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黄巢占领长安后。唐僖宗逃往四川。此后无重振旗鼓。收拾旧山河的能力。扑灭黄巢起义的反而是已形成割据的藩镇势力;黄巢起义影响太大。彻底打破了藩镇与朝廷之间的平衡;唐王朝在黄巢起义结束23年后。寿终正寝。正式谢幕!
现在。唱起《梦回唐朝》我还潸然泪下!
其他观点: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得分为两部分来看。首先是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的百年国祚是如何撑下来的。然后是为什么一场起义就几乎推翻了唐王朝。
与藩镇达成默契 互相之间都按规则行事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进入藩镇割据的时代。朝廷起初还是想统一全国的。但是与河朔三镇较量的时候。发现并不那么容易。在打打和和之间。双方逐渐的形成了政治默契。河朔三镇节度使的更替由他们自己决定。在此期间。朝廷先由亲王遥领节度使。几个月后。朝廷再下正式文件。任命他们新推举的节度使。这样河朔三镇既得到了实惠。朝廷也保住了颜面。双方共同维持了帝国表面的统一。
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破坏的主要是北方。中原一带。为了躲避战乱。这些地区的百姓和官员大规模南渡。动乱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到南方的北方人和中原人。与当地人来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重组。形成了一个更趋向于平民化的社会。公元780年。杨炎主持两税法改革成功。便有赖于社会更加平民化。平民化的社会更有利于货币流通。发展货币经济。由于江南没有遭到战乱破坏。而且江南的节度使普遍支持朝廷。这也是为什么朝廷虽然兵弱。但是并没有被回纥。吐蕃以及河朔三镇吞并的原因所在。
黄巢起义打破了平衡
唐末爆发了黄巢起义。起义军采用的是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就虚。辗转走遍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这对朝廷来说。危害可太大了。朝廷所依赖的江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场起义几乎席卷了全国。给唐王朝以致命的打击。动摇了帝国的根本。起义军占领长安以后。唐僖宗避祸于四川。并没有什么作为。最终平灭起义的是藩镇势力。
藩镇势力其实不希望唐王朝就这么倒下去。新的王朝是保证不了他们的利益的。所以在镇压黄巢起义方面。藩镇显得格外的积极和卖力。但是这场起义影响太大。最终打破了藩镇与朝廷之间的平衡。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以后。朝廷和藩镇通过博弈。达成了新的平衡。维持了表面的统一;一场起义。打破了这种平衡。朝廷根基动摇。再无力制约藩镇。已经名存实亡。唐王朝在黄巢起义结束二十三年后。正式淡出历史舞台。让它谢幕的正是藩镇。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其他观点:
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不是在灭亡前一刻才开始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唐朝来说。安史之乱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如果有一代或数代强有力的明君和能臣。或可挽回颓势。否则只能一步步走向衰亡。
唐朝末年爆发了数场农民起义。公元859年浙东裘甫起义。这是第一场;接着是868年庞勋起义。874年王仙芝起义。875年黄巢起义。这些起义持续了25年之久。对大唐王朝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
但如果跳开历史的局限性。从大唐的整体发展历程来看。会发现唐末农民起义不是因。而是果。真正的因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爆发
很多人将安史之乱归咎于杨贵妃身上。说她以及她的姐妹骄奢淫逸弄得民不聊生。这其实是很不公平的。
安史之乱最大的责任人当属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他沉迷享乐。亲小人远贤臣。自以为大唐天子万国来朝。早没了初继位时的意气风发。他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最真实写照。
第二个责任人是奸相李林甫。他怕手中权势被人抢走。于是堵塞贤能之路。排斥贤才。大量任用胡人。在他看来。胡人不通礼仪没有文化。对他构不成威胁。哪想到人家没文化就不讲文化。想要什么直接来抢。藩镇制度的存在。更是安禄山等人能够起兵的最直接因素。李世民、李治、武则天在位期间。多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方。大唐疆域前所未有的宽广。为了统治这些新打下来的区域。唐朝设立了藩镇制度。安排节度使和经略使去管理。
这些节度使和经略使在当地手握军政大权。和土皇帝没有什么两样。朝廷设立藩镇本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却反而让他们成了国中之国。就此埋下隐患。
抛开“人”和政策的因素。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经济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内部矛盾的集中反映。就像一个人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然后大病一场。之后哪怕治好了。身体也衰弱了。
其实在封建王朝里。这些矛盾什么时候都存在的。只要勉强能平衡下去。王朝也就能继续。如果遇到好的时机或有才之人。这些矛盾都能慢慢解决。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战争。打破了平衡。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对于当时的唐王朝来说。安禄山和史思明是外族。大唐的包容性让他们有机会统领一方。在唐玄宗和李林甫看来。安、史等人应该对他们感恩戴德。
但在安禄山和史思明看来。背叛大唐是件理所当然的事。一点心理负担都不会有。因为他们对大唐的认同并没那么高。他们从来不是被驯服的狗。他们一直都是狼。面前有块肥肉哪能不吃?
错把恶狼当做哈士奇的唐玄宗。注定要因此而吃大亏。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伤害
安史之乱过后的唐朝是什么情形呢?《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曾经让外邦心生向往的大唐凄凄惨惨。十里不见人烟。百里不闻犬吠。从皇室到平民。没有人能逃过这场大劫难。
藩镇制是安史之乱的主因。但平定安史之乱也多有赖于这些藩镇。所以之后就更加难以掌控了!皇室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哪怕偶有几个皇帝想改革。只要触动到节度使们的利益。改革就无法成功。
为了尽快恢复生气。朝廷不得不增加税收。民间怨声载道。小型起义从来就没断过。安史之乱前就存在的各种矛盾。并没有随着战争而消散。反而越来越大!
总之。安史之乱使老百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更摧毁了大唐盛世。之后数代不遇中兴之主。不过是苟延残喘!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050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藩镇,安史之乱,王朝,朝廷,大唐,黄巢起义,节度使,唐朝,矛盾,胡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安史之乱”后强撑百年的唐王朝,为何因为一场起义而名存实亡?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黄巢占领长安后。唐僖宗逃往四川。此后无重振旗鼓。收拾旧山河的能力。扑灭黄巢起义的反而是已形成割据的藩镇势力;黄巢起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