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小学教育教什么?
原创

古代的小学教育教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小学”一词最早出于《大戴礼记•保傅篇》:“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宫也。”这里的“小学”指的是古时少年从学的机构。也指在此一阶段所学习的内容。

周代的贵族子弟入“小学”。要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科知识。是当时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这些知识。与后来入“大学”所学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对应。

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正月: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太学。学五经。不见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这里。小学的含义已由最初的“六艺”而成为语言文字学的专指。大约相当于“六艺”中“书”所对应的范围。

在古代。士人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读经。因此。小学成为经学的附庸。从《汉书•艺文志》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学都是附于经学之后的。尽管如此。由于经学的正统地位。加之小学为经学的基础。所以小学在古代极受人们重视。

(图片源于网络)

其他观点:

古代有小学、大学之分。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而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故小学成为文字学的别称。《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可见,小学是古代学生的基础教育,对小学的掌握程度,将影响着一个人后来学问的发展。

我们在解读《大学》这本经典时。已于前文说到了《学记》中的一些古代教育的情况。这里不妨再来看看我国古代的大学与小学是怎样一回事。

现代人先读小学。而后是中学。然后是大学。古代人也是先读小学。然后就进入大(太)学。那时还没有中学这一概念。也没有这一级学校。

有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出现了正式的学校。《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这虽仅短短67个字。内容却非常丰富。此为之解读:

1.历史起源与沿革。学校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夏代。其沿革。则是夏、商、周三代在兴办学校这方面延续不断。

2.名称与含义。虽然这三代都设学校。但是名称不一。夏以“校”为名。是“教”的意思。殷以“序”为名。是“射”的意思。周以“庠”为名。是“养”的意思。虽然称名不一。但是实质都是教导、教育、教化的意思。王念孙《广雅疏证》:“庠训为养。序训为射。皆是教导之名。”

3.学校的级别。“庠”、“序”、“校”都用作乡里学校的名称。也就是都是地方性学校。“学则三代共之”。此“学”就是指“大学”。意思是至于大学。三代都一样称为“学”。

4.学校的性质与任务。三代是一以贯之的。就是通过学习教养来“明人伦”。使人伦彰显明白。什么叫“人伦”?就是人际关系的伦理准则。古人以为父子、君

臣、夫妇、长幼、朋友五种关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不可变革的。而处理这五种关系又必须依循一定的准则。所以就称为“人伦”、“伦常”。比如《孟子·滕文公

上》说:人之所以是人。是有其为人之道的。如果吃饱了。穿暖了。住安逸了。却没有受教育。那么就近于禽兽。当初圣人就忧虑到这一点。便由契来作司徒。教以

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此句话出自《孟子》)

5.明人伦的作用与价值。其一。如果社会的上层。比如诸侯、卿大夫都明白了人伦。那么下层的民众就会和谐团结。这就构成一个和谐社会。其二。如果有圣王兴

起的话。就必定会前来学习效法。这便成为了圣王的老师了。虽然后面这句话是针对滕文公说的。但是同样彰显出“明人伦”的重要的普遍的价值。如朱熹《孟子集

注》:“滕国褊小。虽行仁政。未必能兴王业;然则为王者师。则虽不有天下。而其泽亦足以及天下矣。”

我们再说说古代小学。这是指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西周时就有小学。在此前称为下庠、西序、左序。此后名称也不一。官学比如有四门小学、内小学。私学有书馆、乡塾等。

“小学”也有故事。因为儿童于小学阶段先要学识字写字等。所以汉代就把文字学称为“小学”。比如《汉书·艺文志》就曾收录字书《苍颉》、《凡将》等“凡小学十家四十五篇”。后来“小学”作为语言学的名词。其内涵也在扩大。比如魏晋之后。随着韵书的出现。音韵学也归入了“小学”。唐代以后。训诂学也归入了“小学”。“小学”成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一直沿用到清末。国学大师章炳麟认为“小学”之名称不确切。主张改称语言文字之学。“小学”是一门艰深的传统学问。要精通它绝非易事。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就说到当初在日本时。国学大师章太炎就给他教授过语言文字学。“太炎先生曾教我小学”。

再稍微具体地看一下古代小学、大学的一些情况也很有意趣。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又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白虎通》:“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

《尚书大传》:“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而履小义。二十而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限也。”《尚书大传》又云:“十五年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者。谓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学。”

综合这些文献里面的历史信息。有几点可说:

1.入小学的年龄大体在8岁。而一些特殊人物至13岁才入小学。甚至一些天性比较晚成的人。也就是智力开发比较晚的。15岁才进小学。

2.入大学的年龄大体在15岁。而一些特殊的人物至20岁才进大学。

3.小学学习的内容。如朱熹《大学章句序》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此有译文。可参见后文《朱熹〈大学章句〉译介》。

4.大学学习的内容不一样了。从学“见小节而履小义”至于“见大节而践大义”了。如朱熹所说:“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小学是“见小节而履小义”。大学就是教育成人“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就是“大节”、“大义”。而且不仅要“见”。还要“践”。《大学》就是这样的经典。

我们再来看看地下出土的甲骨文给我们提供的信息。

甲骨文有“学”字。其中有一个字的字形的结构含有三方面的意思:一是有算筹交错的形式。表明了学的内容;二是还有一部分结构。表明了教与学的活动;三是另

有一部分结构表示房屋。说明教学要有一定的场所。毛锐礼说:“我国古代学之名。自商开始”。据对甲骨卜辞考证。“所见商代的‘学’已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基本

特征。是学校教育成型的标志”。“商朝学校已有大学、小学之分。古籍对此多有记载。如《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

等等。重要的是近年来在甲骨卜辞中已经发现了‘大学’和‘庠’(小学范围的学校名称)。进一步证明商代学校已分为两级施教。”(毛锐礼《中国教育史简

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这些古代的文献以及地下出土的材料。双重地告诉后人我国古代教育的悠久历史以及多元的信息。

关于“大学”与“小学”。朱熹有很多自己的认识与理念。

朱熹的《大学章句》。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改定。还有《大学或问》作于此年。读他的《大学章句》。特别是序言。可以了解他关于大学的一些理念。而关于小学。朱熹也极端重视。

朱熹曾编纂有以道德教育为主的儿童教本。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编成《小学》六卷。教育儿童以“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其中《内篇》有:《立

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有:《嘉言》、《善行》。搜辑经史子集32家386条相关内容。又作有《小学题辞》。载于《朱文公文集》卷

七十六。

朱熹说:“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也。不进于大学。则无

以察夫义理。惜诸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今使幼学之士。必先有以自尽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习惯。俟(sS。等待)其既

长。而后进乎明德、新民。以止于至善。是乃次第之当然。又何为不可哉?”

这是说。小学与大学。固然有所不同。然而从为学之道来说。则是一致的。因此当其幼小的时候。不学习小学。那么就不能收拢他的放纵之心。培养他的德性。而作

为大学的根基根本。等到他长大了。如果不进于大学。那么就不能考察义理。施行到各事业中去。而收取小学的成功。对于幼学之士。必定先尽量地让他学会洒水、

扫地、待人、接物等事情。做好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教育内容的基础训练。等到长大以后。而再进一步接受“明德”、“新民”以及“止于至善”等教育。

这是教育次第之理所当然。又为什么不可以呢?

在《朱子语类》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是朱熹回答他人关于小学与大学关系的问题的。

问:“小学大学如何?”

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忠、信、孝、弟之类。须于小学中出;然正心、诚意之类。小学如何知得?须其有识后。以此实之。大抵大学一节一节恢廓展布将去。然必到于此而后进;既到而一进。固不可;未到而求进。亦不可。”(《朱子语类》卷十四)

朱熹还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朱子语类》卷七)“恁(nIn)地”。

这么、那么的意思。朱熹的话说得很精炼。小学是直理会那事。而大学是穷究那事情后面的、深里的道理。因为什么而会这样的、那样的。

朱熹的《小学》、《小学题辞》古代是没有图来说明的。古代朝鲜学者李(1502—1571)。即李退溪。被称誉为“朝鲜之朱子”、“东方百世之师”。他曾按照朱熹的理念创作了一幅《小学图》。也在此作一介绍。

李说:“右小学。古无图。臣谨依本书目录为此图。以对大学之图。又引朱子《大学或问》通论大小之说。以见二者用功之梗概。盖小学、大学相待而成。所以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故或问得以通论。而于此两图。可以兼收相备云。”(《退溪全书·小学题解》)

从图中看到。小学之教育。有“立教”、“明伦”、“敬身”为“纲要”。

一、“立教”。此有细目“四立之教”:(1)立胎育保养之教。(2)立小大始终之教。(3)立三物四术之教。(4)立师弟授受之教。

二、“明伦”。此有细目“五明”:(1)明父子之亲。(2)明君臣之义。(3)明夫妇之别。(4)明长幼之序。(5)明朋友之交。

三、“敬身”。此有细目“四明”:(1)明心术之要。(2)明威仪之则。(3)明衣服之制。(4)明饮食之节。

关于此“三纲”。又延伸至于“稽古”。于此“三纲”。在“明伦”下又有“嘉言”、“善行”两条目。“嘉言”又有“三广”之细目:(1)广立教。(2)广明伦。(3)广敬身。“善行”又有“三实”之细目:(1)实立教。(2)实明伦。(3)实敬身。

如果我们细细体味一下。古代小学的道德教育是这样的。也许可以作为反思今日教育的借鉴。这也并非没有补益的。这里还说明古代小学、大学在道德教育等方面是衔接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7:26

    小学,大学,朱熹,人伦,学校,古代,明伦,细目,文字学,孟子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7:26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的小学教育教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7:26

    “小学”一词最早出于《大戴礼记•保傅篇》:“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宫也。”这里的“小学”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