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皇室,立嫡还是立贤,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原创

在中国古代皇室,立嫡还是立贤,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在选择储君的时候都信奉立嫡立长的原则。很少有例外。个别朝代选择了立贤而非立嫡立长。结果就是兄弟隔阂、彼此猜忌、骨肉相残、朝纲不稳。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真的只有选择立嫡立长才能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吗?也许不绝对。但大多数情况下一定是这样。下面我们来分享几个典型历史传承问题。①秦朝秦始皇嬴政传位:扶苏与胡亥

◆先来看看秦朝。当时的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历史上对扶苏的评价是刚毅勇武。待人仁爱。有政治远见;而且当时的扶苏虽然和秦始皇政见不同且因多次劝谏始皇帝对大臣的杀罚而不被嬴政所喜。但公元前210年。嬴政在巡视途中病逝的时候却依然下旨让扶苏继位。如果没有后来赵高、李斯等人的矫诏并扶持始皇帝十八子胡亥登基。那么可能就没有后世的陈胜吴广起义。甚至之后的历史进程一定会是另一个走向;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可我们也由此得见扶苏继位与胡亥继位的影响。

▲公子扶苏

②隋朝隋文帝杨坚传位:杨勇与杨广

◆这里主要说说有代表性的隋唐吧。我们都知道。隋文帝晚年对几个儿子很是头疼。他先是软禁了三子秦王杨俊。后又在开皇二十年废了太子杨勇。并将长子加太子的杨勇贬为庶人。两年之后将四子蜀王杨秀也贬为庶人。最终立杨广为太子。后来隋文帝病危的时候突然醒悟要改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并下旨召回杨勇。但杨广得知消息后赶走了隋文帝身边的侍从并召回使者。最终以非正常手段取得了皇位并登基。是为隋炀帝。后来由于杨广的横征暴敛和劳民伤财。各地纷纷爆发起义。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③唐朝唐高祖李渊传位:李建成与李世民

◆唐朝初年的事情也许大家都比较熟悉。本来唐高祖李渊一直认定的储君是长子李建成。并且很早就将李建成立为太子。但无奈秦王李世民雄才大略且手底下谋臣良将众多。最关键的是当时大唐的天下大多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这个时候作为功高盖世的秦王肯定不满足屈居于大哥手下当个王爷。所以。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全家并逼迫高祖李渊禅位于自己。从此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

④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传位:朱标与朱棣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朝代是明朝。朱元璋建立大明的第一时间就把当时的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并悉心教导。再加上朱标那温良恭俭让的个性和在诸多文臣武将中的威望。假如朱标顺利继位那么一定没有朱棣什么事儿。而且要是大哥朱标当了皇帝朱棣一定没有造反的心思。他会安安稳稳的当自己的藩王。当然。作为一代枭雄。取朱标而代之的心思朱棣不敢说没有但一定不会付诸行动。原因很简单。人心!道义!舆论!他哪个都不沾边。后来朱标英年早逝。换了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这个他不服啊。凭什么自己这个当儿子的燕王如此的英明神武。皇帝老爹看不见非要把皇位传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不服气的结果就是造反。之后靖难之役结束。朱棣上位。

⑤清朝清圣祖玄烨传位:九子夺嫡

◆最后说一说康熙的九子夺嫡吧。作为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也许是吸取了前朝的诸多教训加上满族自己的传统。这个时候的皇位传承一直信奉的是立贤而不立长。努尔哈赤传位皇太极而非长子褚英或者次子代善。后来皇太极第九子顺治帝传位康熙。这个康熙是顺治第三子。也非长子。再到后来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基本上满清一朝没有皇长子继位的事例。这其中最为严重且影响深远的应该是康熙的皇位传承。一开始康熙源于对皇后赫舍里的深厚感情。立皇二子胤礽为皇太子。而且长达三十多年。在胤礽被废之前。当时康熙的其他几个儿子虽然也如狼似虎并无平庸之辈。但却死心塌地的奉胤礽为未来的储君且无二心。包括后来的四子胤禛等皆依附于太子。但后来当康熙一废太子之后这几位可就心思开始不安稳了。原因和明朝的燕王朱棣有些像。就是不服啊。感觉有了盼头。总觉得自己也有胜出的希望。这之后就是各种为了皇位的算计倾轧、骨肉相残。闹的皇室腥风血雨没有一点儿温情。

▲康熙:九子夺嫡

聪明的您一定想到了什么?那就是任何时候。假如接班人是最开始就定好的。而且是根据传统规则确立的人选。那么底下人一般没有二心。只能怨自己生不逢时;但当继承人不确定且没有一定规则的时候。只要有继承资格的都会蠢蠢欲动。起那僭越之心。为什么啊?反正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既然不一定非长子嫡子不立。那么所有人就都认为自己有机会。有机会就会竞争。竞争就会有代价。所以您觉得是立嫡立长好呢还是立贤好呢?欢迎留言探讨。

其他观点:

中国古代。在君王的继承上。施行的是“宗法制”。也就是立嫡长子即位。如果嫡长子有什么意外情况。再从嫡子中顺位选择。

这一制度基本上稳定君王之位的传续。也就是政权和权力的传续。必竞嫡亲长子的身份还是很容易确定的。哪些非嫡生子。一开始就知道无缘皇权。会相对安分一些。

如果是立贤。也就是君王所有的子嗣都有机会继承大统。这就会变项鼓励诸子争位。造成更多的宫廷杀戮。朝臣出于政治投资。也会分化成许多派。形成“党争”消耗国力。


其他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立嫡还是立贤。其实同国家制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固定的答案。

以大明为例。其实完全可以立嫡。

这是因为。明代的制度并不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只是最后的决定者。但国家大事也可以由辅政大臣来完成。皇帝不需要太多干涉。

自然。皇帝可以在最后掌舵。拒绝辅政大臣的决定。

这种制度下。皇帝不需要能力太突出。只需要能够不被辅政大臣或者秉笔太监牵着鼻子走就行了。

而明代制度下。皇帝能力强大与否就让位于立嫡。

自古因为皇权争夺。不知道有过多少宫廷暗杀甚至政变。骨肉相残的事情也是多如牛毛。

如果建立了立嫡制度。固定只有长子才能继位。就会减少了这些残酷的争斗。

而这种争斗。会使得国家元气大伤甚至灭亡。比如西晋的八王之乱。

但如果是满清的制度。立嫡就不太合适。

满清制度从康熙开始就是高度中央集权。国家大事全部是皇帝自己决定。

这种制度。对于皇帝个人的能力要求很高。

如果皇帝的能力太差。就会导致国家陷入混乱中。甚至连累整个皇室一起倒霉。

所以。清代很多皇帝不是立嫡。而是选择贤能之人。

搞笑的是。随着末年满清皇族人丁稀少。也只能矮子里面选将军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23:09

    长子,皇帝,康熙,太子,制度,的是,皇位,秦王,骨肉相残,明朝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23:09

    没想到大家都对在中国古代皇室,立嫡还是立贤,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23:09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大多数皇帝在选择储君的时候都信奉立嫡立长的原则。很少有例外。个别朝代选择了立贤而非立嫡立长。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