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安史之乱\"后强撑百年的唐王朝,为何因为一场起义而名存实亡?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导致唐朝名存实亡的起义从狭义上说指的是唐末的黄巢起义。但从广义上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唐末的一系列起义。其中比较著名的如裘甫、庞勋。当然还有与黄巢起义并称的王仙芝起义。这些起义事实上摧毁了唐王朝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导致“安史之乱”后强撑百年的唐王朝统治瓦解。

中晚唐的支柱

安史之乱后。遭遇重创的唐王朝为何能保有统治地位。强撑续命百年之久。是什么支撑唐王朝的运行呢?

东南赋税之地:中晚唐能够继续支撑百年国运的最大支柱无疑是没有受到多少战乱破坏的东南之地。而且因为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唐王朝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支持。对东南之地特别的重视。进而也让东南之地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而南方各地对唐王朝的效忠和赋税供养就成为了中晚唐时期唐朝政府得以延续的最大支柱。

藩镇平衡:经过安史之乱。虽然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丧失了不少。但是仍旧有不少藩镇是忠于唐朝中央政府的。不太听话的藩镇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而两京(长安、洛阳)地区、巴蜀和江南的藩镇和地方政府都是听命于唐朝政府。因此唐朝政府仍有一定控制权的地盘远远大于华北平原的藩镇。而且这些不听话的藩镇内部矛盾也很深。不仅相互之间时有争斗。内部也频频因为牙兵作乱导致血腥兵变更换节度使。因此各地藩镇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唐朝政府在这种微妙平衡中得以延续统治地位。

前文提到东南的赋税是支撑唐王朝续命的重要支柱。而华北的藩镇割据又是唐王朝始终无法恢复强盛的一大痼疾。因此中唐的几位唐朝皇帝都试图解决藩镇割据问题。以恢复唐朝的盛世。由此引发的财政问题就成为使唐朝政府慢性死亡的悖论。

要想解决藩镇割据保持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就必须通过增强军力。武力压制甚至消灭藩镇。要保持强大的威慑力就必须供养一定规模的军队。而供养大规模军队就必须要用钱。同样的对这些割据藩镇发动的战争无一不需要大量的钱财来支撑。因此中唐时期的几位有为之君的励精图治之策都包括的增加财政收入这一项。

在生产力没有大幅度进步。控制的土地和人口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财政问题有且只有东南税赋之地可以解决。因此这些复兴之策无疑不把目光对准了富庶且没有经历过多战火的江南一带。因此中晚唐江南之地成为了税赋最重的地方。而这就为后来唐末起义基本都与此地相关留下了隐患。

由此。江南的税赋就成为了让唐朝政府慢性死亡的悖论。要想复兴就需要大量的财富来供养军队和维持削藩战争的消耗。而要想维持这样的财政支出和消耗又不得不加重对江南税赋之地的盘剥和压榨。而这种盘剥和压榨就必然会引发民怨。最终导致反抗起义的发生。

唐末起义对唐朝统治基础的摧毁

由于对东南税赋的需要。再加上晚唐时期政治的腐朽。庞大的官僚集团和政府其他需求。对东南地区的盘剥导致这些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开始激化。由此起义开始在东南地区爆发(裘甫和庞勋的起义)。而其中黄巢的起义更是对唐王朝的统治基础给予了最致命的打击。

横扫东南彻底摧毁了唐王朝的东南赋税基地:黄巢本来与王仙芝的起义一直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范围活动。但是在唐朝政府调集军队与各地藩镇共同围剿之下。起义开始陷入低潮。尤其是王仙芝的战死。更是让黄巢率领的起义军余部需要重新寻找出路。于是黄巢针对唐王朝在江南的军事力量的薄弱。以及各地藩镇只求自保。作战意愿不强烈的特点。果断率军进入江南地区。由此展开了横扫东南的流动作战。这样的作战虽然没有形成稳固的根据地。但是对唐王朝的赋税重地江南地区进行了沉重的打击。这时唐朝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损失。即使安史之乱都没能做到。

打破了藩镇的平衡:安史之乱之后。维持了近百年的藩镇平衡开始被打破。原有的旧割据军阀的基础上。在平定黄巢的起义过程中。一批新的军阀开始出现。典型如河东沙陀军事集团的李克用和黄巢所部投降而来的宣武集团朱温。其他诸如秦宗权、李茂贞等等也都佣兵自重。割据一方。黄巢起义被平定之后。唐朝政府实际能控制的地盘已经寥寥无几。李茂贞在凤翔开始割据之后。唐朝政府的权力甚至难以超出国都长安附近。

政府权力的全面架空:由于失去了江南赋税之地的支撑。加上实际控制区域的大大缩小。唐朝中央政府实际控制区域已经缩小到不如地方节度使的控制区域。由此唐朝中央政府开始沦为地方军阀的权力角逐战场。晚唐的皇帝被夹在李克用、朱温和李茂贞之间毫无自主权。最终沦为这些割据军阀手中的傀儡。

综上所述。唐末的农民起义。尤其是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赖以生存的东南税赋重地。而为了镇压起义。唐王朝又不得不眼睁睁看着新一批的军阀崛起。从而失去了包括河东地区、巴蜀地区、关中地区和大运河沿岸地区的控制权。这些地区的失去使唐朝中央政府已经名存实亡。最终在起义平定后不久就成为军阀割据的傀儡并最终灭亡。

其他观点: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实际上和藩镇维持的是一种平衡关系

藩镇之间力量相对均衡。南方的藩镇没有力量消灭北方的藩镇。北方的藩镇也无力进攻南方的藩镇。在中晚唐时期一共封了89个藩镇。其中真正有造反事迹的只有11个。而从头到尾一直割据的。只有三个。就是河朔三镇。实际上这三镇都是安史之乱时期跟着安禄山起兵的三镇。只是安史之乱打到后来中央和藩镇都打不动了。中央就招安了这三镇。继续封他们为节度使。这三镇名义上也服从李唐王朝。

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虽然藩镇割据很多。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藩镇能够推翻中央政府。如果出现了一个非常强大的藩镇。那么其他的藩镇就会设法打压这个藩镇。因为如果这个强大的藩镇做大。太过于强大。就会威胁到其他藩镇的存在。这是唐末藩镇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平衡的原因。

当然。这里面也有当时中央政府实际上也非常强大的原因。比如当时的南方地区。基本都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上。这些地区都忠于唐朝。是当时的赋税主要来源。有了大量的财政支持。中央政府的力量还是相当强大的。

就藩镇的内部结构来说。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组织。这种组织天生不存在侵略性。天生更热衷于自保

实际上。这些藩镇来说。不论谁当了藩镇的头。实际上他们还是要听底下这些士兵以及兵头的话的。因为如果不听他们的。那么就算你是藩镇的头也照样会把你砍了。

如卢龙镇。有一次上任的节度使是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叫张弘靖。此人满脑子的等级观念。是个文人。刚上任的时候是坐轿子去的。这些士兵也没见过坐轿子的节度使。他们眼中的节度使都是能打仗的。张弘靖喜欢夜生活。经常在当地的夜总会玩到很晚。到了晚上没路灯的时候就要士兵们举着火把给他当路灯。这些士兵都气得要死。原来的节度使和他们是称兄道弟的。现在一个文官天天作威作福。而张弘靖又看不起这些士兵。经常说现在和平年代你们只会打仗不会写字。要你们何用?有一次一个士兵冲撞了他的仪仗队。张弘靖非常恼火。就当众打板子。结果引发了士兵的哗变。幽州直接反叛。从而造成了整个卢龙镇的反叛。

又如泾原兵变。起因就是当时中央政府招募了这些士兵要出去打仗。他们到了京城以为皇帝会给一些赏银。没想到朝廷没有钱发给他们。于是就哗变。他们头叫姚令言。一开始还劝说士兵不要哗变。但是到后来。士兵们就说。要不跟着我们一起干就杀了你。我们换个头。结果姚令言也跟着一起哗变了。

所以藩镇实际上是九头蛇。你砍了一个头还有另外八个头。就算全砍了还会有新的头长出来。藩镇节度使实际上要听从下属的安排。这种组织天生就不具备侵略性。他们更热衷于过自己的日子。就算出现了一个野心膨胀的节度使。底下士兵不听他的命令。不跟着他去打仗。这个节度使也是无能为力的。

黄巢起义实际上是打破了藩镇的格局

从黄巢起义的进军路线图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黄巢经过了绝大多数藩镇的领地。到一个地方就攻城略地。打的当地割据藩镇满地找牙。经过这一番折腾。基本藩镇的体系就被打破了。藩镇和朝廷之前的哪种平衡也打破了。当然朝廷也被打的支离破碎了。所以朝廷和地方藩镇都被打的虚弱无力的时候。军事强人就出现了。不论是朝廷还是地方藩镇都对付不了。才最终造成了唐朝的灭亡。

综合以上来说。唐末的藩镇割据实际上是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维持了朝廷和藩镇的长时期共存的局面。黄巢起义实际上是打破了这种平衡。起义之后唐王朝和地方藩镇都变得非常虚弱。此时又出现了军事强人。朝廷和地方藩镇都无力对抗。才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

其他观点:

先来说下答案吧。那一场让唐王朝名存实亡的起义。说的就是黄巢起义。黄巢起义的爆发。彻底打破自安史之乱后由数代唐朝皇帝苦心维持的各藩镇之间的平衡。使得原本就已日暮西山的唐王朝彻底失去了对藩镇的掌控。并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是如何强撑百年的

边塞型藩镇:大体上都是由之前陇右道、河东道、河北道的军镇发展而来。以朔方镇与卢龙镇为代表。在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迫于周围诸如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国家崛起后的巨大压力。仍旧需要在边塞维持重兵。原有的军镇逐渐被藩镇所替代。原有的安西、北庭等边军被吸收安排在朔方镇。由唐王朝委任重臣掌控。作为核心军力。而安史之乱发源地的河东三镇。则以卢龙镇为首被唐王朝所安抚。被给予极大的自治权利。形成事实割据态势。

中原型藩镇:大体上分布在关内道、河南道等地区。以魏博等镇为代表。在维持边塞重兵的前提下。为了避免重蹈安史之乱的覆辙。唐王朝不得不在中原地区设置诸多的节度使。以维持内外军力平衡。并将河东诸镇与长安洛阳等核心地带间隔开来。起到保护作用。同时还能够维持加强东南经济型藩镇与关中地区的的联系。

经济型藩镇:大体上分布在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岭南道一带。以镇海军等为代表。东南地区在安史之乱中并没有被战乱所波及。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逐渐成为晚唐的经济命脉。通过这一类藩镇。给关中及边塞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粮草给养与税收金钱。

在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各大藩镇之间的相互制衡。是让唐王朝维持稳定的根本。

公元875年。王仙芝率先在河南举兵起义。随后黄巢在山东率族人响应。至此。黄巢之乱爆发。

公元878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被唐军围剿。兵败身亡。余部被并入黄巢军中。此时的黄巢。面对有绝对优势的唐军主力。他采取避实就虚的正确策略。绕过中原诸多藩镇。转而往南进军。利用东南经济型藩镇不重视军备只重视经济发展的缺点。沿饶州、福州、杭州、广州一路征战。大肆掠夺。使得东南一带广受其害。

公元880年。由于南方气候影响。部下士气低落。为了重振军威。黄巢果断决定北伐。从广西出发。一路经过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地。大破唐军主力。加重了东南地区的战乱。使得唐王朝再也没办法获得东南一带的经济支持。

公元881年。黄巢率部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避难。是岁。黄巢纵兵屠城。彻底毁坏了长安周围。但是他并没有派军队追击唐僖宗。让唐军得以喘息。

公元882年。在李克用与朱温等人的指挥下。唐军收复长安。

公元884年。李克用再次率军追击黄巢。将黄巢所部驱赶至山东河南一带。随后。朱温在王满渡大破黄巢。并在泰山附近击杀之。至此。黄巢之乱暂吿平定。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00

    藩镇,王朝,唐朝,安史之乱,东南,节度使,黄巢起义,黄巢,中央政府,地区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00

    没想到大家都对"安史之乱"后强撑百年的唐王朝,为何因为一场起义而名存实亡?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00

    导致唐朝名存实亡的起义从狭义上说指的是唐末的黄巢起义。但从广义上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唐末的一系列起义。其中比较著名的如裘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