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说的是什么故事?历史上真有那回事吗?
原创

完璧归赵说的是什么故事?历史上真有那回事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能够完全理清这个故事前因后果者。恐怕少之又少。例如曾为楚国镇国之宝的“和氏璧”是如何流落赵国的?又如秦昭襄王为何非要将“和氏璧”弄到手?再如既然已经“完璧归赵”。“和氏璧”为何最终还是落到了秦国手中?今天。我们就从头到尾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

曾为楚国镇国之宝的“和氏璧”。为何会落入赵惠文王手中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战国策》中便有“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的记载。其中“和璞”指的便是和氏璧。那么“和氏璧”作为楚国的镇国之宝。又是如何落入赵惠文王之手的呢?

目前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根据书中记载。“和氏璧”是由春秋时期。楚国一个叫做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中无意得来。传说著名的“卞和洞”便是当初发现“和氏璧”的地方。

发现“和氏璧”后。卞和曾先后向楚厉王和楚武王献宝。但却均被玉工认为只是普通石头。结果反倒导致卞和被砍去了左右脚。直到楚武王薨逝、楚文王即位。这才命人剖开璞玉。这才使得这块稀世之玉面世。遂被命名为“和氏璧”。并将其作为楚国的镇国之宝。

“和氏璧”历经长期传承。到了楚怀王时期。楚国为了在战国中期争霸。欲废魏太子嗣。送回流亡在楚的魏公子。为此令尹昭阳于楚怀王六年(前323年)率兵攻打魏国。夺取襄陵等八邑。史称“楚魏襄陵之战”。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为此。楚怀王将镇国之宝“和氏璧”赐予昭阳。

一次。昭阳设宴招待门客之时。将“和氏璧”取出供门客欣赏。却有宾客趁机起哄扰乱宴会。趁乱偷走了“和氏璧”。当时参加宴会的张仪。还被昭阳门客诬陷为盗贼。惨遭了一顿严刑拷打。而张仪在成为秦国相国后。也曾为此对楚国进行报复。而和氏璧也就此下落不明。

五十多年后。赵国太监缪贤偶以500金购得和氏璧。后被赵惠文王得知。遂将和氏璧纳入宫中。至此。历经春秋战国数百年传承。曾被作为楚国镇国之宝的“和氏璧”。就此落入了赵国手中。

“和氏璧”无非一块美玉罢了。秦昭襄王为何非要不可

到战国后期。随着魏、楚、齐三国的先后衰败。自“商鞅变法”以来。历经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稷三代君王治理。再加上对列国的不断蚕食。秦国已经逐渐成独霸之势。

而纵观东方六国。魏国早已衰败。齐国则因“五国伐齐”而实力大损。楚国也因在秦国的不断打压下国势日衰。对秦国几无抵抗之力。唯独赵国在“胡服骑射”后。内有肥义、楼缓、蔺相如、虞卿、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等名相良将。国力得以稳步提升;外则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再加上赵国民风彪悍。使得赵国迅速成长为了秦国的新对手。

对于秦国来说。赵国乃是其一统天下的最后障碍;而对于赵国来说。秦国则是其称霸列国的最大对手。因此。秦赵两国关系日益紧张。相互之间不断试探。赵武灵王使秦事件的发生。更使得秦昭襄王对赵武灵王极为忌惮。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出兵伐齐。连下齐国七十二城。攻破齐都临淄。齐国仅余莒、即墨两城苦苦坚守。秦国一统天下的对手便又少了一个。解决了齐国之后。相对于暮气昭昭的楚国。秦昭襄王便将目光重新聚焦在了赵国身上。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年)。秦昭襄王得知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便派使者送信给对方。表示愿意用十五城来换取和氏璧。赵武灵王于是找来大臣商议对策。宦者令缪贤便向赵武灵王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

“和氏璧”价值固然较高。但说到底也不过是块美玉罢了。对于秦昭襄王这样的雄主来说。他为何要拿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呢?其实这恰恰说明了秦昭襄王的政治眼光。齐国衰落以后。他已经准确的预感到。秦赵两强之间必有一战。此时赵武灵王已经去世。而这位新赵王昭襄王则不太了解。因而不论是换取“和氏璧”。还是此后的“渑池相会”。皆为秦昭襄王的试探之举。

蔺相如巧妙周旋“完璧归赵”。秦昭襄王打消攻赵念头

在缪贤的推荐下。赵惠文王最终决定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秦昭襄王则在张太公接见了蔺相如。见到蔺相如奉上的和氏璧后。秦昭襄王极为高兴。便将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

蔺相如见秦昭襄王根本没有交付十五城的意思。便上前说道。“和氏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闻言。便将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却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对秦昭襄王怒道。“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这才将其讨回。大王要是逼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秦昭襄王怕其撞碎和氏璧。只好婉言道歉。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向蔺相如指出将要交付的十五座城池。蔺相如看出秦昭襄王不过是敷衍之词。便言称赵王在送璧的时候曾斋戒五天。要求秦昭襄王也要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这才愿意献上和氏璧。

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等到秦昭襄王斋戒五天。又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再次请出蔺相如。蔺相如却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皆无诚信。因此自己已经让人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并要求秦昭襄王先将城池交割。赵国倒是必将和氏璧奉上。

秦庄襄王见状。苦笑不已。有人建议将蔺相如治罪。秦昭襄王却表示不必了。即使处罚了蔺相如也会不再得到和氏璧。反而会影响秦赵的关系。反倒不如将其好好招待一番。将其送回赵国。

综上。这便是“完璧归赵”的完整故事。“和氏璧”本是楚国镇国之宝。却因令尹昭阳的疏忽而被盗至赵国。进而又变成了秦赵博弈的“工具”。

正是由于蔺相如的巧妙机变。不仅使得“和氏璧”完好无损的返回赵国。而且使得秦昭襄王打消了攻打赵国的心思。转而将攻击的目标放在了楚国身上。于是便有了之后的“鄢郢之战”。而秦赵之间的再一次博弈。则是在楚国彻底衰弱之后。并由此引发了“阏与之战”。

至于和氏璧最终是否落入秦国。秦始皇的“传国玉玺”是否为和氏璧所雕刻而成。目前尚有争议。

其他观点:

历史上确实是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赵国的君王是赵惠文王。秦国的君王是秦昭襄王。以及宣太后还在世。

赵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和氏璧是天下难有的宝玉。秦王听说此氏给赵王写了一封信送去。说秦国愿意用15座城池来交换这块宝玉。

赵王和大将军廉颇商量这件事。觉得要是把宝玉送去了秦国。秦国恐怕不会兑现诺言把城池交换给赵国。这样就是白白受骗。可要是不把宝玉给秦国送去。就可能会激怒秦国。秦国的军队会打过来。

当时的秦国经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的努力。已经变得很强大。诸侯国们对它都十分忌惮。

如果秦国的军队打过来。赵国恐怕很难应付。

为此。赵王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候宦者令缪贤说自己的一个门客蔺相如。可以派去解决此事。

赵王不解地问为什么觉得这个门客可以。缪贤说自己曾经犯错。暗地里想逃到燕国去。是蔺相如阻拦他。为他指出了最好的解决方法。

蔺相如说赵国强大。燕国弱小。就算缪贤逃去燕国。燕国畏惧赵国。最后还是会把缪贤给送回来。

为此。缪贤觉得蔺相如是个可用之才。有胆魄有谋略。觉得派他出使特别合适。

赵王听从了缪贤的意见。把蔺相如叫过来。问他秦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能不能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给。

赵王问如果秦国得了和氏璧。不肯把城池给赵国。怎么办?

蔺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和氏璧。如果不给就是赵国理亏。如果给了秦国不给城池。那么就是秦国理亏。宁可把和氏璧给他。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赵王问谁可以前往秦国。蔺相如说自己可以。

如果秦国把城池给赵国。那么他就把和氏璧留给秦国。如果秦国不给城池。那么他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带回来。

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为使臣。让他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秦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着宝璧献给秦王。秦王特别高兴。把宝璧传给身边的人看。大家都觉得很欣喜。

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要用城池交换宝璧的意思。于是就上前说和氏璧上有一个小红斑。要求指给秦王看。

秦王把宝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宝璧后退几步。身体靠着柱子。特别愤怒地说:

“秦国贪得无厌。倚仗自己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给我们的城池恐怕说话不算话。平民百姓之间尚且不能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

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恭敬地送宝璧前来。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因为敬重大国的威望。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接见我礼节却很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妻妾看。这样戏弄我。我没看出大王的诚意。所以我收回宝璧。

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就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蔺相如手持宝璧。想要向柱子撞去。

秦王拦住他。希望他不要如此。并叫官员拿出地图。指出交割给赵国的城池。

蔺相如知道秦王不是真心想给城池的。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难得的宝物。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要斋戒五天。那样我才把宝物献上来。

秦王估摸着不能强行夺取宝物。于是就答应下来。让蔺相如住在宾馆。

蔺相如计算着秦王斋戒的时日。但城池必定会背约不会给予。于是就派随从带着和氏璧走小路先一步回赵国去了。

秦王斋戒五天后。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去请蔺相如。

蔺相如到来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就没有一定坚守盟约的。我怕大王欺骗我。从而对不起赵王。所以让人带着宝璧回赵国去了。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如秦国先把15座城池割让给赵国。赵国是不敢得罪秦国的。我知道欺骗秦王论罪当诛。但我宁愿被下油锅烹杀。只希望秦王仔细考虑这件事!”

蔺相如说完这话。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

秦王说现在如果把蔺相如杀了。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会破坏了秦国和赵国的友好关系。还不如把蔺相如放回去。

于是。蔺相如回到了赵国。赵王认为他是一位称职的大夫。于是封他为上大夫。

之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将和氏璧给秦国。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完璧归赵”历史故事啦。这故事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详细记载。确有其事。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7:07

    和氏璧,秦国,秦王,蔺相如,楚国,赵国,襄王,城池,赵王,完璧归赵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7:07

    没想到大家都对完璧归赵说的是什么故事?历史上真有那回事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7:07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能够完全理清这个故事前因后果者。恐怕少之又少。例如曾为楚国镇国之宝的“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