一捆捆草。使它们竖立在原野上。并把顶部绑紧束好。就这样。一座草屋出现了。

第二天。松开草束后。一瞬间草屋又回归为广大草原上的草堆之一。这也是侘寂。

后世给日本茶道美学列出了七个文化关键词。同时。这也是侘寂的。

自然。缺陷。枯槁。简素。幽玄。脱俗。静寂。

我在看《寻访千利休》的时候很多次都想哭。因为每一个片段几乎都融合了一个或几个侘寂的关键元素。

自然之美

利休举办茶会招待前。走到樱花林。折了樱花。而归布置茶房。

轻轻推开房门。屋顶装饰的樱花被风吹落。大自然让整个茶室变成了气韵流动的“间”。(“间”。也是日本的八个审美要素之一)

这一点还有千利休年轻时造出来的水月。

乍一看只是普通的漆器。拿来给织田信长献宝时还遭到了同行的嘲笑。

而当它注满水。放置到月亮之下。月亮倒映进来。便是镜花水月。

朴素之美

黑乐茶碗是利休特别推崇的茶具。质感漆黑。极为朴素。甚至留有手工的痕迹。

千利休所创建的草庵风格的茶室“待庵茶室”。是日本三大国宝级茶室之一。

而这座国宝级的茶室大概只有三四平方。装修布置极其简素。

简素之美

幽玄和阴翳分不开。

庭院深深深几许。通往茶室的路要穿越树木。栅栏。岩石。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与俗世逃离。

幽玄之美

而幽玄之美一定会引发脱俗之美。

脱俗。脱离俗世。

我觉得这是任何美学都不能缺少的一个要素。逃离感。

丰臣秀吉还是织田信长的家臣时。官场失意。于是就来千利休的茶室讨一杯茶喝。接着就进入了一个安然、静谧的空间。茶室短短的帘。隔开的是一整个外面的世界。

脱俗之美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很喜欢和学艺术的朋友待在一起。他们自身的小宇宙。有时候就是一个可供逃离的空间。

电影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个细节。

千利休在烛火前。放有剪着鸟儿影子的薄纸。上下晃动。移动在只有树枝的古画前。就像鸟儿在挥动翅膀。

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是由千利休的妻子。宗恩说出来的。

深爱的丈夫被丰臣秀吉下旨自裁。而她却依然能保持镇定的盖一袭白布到一地的鲜血之上。

这又何尝不是“无常之美”的一种。

“格子拉窗、小炉床、

土制的柱子和天花板围成壁龛。

弯腰才能穿过的小门……

凡此种种。莫不为美。

皆为我夫利休。对完美茶道的极致追求“

千利休完成了对茶道的改革和完善。

自此。日本茶道不再是饮茶。而是融合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礼仪。变成了一种综合的文化体系。而茶室的本身也从一个空间变成了一种场域文化。

千利休对于日本的影响其实远远超出了茶本身。他所坚持的东西不仅影响到了美学。也影响到了日本文化、世界观和哲学。

现在的我已经放弃了对“侘寂”这个概念的追寻。也许它就像佛教中的智慧一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看到夏日繁茂的树木。想到冬日就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横过天空。看到华美的宅院大厦看似宏伟华丽。其实底部的地基长满了杂草和苔藓。

这让我想起了曹雪芹的《好了歌》。

“陋室空堂 。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也许这就是侘寂的力量。

侘寂是动态的。是让你想象到过去或未来的。是随时可以发生的。也最不是固有的。

当衰减、染浊和退化的自然过程。都在你的眼前中如实呈现。那一刻。一朵花。一杯茶里。都能看到“人生有限。众生皆苦”。

也许侘寂的真相。就是人生的真相。就是大自然的真相。

所有事物都是非永存的。所有事物都是不完美的。所有事物都是未完成的。

《茶之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我给很多人讲过。也很多次写过。

在16世纪。朝颜花在日本是非常罕见的花朵。千利休却整整种植了一个园子。并悉心照料。

这消息传到了丰臣秀吉的耳朵。他表示想要去赏朝颜。于是利休就邀请丰臣秀吉到家里喝一杯早茶。

在约好的那一天。丰臣步入花园。却发现所有朝颜花已消逝无踪。地已经整平。铺满精巧的卵石与砂砾。

暴君勃然大怒。可当进了茶室。映入眼帘的那一幕让他彻底转怒为喜:在壁龛之上。珍贵的宋代铜器中。

独插一枝朝颜。

这就是花朵的全部意义。花朵们自己也能理解与欣赏这种全然的意义。

有些花死得绚烂。将生命交于风。无拘无束。随之飘散。

当百年前。已被岁月附上痕迹的古旧铜瓶中。插着一只满是露水。但明天就会凋谢的花朵。

当被古旧的青苔和千年前被造好的房屋包围着的水塘中间。一只青蛙跳进其中。激起一圈涟漪。

我真的不懂这是什么。或为什么。却一次次因为太美。而流下泪来。

其他观点:

“侘寂”。是根植于禅宗的一种日式美学。“侘”一词意指孤寂与颓丧。最早见于镰仓与室町时代的山林隐士。他们将物质的欠缺转化为无形的精神的完满具足。在粗陋中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寂”最初是指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旧化。在事物老化的过程中。存在时间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朴拙、沉淀之美。

“侘”字会意于“人在宅中”。陋室与俗世相区隔。带来了孤寂而又自在的美感。室町时代。“侘”被千利休(1522-1592年)正式引入茶道。一改村田珠光时期的铺张的茶风。千利休汲取了禅宗里的空寂、无我之意。强化了茶道中一物不持的孤独清减之感。

据《山上宗二记》一书的记载。千利休将村田珠光、武野绍鸥时代的三个半榻榻米的草庵茶室。进一步简化、并加以缩小。先是设计了三个榻榻米的细长的茶室。进而更缩小为两个半榻榻米。甚至还在京都建造了一个半榻榻米的极小的茶室。于茶室中。主宾对座饮茶是为“和”。举止平淡安闲是为“敬”。于人群中保持自我的觉知是为“清”。在静中产生的时间流逝感是为“寂”。

“寂”是“侘”的归结。由“侘”而达“寂”。是茶会这一美学、心灵仪式的结束。《山上宗二记》一书由千休利的弟子山上宗二所作。书中还进一步提出了茶汤之会要有“一期一会”的心情。即通过一系列的茶道活动。水、饭、谈、茶。使主与客静心清志。由内到外自然涌现出一种“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之感。苍凉而略带寂寥。

“侘寂”之美凝聚在行云流水般的茶道之中。也流动在指缝间滑落的时间里。“行住坐卧皆是禅”。把心缘在每一个动作上。就是“禅”的本意。随着茶道的结束。主宾内心亦归于寂静。“无一物而无尽藏”。在无一物自性中找到生命的无尽圆满。《南方录》谓之:“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草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安想心的一片白露地。”

佛教中“无常”的体验在日本显得尤为深刻。频发的自然灾害、波云诡谲的战国时代。都造成了生命易逝的不安全感。而在这一方茶室的“侘寂”之中。外界的纷扰似已静止。身心得到休养。茶道与禅宗的融合。成为人们回归自然、寄托命运无力之伤感的精神家园。

千休利因擅长茶汤而先后成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的茶头。亦因茶道所奉行的理念而与武士阶层的秀吉分道扬镳。“侘寂”曾带给他们远离尘世的清静自在。但欲望之盛的武士最终还是走向了自己的归途。

参考文献:

张楠。《侘寂的美学源流》

王向远。《日本的“侘”“侘茶”与“侘寂”的美学》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00:19

    日本,中国,禅宗,茶道,茶室,文化,日本人,自己的,美学,之美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00:19

    没想到大家都对日本人所说的“侘寂”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00:19

    侘寂是一种审美体验。到底是什么审美体验呢?这么说吧。侘寂就是通过人的观察、感受。愣是在一个主流审美认为有残缺、甚至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