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王安石。相信多数人与我一样。最早知道他是在课本上。历史老师讲“王安石变法”。
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他的各种事迹了解逐渐多起来。慢慢的他的形象变得清晰。倒觉得他其实是当时社会里的另类。
《宋史》记载。“(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意思是从来不考虑能不能办到)。自信所见。执意不回”。就是说。非常自信。坚持自己是对的。从不改变。现在说起来就是“偏执狂”。或者是“一根筋”。
同样也记载了他的个人生活。说他“性不好华腴。自奉自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以此看来。王安石是个不拘小节。很随意的人。
可是。他这种不拘小节。在苏洵眼里就不是一个味儿了。苏洵认为他是“阴贼险狠”。他不喜欢干净不拘小节都是故意伪装出来了。他这样正是显出其奸诈。一个处心积虑伪装自己的人。一定是个包藏祸心。有所图谋的人。
王安石所在的年代。名人辈出。士大夫纳妾成风。王安石的夫人主动为其纳妾。他却让立即退回。
宋朝邵伯温写的书《邵氏见闻录》里记载:仁宗皇帝摆下赏花钓鱼宴。时任知制诰的王安石也参加了。内侍端来鱼饵放在案几上。王安石随手拿起来就吃。不大一会儿竟吃完了所有鱼饵。
仁宗皇帝当时没说什么。事后却断言王安石是个“诈人”。他的理由很简单:你要是没注意吃一粒或者几粒便罢了。整个一盘全吃了还没察觉?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件事。王安石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但是。有史料记载。他吃饭时确实是有心不在焉的习惯。据说他在饭桌上。只吃离自己近的菜。至于吃的什么。什么味道。好像并不在意。
一次。他儿媳妇家的亲戚来京拜访。事先约好赴宴到他家。可是日过中午还没有动静。客人强忍着等着。好久了才“命坐”。可是桌上有酒无菜。原来那时就行“干喝”了。酒喝的差不多了。才上了俩“胡饼”。然后又拿出几块肉。随后酒就不再喝了。上了米饭蔬菜。
来访的亲戚是富贵人家。没这样吃过饭喝过酒。他把“胡饼”的芯扒开给吃了。饼的四边丢弃在桌上。不料。王安石竟然拾起饼边吃了起来。于是客人“愧甚而退”(宋-曾敏《独醒杂志》)。
宋朝时的饮食相当的丰盛精美。不说士大夫们。就是一般的百姓。吃饭也是十分讲究的。不仅要求样多。更讲究烹饪的工艺。
而贵为宰相的王安石。在招待远方来的客人时。那样的简陋。甚至当面吃客人剩下的东西。也难怪客人尴尬的告辞了。
宋时人们把宰相称为“相公”。宋代有一个短篇小说集中有一故事《拗相公》。讲的就是王安石。一个“拗”字。便概括了王安石的性格。甚至一生。
其他观点:
非常感谢邀请!!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的性格:
1、淡泊名利。清正廉明。当被别人推荐做官的时候。总是以维护朝廷清廉为原由拒绝做大官。作为一个比较小的官。王安石总是清正廉明。一直过着简陋的生活。
2、忧国忧民。当官任职的时候兴修水利、扩办学校。王安石总结出了自己多年为官的经验。提出了变法。扭转了积弱积贫的局势。被称为王安石变法。
3、孝顺父母。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王安石因母亲病逝。遂辞官回江宁守丧。宋英宗在位时期。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为官。
4、学问高深。见解独道。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其他观点:
王安石生平简介和性格特征概要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至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一。 王安石生平简介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
二、王安石性格特点
我以为。从王安石一生的经历来看。他具有一下性格
其一:才气过人。性格高傲可与苏轼相提并论
王安石自幼聪慧。才气过人。后考取功名。随后进入仕途发展。后官至宰相。可想而知。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的诗文很有个性。表现出高傲的一面。如诗“梅花”就是一例。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的著名人物。一个是宰相。一个是大文学家。有一次。王安石想要刁难一下苏轼。于是出了个上联。让苏轼对下联。这幅对联的上联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原来这一年是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这的确是不折不扣的两度春秋。另外。这联的第四个字和第十二个字都是“春”字。加大了对联的难度。苏轼虽然是吟诗作对的高手。但碰到这样挖空心思的难题。也是一筹莫展。
王安石哈哈大笑。终于难倒了这位大才子。但遗憾的是王安石也没有亮出下联。这个上联收录在《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多少文人墨客见后都束手无策。对答不上。直到七百年后。清朝的著名官员。学者梁章钜对出了下联。
直到清朝道光年间。著名的官吏梁章钜(梁章钜曾积极配合林则徐严禁鸦片。历任江苏、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江苏巡抚。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官员。晚年的时候他从事诗文著作。尤其在楹联方面研究颇深。他对各种对联都感兴趣。尤其偏爱试对一些无人能对的对联。)在一次读到王安石难道苏轼的对联时。苦思冥想。终于对出下联。于是一副完整的对联终于问世。
上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这下联的意思很明显古代用干支纪年。以天干地支依次搭配。60年周而复始。所以为花甲。而花甲是指花甲子。指的就是六十甲子。旬指十年;周天。指一定时间的循环。在这里指的是60年的循环。人生61岁就是“重逢甲子”。从此。梁章钜就对出了这幅流传几百年的绝对。史称“古绝对”。
其二:远见卓识。大力提倡革新除故
在他任宰相期间。大力倡导革新除故。一时风起云涌。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权益。最终在激烈的权斗中败北。就如商鞅变法一般。得到一个不好的人生结局。
其三:性格执拗。不听别人劝阻
他有个外号叫“拗相公”。其含义就是固执己解。听不进别人的好言相劝。一意孤行。所以别人“拗”不过他。久而久之被人疏远。
其四:敢于直谏。因此招致骂名
王安石作为一代名相。喜好惊人之言。他以敢于直谏而出名。但也因此招致骂名。不过我们后人从其身上到可以学到千世留存的铮铮铁骨风范。值得受今人尊敬。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6969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王安石,对联,下联,宰相,出了,苏轼,花甲,的人,都是,上联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安石性格如何?史书中有哪些具体的例子可以说明?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王安石。相信多数人与我一样。最早知道他是在课本上。历史老师讲“王安石变法”。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他的各种事迹了解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