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故事《完璧归赵》告诉了我们什么?
原创

战国故事《完璧归赵》告诉了我们什么?

好文

热门回答:

完璧归赵的故事一般认为是物归原主的意思。其实不然。它的寓意有很多:

比如说。在物质利益面前。不要有非分之想。更不可采用欺骗手段捞取利益。

再比如说。它说明了东西该谁的就是谁的。

再比如说。在凶残和狡猾的敌人面前。不但要勇敢。而且要有智谋。

再比如:维护国家利益要不怕牺牲。

等等

其他观点:

完璧归赵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用饱含着赞美之情的笔触对蔺相如这个人物言行进行了叙写。就是今天读来。也是颇有一些收获的。

首先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是蔺相如临危受命。敢于担当的勇气。强秦。号称虎狼之国。是一个不讲道理只讲拳头的国家。赵国举国上下。拿不出个办法也找不出个人来回复秦国。这时蔺相如闪亮登场。侃侃而谈。从容不迫说出自己对此事的处理意见。并在国家无人出使的情况下主动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这时的蔺相如大概已经抱着为国献身的决心了。就冲着这份勇气。就这份担当。蔺相如就很让人感佩了。

如果只有勇气而无谋略。那是匹夫之勇。用我们现在讲叫比较"二"。是不可能做到完璧归赵的。但蔺相如却是个很有谋略的人。他认为即使秦国不习惯于讲理。也不能让秦国占理。相反。赵国要处于主动。让秦国处处理亏被动。可能蔺相如是这么考虑的:理亏几次之后。秦国就不那么好意思为此翻脸了。再拿这个和氏璧说事了。看来蔺相如还深谙心理学呀。因此蔺相如主动捧着和氏璧到秦国去了。后来在章台宫略施小计又重新拿回了和氏璧。又用了一个缓兵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骗过了所有的人。把和氏璧完好无损交回了赵国。在此期间。蔺相如多次对秦王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其国家与自身不合理法、不道德的地方。并直接戳穿其骗局。秦王的见不得人的小心思被直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秦王一次又一次的陷入尴尬之境。事情发展到最后。让所有人都觉得蔺相如之所以把和氏璧偷运回国。完全是秦国的责任。秦国太不可信。他蔺相如此举也是出于无奈。秦王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唉。谁叫咱一惯名声不好呢。天下人一定都相信蔺相如。再说自己的确也没安好心。没想到碰到了一个以毒攻毒的蔺相如。

故事讲完了。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蔺相如那过人的胆识之外。还有他勇于担当。为了国家。为了使命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所以我认为 蔺相如本是草根出身。在那个战乱纷争。论才能不论出身的时代。借助命运之神给予的一次机会。凭借才智和果敢跻身将相之列。这种成功在偶然之中也有着必然。


其他观点:



秦王斋戒五日后。在朝堂上设“九宾”礼仪。延请赵国蔺相如。蔺相如对秦王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没有一个守信的。和氏璧已回赵国。大王真心要璧。当先划十五城予赵。交割完毕后。赵必送璧归秦。凭秦之强大。城归赵国。赵国也不敢留璧而得罪大王!我欺骗大王罪过当死。请求受汤镬之刑。”

蔺相如完璧归赵。赵王以出使而不受辱。任命他为上大夫。

过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而赵国也没有将和氏璧给秦国。

完璧归赵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无论乎强弱与否。民族的气节决不能丢!气节丢了。虽强也弱!就像现在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完全就是美国的附庸!气节尚存!即弱也强!就像当下的朝鲜。伊朗。如何的又小又穷。可是列强们不敢欺负!

想那大宋人口十倍于金。国力也十倍之!但在一班奸臣的屈膝卖国之下!数向金称臣。掏空国力逐岁纳贡。最终为金所灭。两君受辱。几至于亡。仅赵构逃脱而立半璧。得延宋祠!

今看当下国际。美国就像战国的大秦。中国就像东方六国。虽地大物博。 自谓国富民强。惜乎内忧外患。国格丧尽!美国不断无理挑衅。就有如秦恃强索要和氏璧!中国虽有和氏璧。却以无蔺相如!尽甘受其辱矣!

为我中国人民可怒。可恨。可悲。可叹!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孤飘的蒲公英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7:10

    秦国,和氏璧,蔺相如,秦王,完璧归赵,就像,赵国,气节,美国,国家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7:10

    没想到大家都对战国故事《完璧归赵》告诉了我们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7:10

    完璧归赵的故事一般认为是物归原主的意思。其实不然。它的寓意有很多:比如说。在物质利益面前。不要有非分之想。更不可采用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