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真的像网上说的那样是个伪君子吗?
原创

康有为真的像网上说的那样是个伪君子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是。关于此人。看下其《大同书》就知道了:

一、不要国家。整个世界在单一政府之下而划区;

二、取消家庭和家族。男女同居一年后。可以任意交换伙伴;

至于后来他如何伪造衣带诏而骗取捐款。拿着钱买房买地买二奶。唐长才还等着这个钱呢。这南海圣人却直接买了六个二奶!

非如此。唐厂长的数万英灵何以被杀?

至于应该如何定位这位“南海圣人”。

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章太炎先生送给康有为70大寿的对联。再合适不过。

其他观点:

“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绝对有着惊天动地的震撼力量。戊戌变法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人称康圣人的康有为。正是借着“戊戌变法”而名扬天下。

戊戌变法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以身殉国后。作为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却逃出中国。六君子有个叫康广仁的。是康有这的同胞兄弟。变法失败被捕后。在狱中说:“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后从容就义。而出逃境外的康有为却假借“衣带诏”之名。到处招摇撞骗。混得盆满钵满。在漂泊动荡的流亡生活中,他还娶了五房年轻的姨太太,并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家业和多处房产,可以说是戊戌变法的最大受益人之一。

康有为

有人从康氏家族庞大的日常开支推测出,康有为的各种收入每年要超过2万银圆(折合人民币80万元左右),因为只有如此收入才能养得起他的大家庭,以支付各种日常消费生活。

康有为青岛故居

康家招待这些成群的宾客,光是消耗大米,平均每4天就要吃掉一石(176斤)。康家仆役每天采购日用品、副食品多用汽车运输,每月单伙食费就要花费400银圆以上。雇员每人月薪平均12银圆,共计每月支付工资500银圆左右。康家五房妻妾更不是省油的灯,此外还要给女儿每人每月发零用钱5银圆,儿子每人2银圆,这些开支每月也得几百银圆。

康有为故居

再有,康有为不断与外界联系,时常“通电”对国事表态,依照当时的费用,仅电报费每年可达上千银圆。再加上婚丧喜庆应酬费等等,总开支平均每月2000银圆左右。

佛山康有为故居

他只是个到处煽动鼓吹的读书人。哪来这么金钱养糊口呢?

参与变法并不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倒贴事。因为变法一事是受到许多人拥护的。当然。贫民百姓大多不会关心这些大人们操心的鸟事的。热心者大多是或有钱或有势的社会精英。

丹灶康有为故居

此外。康有为经常会得到宪政党的供给。康有为是宪政党的党魁,接受宪政党供给的生活费。有一次保皇会在海外募得基金100万美元,曾以10万美元给康有为作游历各国“考察政治”之用,他以此款购买了不少中外文物、古董。康有为曾以这些古物开过展览会,也出售过一部分。至于大军阀、大官僚对康有为“馈赠”金银,账目则无从统计。

上海新闸路16号辛家花园

青岛“天游园”是康有为晚年生活中的第三处别墅,地址在青岛福山路。这里原是戊戌变法前德国在青岛设租界时建筑的提督署,当地称之为“提督楼”。该楼筑于信号山坡,屋虽小而园甚大,可远眺大海,盛暑不热,是个好去处。1923年康有为游青岛,当时青岛市长赵琪招待康有为住入提督楼。康有为看上了这个地方,就决定租赁。过了一年 多,康有为将这座楼买了下来,改名“天游园”,此后每年夏天率亲属子女来青岛避暑。

康有为的书房“解愠轩”

到了晚年。康老师的风光早已不似当年了。灰色收入越来越少。虽然有了几十的的积蓄。但坐吃山空毕竟不是办法。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康老师很快就发现了新的掘金渠道——靠书法赚钱!

康有为书法

不光是书家。就是在社会的各种圈里混出点名声。成了名流。你的字就是鬼画符般的难看。仍是有人来疯狂砸金的。马云的字。赵本山的字。还有哪谁谁的字。不都是有人狂拍几百万吗?

康有为书法

康有为书法

由于求字的人多。他自己不想亲自伏案泼墨时。就让他的学生代笔。自己只负责签名、压章。

位于青岛浮山的康有为墓

可是他办的茅山述农公司(取其祖父号述之的“述”,及其父亲号少农的“农”)并没因为风水而沾上财气,最终失败。

其他观点:

我觉得康有为是不是伪君子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的地位被严重高估了。他和梁启超其实只是被戊戌变法真正幕后策划人一手捧出来的“网红学者”而已。

现在戊戌变法给大家的印象是清朝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明白人。改革这么大的事情。光绪帝居然让一个从没有去过国外。也不会英文的人来主持。完全是一出闹剧。

但是我这里要说。这种印象是错的。清朝皇帝和朝廷没有那么傻。康有为只是戊戌变法幕后导演的牵线木偶。光绪帝真正信任的从来不是康有为。

在谈康有为是如何被人捧成“网红学者”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捧康有为这个清朝高官在当时有多厉害:

首先。他是清朝三品以上高官里唯一精通英文。并且担任过驻美公使的人。当康有为还不知道美国总统姓什么的时候。人家已经在美国为华工权益和美国政府打官司了。

其次。他是李鸿章和翁同龢两个死对头共同信任的人。他担任驻外公使是李鸿章保举。他和翁同龢处理外交事务时。翁同龢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称呼他为“吾兄”、“吾师”;然而他又是李鸿章和翁同龢最痛恨的人。戊戌变法失败后。李鸿章到处说这个人想要他的命。翁同龢在变法开始前就因为拒绝保举这个人被光绪帝“革职还乡”。

他虽然是戊戌变法幕后策划者。是光绪帝当时最信任的大臣。但是戊戌变法后他又成了光绪帝最想杀的人“上意坚欲并诛之……”。

慈禧曾经多次夸奖他“能办事“。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还安慰他说。只是闲置他几年。可庚子国变时。慈禧在外逃时还专门发电报让人杀了他。和他享受同样待遇的是珍妃。

他虽然是戊戌变法幕后总策划。但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竭力为他说好话的却是极端保守的满蒙亲贵。使得清廷不得不明发上谕。说他不是“维新派”。

他在戊戌变法时被抓。惊动了多个国家公使。这些国家同时出面为他说好话。因为“外国势力”强力干预让他免死。但也改变了慈禧对戊戌六君子的处罚态度。因为他。慈禧怕夜长梦多。未经审讯就处死了戊戌六君子。原来戊戌六君子是不必死。至少不必全死。

而庚子事件后。许多在庚子事件时被慈禧杀掉的改革派官员都被平反了。唯独他被遗忘了。幸亏“外国势力”还没有忘记他。英美日三国公使共同向清朝政府提出要求。要求“将他一切罪名开除。赏还原衔。追予谥典”。可诡异的是经过义和团事件后已经对列强百依百顺的清政府居然为了他软抵抗三国公使半年之久。而更诡异的是即使这半年内公使都更替了。这三国依然一直追着清政府要落实他平反问题。

他虽然是捐班出身。但是琴棋书画、经史子集无一不通。无一不精。他的文采在当时有口皆碑。时人称赞他“才气恢张。文词赡丽”。“翰詹中鲜其媲”;翁同龢也叹服他的诗词“观樵(野)和樊云门诗四首。真绝才也。”李岳瑞《春冰室野乘》也记载他“骈散文诗皆能卓然成家。余力作画。亦超逸绝尘”

最为重要的是虽然他一手捧红了康有为。但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却在日后对他绝口不提。仿佛这个人从来不存在一样。

这个传奇人物就是当时担任户部左侍郎的广东人张荫桓。正是他一手捧红了康有为。也是他在幕后策划了整个戊戌变法。

张荫桓为什么要捧康有为呢?这就和他捐班出身是息息相关的。

当时人就说过。像张荫桓这种捐班出身能做到朝廷二品高官。还是在中央任职的。堪称“异数”;但是也因为他捐班出身。尽管他在士大夫群体里已经以“诗词歌赋”、“骈文书画”闻名。但是在舆论上他还是弱势。甚至民间长期流传张荫桓“大字不识”。

因为他捐班出身。所以无论他在驻美公使任上还是办理对外交涉上都屡屡被人弹劾贪墨。尽管不是完全捏造(他确实收英国人回扣)。但是这种弹劾密度是翰林出身官员所没有的。最为重要的是因为他是捐班出身。所以他没办法放“学差”。也不会有进士会拜在他门下。他很难培植起高质量的心腹。

另外。康有为这边是什么情况呢?

康有为这个人人品真的有问题。他虽然是广东人。但是在京的广东籍高官都很厌恶他。甚至包括张荫桓儿女亲家礼部右侍郎李文田都很讨厌康有为。还有许应骙就曾评价康有为“屡次构讼。为众论所不容”。

所以康有为和梁启超北上时。在京广东籍高官愿意搭理他的只有张荫桓。张荫桓之所以愿意帮助康有为。还是和康有为有改革意识有关。张荫桓在日记里曾经记载“申正返寓。康长素、梁小山、梁卓如已来。检埃及各图与观。诧叹欲绝。长素屡言谋国自强。而中外形势惜未透辟。席间不免呶呶。此才竟不易得。宜调护之。”康长素即康有为。梁卓如即梁启超。

所以传统观点认为张荫桓是康党。从张荫桓这日记看就不准确;张荫桓好歹担任过驻外公使。和美国总统聊过天的人物。又精通英文。怎么可能被康有为这个不懂英文。对外国没有清晰认识的人折服。反过来还差不多。

因为康有为的改革观念和举人身份。让张荫桓觉得康有为有培养的价值;另一方面来说。张荫桓毕竟捐班出身。稍微有点节操的举人都不会和他交往密切。也就康有为这种人愿意“投靠”。当然。张荫桓真正开始捧康有为。要等到1895年。这一年康有为有两件大事。公车上书成了名人。然后中了进士。

中了进士。又成了舆论场新进大V的康有为。在张荫桓眼中价值就大大不一样了。因此张荫桓很卖力的为康有为奔走。用出钱赞助康有为进京赶考的梁鼎芬的话说“康有为既中进士。欲得状元。日求户部左侍郎张荫桓为之遍送关节于阅卷大臣。皆以其无行斥之;不得状元。尚欲得翰林。又托张荫桓送关节于阅卷大臣礼部右侍郎李公文田。”

另一位京官叶德辉也证明了张荫桓为康有为奔走的情况“通籍后。朝考卷不列高等第者。卷为李约农侍郎签摘。同阅卷者或为请托。李持不可。后康有为刻朝考卷以辱李。李则将康在都钻营张荫桓之事。遍告于人。此湘粤京朝官所共知者。”

张荫桓为了康有为前程不可谓不用力。开始是想让康有为入翰林。见不成功。则又把康有为引荐给翁同龢。甚至安排翁同龢和康有为见了一面。要知道翁同龢那是可是军机大臣。汉臣之首。能抽空见康有为这么一个新进士已经很难得。

可惜康有为并没有把握住机会。翁同龢对康有为的评价是“此君举世目为狂生。自余观之。盖策士也。”

康有为此时已被授予工部主事职务。然而对于自视甚高的康有为来说。主事这个职务无疑让他大失所望。而在年末强国会活动中。虽然康有为是首倡者。又借着公车上书而声誉鹊起。但是他和主战派大佬李鸿藻和翁同龢既没有师生之情。又没有堂属之谊。很快强国会就被李、翁两人的门生把持。康有为黯然出局。很快他就请病假出京南下。投奔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去了。

从张荫桓为康有为奔走也可以看出。张荫桓对康有为的希望是把他培养成“舆论领袖”。然后让康有为为自己叮嘱“清议”这块。所以最开始帮他跑进翰林的事。之后又安排他见翁同龢。最后还配合康有为搞强学会。但是结果让张荫桓失望。康有为虽然通过公车上书声誉鹊起。但是北京舆论市场水太深了。康有为很快被人排挤出局。

之后。张荫桓再度捧康有为就要到戊戌年了。

戊戌变法最初是由给事中高燮曾上疏保荐康有为。最终康有为得以上书皇帝。由此开启戊戌变法的序幕。而现在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正是张荫桓一手导演的。

胶州湾事件前后。康有为再次经沪抵达北京。康有为此次北上的主要目的是代何廷光等港澳商人为巴西移民事宜到总理衙门疏通关系。很明显。康有为这次北上是受人所托上北京跑关系的。并不是要销假回来上班。

张荫桓

只是抵达北京后。正值德国侵占胶州湾事件发生。京城内外群情激愤。才使他重新找到了两年前公车上书时的感觉。再次上书抗言。成为北京中备受瞩目的活跃人物。而正因为康有为再次活跃。使得他再一次进入张荫桓的视野。

在胶州湾事件中。李鸿章多次擅做主张不但造成中国在外交上重大损失。而且也让奉旨与德国谈判的翁同龢。张荫桓工作造成了极大被动。甚至害得两人被慈禧严谴。也许翁同龢只想通过康有为出面给李鸿章添堵。但是张荫桓则有很大概率在想怎么样让康有为在前面冲锋陷阵。然后他自己在幕后操盘把李鸿章彻底赶下台。

当然。张荫桓没有把这种打算透露给翁同龢。而张荫桓对翁同龢的这种隐瞒导致了翁同龢最后在戊戌变法发生前夕与张荫桓的决裂。

再回过头看给事中高燮曾的这封《请令主事康有为相机入弭兵会片》。其主旨是请朝廷“破格用人”。“特予召对”康有为。并派其入瑞士弭兵会“遇事维持”。里面简直把康有为夸上了天“学问淹长。才气豪迈。熟谙西法。具有肝胆”然而这封奏折现在已经证实系康有为自己草拟。即所谓“买都老爷上折子”。

而高燮曾选择在十九日递折也是经过精密策划的。因为这一天正好是户部当值。张荫桓顺理成章的被光绪帝召见。光绪帝对于“对派员参加弭兵会”应该已经被张荫桓说服。所以翁同龢才会先拒绝私下见康有为。而又在公开场合又表态支持将高燮曾折片交总署处理。

翁同龢的考虑是他当然看不上康有为。但是这事说到底是张荫桓幕后主持。光绪帝也同意了。所以翁同龢公开表态是符合圣意。又迎合同僚。且无徇私之嫌;从这件事看。翁同龢也是精通清朝为官之道的。

从高燮曾上书开始。康有为便一发不可收拾。短短一个月中。康有为连续三次向总署递条陈和书籍。其数量一次比一次多。总署代呈一次比一次及时。基本上没有拖延。如果说《第六书》由总署以复奏高燮曾附片的形式递上还算名正言顺的话。后来这些书折由总署代呈则无正当的名目。显然违背了定制。

康氏年谱中自称这些条陈和变法书籍都是“奉旨”而上的。可是。根据《杰士上书汇录》所收总署代奏折。均为其自行递至总署、“恳请代为具奏”者。既然是自行呈递。又怎能顺利到达御前?这一切都是张荫桓在幕后秘密活动的结果。

张荫桓在戊戌年春朝局中的地位十分特殊。他对光绪帝的影响力似乎超过翁同龢。时论称“南海张侍郎曾使外洋。晓然于欧美富强之机。每为皇上讲述。上喜闻之。不时召见”。“启诱圣聪。多赖其力”。

政变后梁启超也说:“(张)久游西国。皇上屡问以西法新政”。

王照称。“张荫桓蒙眷最隆。虽不入枢府。而朝夕不时得参密沕。权在军机大臣以上”。“是时德宗亲信之臣。以张荫桓为第一”。

张氏对光绪帝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在接待德国亲王访华的礼仪安排等问题上。皇帝完全听信于张荫桓。

据张荫桓日记。仅戊戌年正月至四月间。先后于正月初九、二十一、二十八日。二月初七日。三月初二、初十、十四、十七、十八、二十八日。闰三月初十、十二日。总计13次单独被光绪帝召见;仅三月就被单独召见6次。而康氏的变法书籍主要是在三月内进呈的。

当时人郭则沄在《十朝诗乘》中写道:“时德宗惩甲午之败。谋自强。张樵野密进康所著书。上惊赏。戊戌改制由此。”

郭则沄之父郭曾炘(号春榆)戊戌年以礼部郎中充军机章京。故上述说法自属局内人之论。

时人魏元旷称:“康有为居京。日夜于侍郎张荫桓宅图之。张荫桓私以康有为进。”

正如当时人所说那样。张荫桓在戊戌春天这段时间里对光绪帝影响很大的。也是通过张荫桓。光绪帝逐渐从了解康有为的思想到欣赏康有为的思想;不要忘记翁同龢曾经在日记里评价过光绪帝。说光绪帝急躁冒进。而康有为则被翁同龢评价为自大。策士;一个自大的说客碰上一个年轻急躁冒进的皇帝会发生什么?不难想象。

戊戌年四月十八日。在康有为策划下。御史杨深秀上疏请定国是而明赏罚。称“非明降谕旨。著定国是。宣布维新之意。痛斥守旧之弊。无以定趋向而革旧俗”。

四月二十日。康又代内阁学士徐致靖草折。再次请明定国是。大意与杨折同。

二十三日经慈禧太后同意。光绪帝终于宣布明定国是。实行变法。

二十五日。徐致靖再次上疏。奏请召见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张元济、梁启超等人。

疏上。光绪帝谕令在京的康有为、张元济预备召见。

至此。张荫桓煞费苦心的政治运作。在几个月内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而“杨深秀、徐致靖”之所以支持康有为。完全是因为康有为拿出重金收买的缘故。而康有为哪来的那么多钱?

这钱当然是张荫桓出的。而戊戌政变后。张荫桓自己把重金收买杨深秀、徐致靖的事情完全推到了康有为头上。

这时我们再来重温何炳棣先生对张荫桓的评价“张荫桓引有为戮力改革。实隐然为变法之领袖”。

真是一点儿也没说错。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40

    康有为,光绪,戊戌变法,银圆,公使,的是,青岛,侍郎,的人,总署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40

    没想到大家都对康有为真的像网上说的那样是个伪君子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18:40

    是。关于此人。看下其《大同书》就知道了:一、不要国家。整个世界在单一政府之下而划区;二、取消家庭和家族。男女同居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