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白术和茯苓都属于是健脾祛湿的好药的。并且茯苓有安神的作用。但是单纯的泡水可能比较弱。因为泡水有效的药物成分很难泡出来的。建议你的情况还是在脾胃病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可以熬。作用比较好。
一、白术的功效和作用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利水、安胎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虚腹胀、食欲不振、水肿、胎动不安等病症。
白术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
1、调整肠胃功能。当肠胃处于兴奋状态时。白术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而当肠胃处于抑制状态时。白术又能使肠胃兴奋起来。从而激发肠胃进行正常活动。
2、抗溃疡。从白术中提取出来的一些物质。对十二指肠溃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降低胃液酸度。减少胃酸和蛋白酶的排出量。
3、保肝。白术可用于防治四氯化碳导致的肝损害。缓解肝糖原减少喝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生长。
4、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白术具有抗疲劳和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还具有增加体重、增强体力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增加造血功能。经实验证明。白术在促进红系造血细胞生成方面有明显作用。可促进红细胞造血。
6、抗衰老。白术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避免有害物质对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增强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减少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并且具有延缓老年肾脏衰老的作用。
除此之外。白术还具有降血糖、抗凝血、抗肿瘤、抑制子宫收缩和美容的作用。可以说是健康人体的好帮手。
需要注意的是。白术不宜与青鱼、雀肉等搭配食用。否则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5.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
白术具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的作用。
①《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②《别录》: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③《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诞。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皯。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
④《唐本草》:利小便。
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疾。五劳七伤。冷气腹胀。补腰膝。消痰。治水气。利小便。止反胃呕逆。及筋骨弱软。痃癖气块。妇人冷症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
⑥《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
⑦《本草衍义补遗》:有汗则止。无汗则发。能消虚痰。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医学启源》记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止渴。安胎。”
临床应用
⒈归脾汤(《济生方》)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怔忪健忘。惊悸盗汗。发热体倦。食少不眠。或妇人脾虚气弱。崩中漏下。白术。茯神(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30g。人参。木香(不见火)各15g。甘草(炙)7.5g。当归。远志各3g.上咀。每用12g。水1.5盏。生姜5片。枣1枚。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方中白术助人参益气补脾。为臣药。
⒉白术散(《外台秘要》)治呕吐酸水。结气筑心。白术、茯苓、厚朴各2.4g。桔皮、人参各1.8g。荜茇1.2g。槟榔仁、大黄格3g。吴茱萸1.2g.水煎。分两次服。方中白术配茯苓、人参治脾胃虚弱。
⒊白术调中汤(《宣明论》)治中寒痞闷急痛。寒湿相搏。吐泻腹痛。白术、茯苓、陈皮、泽泻各15g。干姜、官桂、藿香各0.3g。甘草30g。缩砂仁0.3g.上为末。白汤化蜜少许调下。方中白术配茯苓、泽泻治脾虚湿滞。
实用选方
①治虚弱枯瘦。食而不化:於术(酒浸。九蒸九晒)500克。菟丝子(酒煮吐丝。晒干)500克。共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钱。(《纲目拾遗》)
②治脾虚胀满:白术100克。橘皮200克。为末。洒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木香汤送下三十丸。(《全生指迷方》宽中丸)医学考试网搜索整理
③治痞。消食强胃:枳实(麸炒黄色)50克。白术100克。上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不拘时候。量所伤多少。加减服之。(《兰室秘藏》积术丸)
④服食滋补。止久泄痢:上好白术500克。切片。入瓦锅内。水淹过二寸。文武火煎至一半。倾汁入器内。以渣再煎。如此三次。乃取前后汁同熬成膏。入器中一夜。倾去上面清水。收之。每服二、三匙。蜜汤调下。(《千金良方》白术膏)
⑤治脾虚泄泻:白术50克。芍药半两(冬月不用芍药。加肉豆蔻。泄者炒)。上为末。粥丸。(《丹溪心法》白术丸)
⑥治小儿久患泄泻。脾虚不进饮食。或食讫仍前泻下。米谷不化:白术一分(米泔浸一时。切。焙干)。半夏一钱半(浸洗七次)。丁香半钱(炒)。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糊丸。黍米大。每半岁儿三丸。三五岁儿五、七丸。淡生姜汤下。早晚各一。(《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温白丸)
⑦治湿泻暑泻:白术、车前子等分。炒为末。白汤下10~15克。(《简便单方》)
⑧治肠风痔漏、脱肛泻血、面色萎黄。积年久不瘥:白术一斤(糯米泔浸三日。细研锉。炒焦为末)。干地黄半斤(净洗。用碗盛于甑上蒸烂细研)。上相和。如硬。滴酒少许。众手丸梧桐子大。焙干。每服十五丸。空心粥饮下。加至二十丸。(《普济方》香术丸)
⑨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七枚。白术100克。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耍即当散也。(《金匮要赂)枳术汤)
⑩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100克。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50克(炙)。生姜75克(切)。大枣六枚。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
⑾治中湿。口噤。不知人:白术半两。酒三盏。煎一盏。顿服;不能饮酒。以水代之。日三。夜一。(《三因方》白术酒)
⑿治忽头眩晕。经久不差。四体渐羸。食无味。好食黄土:白术三斤。曲三斤。上二味搀筛酒和。并手捻丸如梧子。暴干。饮服二十枚。日三。忌桃、李、雀肉等。(《外台》)
⒀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白术100克。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50克(炙)。上三味。锉。每15克。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近效方》术附汤)
⒁治自汗不止:白术末。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⒂治盗汗:白术200克。分作四份。一份用黄芪同炒。一份用石斛同炒。一份用牡蛎同炒。一份用麸皮同炒。上各微炒黄色。去余药。只用白术。研细。每服二钱。粟米汤调下。尽四两。(《丹溪心法》)
⒃治老小虚汗:白术25克。小麦一撮。水煮干。去麦为末。用黄芪汤下5克。(《全幼心鉴》)
⒄治产后呕逆不食:白术五钱。姜六钱。水煎。徐徐温服。(《妇人良方》)
⒅治妇人血虚肌热。或脾虚蒸热。或内热寒热:白术、白茯苓、白芍药(炒)各5克。甘草(炒)3克。姜、枣。水煎。(《妇人良方》乞力伽散)
⒆治三日疟:九制於术500克。广皮400克。熬膏。用饴糖200克收。(《古今良方》)
⒇治四日两头疟。一、二年至三、四年不愈者。或愈而复发。连绵不巳者:於术50克。老姜50克。水煎。发日五更温服。重者二服。(《纲目拾遗》)
(21)治牙齿逐日长。渐渐胀。开口难为饮食。盖髓溢所致:只服白术愈。(《夏子益治奇疾方》)
(22)治儿童流涎:生白术捣碎。加水和食糖。放锅上蒸汁。分次口服。每天用15克。(《江苏中医》(12):1。1965)[7]
(23)手术后便秘:生白术60克。生地30克。升麻3克。水煎服。本法对妇科、外科手术后便秘者有效。
(24)梅尼埃病:白术12克。泽泻9克。炒薏苡仁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5)白细胞减少症:白术30克。水煎服。
药用宜忌
①《本草经集注》:“防风、地榆为之使。”
②《药品化义》:“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
宜:脾胃气虚。不思饮食。倦怠无力。慢性腹泻。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者宜食;自汗易汗。老小虚汗。以及小儿流涎者宜食。
忌:胃胀腹胀。气滞饱闷者忌食。
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
茯苓的食用方法
【茯苓奶】
食材:茯苓粉、牛奶、蜂蜜;牛奶与茯苓的比例为2:1。
做法:
1、取100克茯苓粉放入碗入。分次加入牛奶搅拌均匀。调成糊状;
2、先把糊状的牛奶倒到锅里。倒入剩余的牛奶。混合均匀;
3、开火熬制。一边加热一边搅拌。等到牛奶沸腾了以后再加热2~3分钟关火。放入蜂蜜调味就可以了。
【茯苓鸡蛋羹】
原料:茯苓10克。鸡蛋2个;
做法:鸡蛋打散放入茯苓上锅蒸;
功效:健脾化湿。鸡蛋羹中加入茯苓调理脾胃的效果更好。茯苓的加入可以让鸡蛋补而不腻。让鸡蛋滋补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茯苓糕】-1
组成:大米粉半斤、熟茯苓粉(25克~50克)、10克泡打粉(或5克干酵母)、绵白糖。
做法:
(1)将绵白糖、熟茯苓粉倒入大米粉中搅匀。加入8两左右的水。搅匀醒制备用。
(2)把锅打开。让锅上气。
(3)取模具。在模具的表面均匀地涂抹一层植物油。
(4)在醒制好的米粉中加入泡打粉(或干酵母)搅匀。灌入模具中蒸熟即可。
功效:健脾。
【茯苓糕】-2
食材:怀山药2两、莲子2两、芡实2两、白糖4两、茯苓粉1两、糯米粉1斤。
做法:
1、鲜怀山蒸熟切菱形块。莲子、芡实焖透备用;
2、将怀山、莲子、芡实、白糖、茯苓粉、糯米粉放入盆中加水拌匀。再放入表面擦好油的模具中;
3、放入蒸锅中旺火足气蒸40分钟。等凉后脱模即可。
【茯苓豆浆】
食材:黄豆豆浆、茯苓粉。
做法:
1、买来的茯苓粉用干净的布包上。用绳栓起来。
2、豆浆放锅里。放入用布包好的茯苓布包。熬至开锅。
3、用筛子过滤出豆浆即可。
用法:早上或中午饭后服用。
功效:利水祛湿。
【茯苓饼】
茯苓夹饼是一个著名的宫廷小吃。主要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同时也是一个延年益寿的小食品。适合秋天经常食用。
其他观点:
白术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应用】
1. 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所致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倦怠无力等证。本品为补气健脾的要药。常与人参、茯苓、炙甘草间用。治脾虚气弱之证。即四君子汤。如睥胃虚寒。脘腹冷痛。大便泄泻者。可配党参、干姜、炙甘草同用。即理中汤。如脾虚而有积滞。食欲不振、脘腹痞满。可以攻补兼施。用白术健脾。配合枳实消除痞满。即枳术丸。
2.用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留。而为痰饮水肿等证。本品既可补气健脾。又可燥湿利水。故为治痰饮水肿之良药。如配伍桂枝、茯苓、炙甘草即苓桂术甘汤。可以祛痰饮;配伍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等。可以消水肿。
3.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而自汗。本品益气补脾。有固表止汗作用。如《全幼心鉴》方。即以白术配伍黄芪、浮小麦治虚汗不止。
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应用】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及停饮等水湿证。茯苓利水而不伤气。药性平和。为利水渗湿要药。凡水湿、停饮均适用。常与猪苓、泽泻同用以加强利水渗湿作用。并随湿热、寒湿等不同性质。配伍有关药物。如湿热配车前子、木通;寒湿配附子、干姜等。又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故脾弱运迟、水湿停蓄者用之。有标本兼顾之效。停饮所致的头眩、心悸、咳嗽。亦持为要药。本品与白术同用。其健脾利湿之功益彰。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均配伍有茯苓、白术。
2.用于脾虚证。茯苓能健脾。脾虚体倦、食少便溏者。每与党参、白术、甘草等补脾药同用。即四君子汤。
3.用于心悸、失眠。本品能宁心安神。常与朱砂、枣仁、远志等安神药同用。 白术和茯苓各9g泡水可以燥湿健脾。但白术燥湿伤阴。故只适用于中焦有湿之症。如属阴虚内热或津液亏耗燥渴者。均不宜服。
文: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研究生李钰昕/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男科主任医师王传航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6931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白术,茯苓,健脾,作用,脾虚,脾胃,甘草,功效,燥湿,安胎
没想到大家都对白术茯苓怎么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白术和茯苓都属于是健脾祛湿的好药的。并且茯苓有安神的作用。但是单纯的泡水可能比较弱。因为泡水有效的药物成分很难泡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