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庐江县没有一条叫庐江的江,甚至都不挨江却叫庐江?
原创

为什么庐江县没有一条叫庐江的江,甚至都不挨江却叫庐江?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庐江县”的县名由何而来?

“庐江”源出何处?流经何地?

沿革至今为何水?

庐州、庐州府又是怎么来的?

跟庐江又有什么关系呢?

“夫庐州所以名‘庐’者。

以庐江郡而名之也。”

——清·嘉庆《庐州府志》(卷一·沿革志)

1

郡。古代行政区域名。庐江郡。秦末。以境内有庐江水而名。

庐江。古水名。在古籍文献中。最早以河流名记述“庐江”的文字有三:其一。《楚辞·招魂》:“路贯庐江兮。左长薄”;其二。《山海经·海内东经》:“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鄣”;其三。《汉书·地理志》“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

然此“庐江”源出何处?流经何地?沿革至今为何水?数千年来。一说是今江西境内的乐安江。一说是今安徽皖南的青弋江。还有一说是源于庐山北麓之石门涧即古庐江。众说纷纭。难以确指。

时至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魏嵩山。于上世纪50年代经实地勘查、严谨考据。历时十余年撰《<山海经>庐江考》:“《山海经》庐江发源之‘三天子都’或‘天子鄣’。即今皖、赣两省边界率山。其江上游为今江西乐安江。下游则今波阳县西北穿过波阳湖至庐山东麓与赣江汇合。然后北流于湖口县西注入长江。……庐江、庐山本‘山水相依。互举殊称’。然其所取名为‘庐’。又自当别有原因。秦汉以前。此地为越族所居。‘庐’字或系越语。惟其义今已无法了解。”此说虽仍存争议。但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多数认可。

史载:秦始皇统一中原。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全国设置36郡。后相继打败匈奴、南越。收复两广。全国又调整增置48个郡(约900至1000个县)。庐江郡就是于秦末。分九江郡江南西南地区置。以境内有庐江水而名。时庐江郡辖今江西全境和今安徽黄山、宣城及芜湖南部地区。郡治(首府)番县(今江西鄱阳县)。秦亡。楚汉相争(前206~前202年)。庐江郡属(楚)英布的九江国。

汉初。承秦旧制。高祖刘邦在整顿秦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县与分封并存的地方行政区划管理双轨制。全国设置郡和王国。高祖四年(前203)。英布降汉。五年(前202)。分庐江郡西南部增置豫章郡。并以九江(今合肥、滁州地)、衡山(今六安、安庆地)、庐江、豫章等四个郡为淮南(王)国。封英布为淮南王。都六(今六安市区北西汉故址)。后英布(前196)谋反被诛。汉高祖改封小儿子刘长为淮南王。

西汉庐江郡图

汉文帝六年(前174)。刘长阴谋反叛被杀。淮南国除。文帝十六年(前164)四月丙寅。置庐江(王)国。封亲子刘赐为庐江王。庐江(王)国都番阳(今江西鄱阳)。领庐江、豫章2个郡。立国12年。景帝四年(前153)。刘赐徙封济北。为衡山王。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王)国之乱”后。为防止事端。景帝将各王国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刘赐亦因反叛阴谋暴露自杀。武帝震惊。决定收回各王国所属支郡。又以削藩推恩、附益等措施。调整、缩小王国辖区。元狩二年(前121)。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区以原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这时的庐江郡只是沿用原庐江郡旧名。境内已无庐江水了。

《汉书·地理志》载:“庐江郡领县十二:曰舒、曰居巢、曰龙舒……。郡治舒”。即西汉时庐江郡下辖12个县。除雩娄(今河南固始县黎集)、寻阳(故址今属江西)外。其余10个县均在今安徽境内。他们分别是:襄安县(治今无为县襄安镇)、临湖县(今无为县百胜乡临湖圩)、枞阳县、居巢县、皖县(今潜山县)、湖陵邑(今太湖县东)、松兹县(今宿松县)、龙舒县(今舒城县)、潜县(今霍山县)、舒县(今庐江县)。郡治设在舒县。东汉(25~220)。沿西汉旧制。此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朝代更替。疆土区域变异。庐江郡时废时置。南朝·宋泰始二年(466)九月。庐江郡改属西豫州(治睢阳)。境内设灊县(治今庐城镇南郊1公里)。梁武帝天监末年(519)。改濳县为庐江县。增置湘州。领庐江郡(均治庐江县)。郡、县同名。庐江县名始此。(《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庐江县“盖因旧郡而名”。)

2

合肥。乃春秋名邑。秦并六国。置九江郡。以列城为合肥县。其县名众说纷纭。惟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施合于肥。故曰合肥”最为科学。即施水(南淝河及前河道)与肥水(东淝河)的流向、支流及交合地点。二水交合。故曰“合肥”。南朝宋置南豫州。永初元年(420)。合肥县、汝阴县改属南汝阴部。并兼豫州、南汝阴郡治。永初三年(422)。撤销合肥县。为侨置的汝阴县所取代。南朝梁太清元年(547)七月甲子。改设合州于汝阴。以故合肥县为州名。兼汝阴郡、县治。

元代庐州(路)境域图

北周大定元年(581)二月。隋代北周。隋开皇三年(583)。废郡。以州统县。因庐江郡乃秦汉古郡。且下辖庐江县。遂取其郡、县首字“庐”。改合州名庐州。复汝阴为合肥县。兼州治。“庐州”之名始于此。

时庐州领合肥、庐江、霍山、襄安(今无为县)、慎(今肥东县)、开化(今六安市青山)、淠水(今霍山县下埠口)等7县。隋大业三年(607)。恢复旧郡名。改庐州为庐江郡。仍治合肥。领合肥、庐江、霍山等7县。

唐武德三年(620)。复改隋庐江郡为庐州。治合肥。领合肥、庐江、慎(肥东)3个县。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庐州隶属淮南道。北宋。改道为路。庐州隶属淮南路。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庐州为庐州路。

到了明朝 。彻底改革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撤销路制。一级区划为行省。二级区划为府和直隶州。三级区划为散州和县。龙凤九年(1363)。朱元璋攻克合肥。置江淮行省。升庐州为庐州府。治合肥。领合肥县、庐江县、舒城县3个县。后又增加无为、巢县、霍山县。共领6个县。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置南京直隶。庐州府属之。

清顺治二年(1645)。庐州府改属江南省(省治江宁府。今南京市)。仍治合肥。领合肥县、舒城县、巢县、庐江县、无为州。

康熙六年(1667)。安徽正式建省(省会治安庆府。今安庆市)。咸丰三年(1853)四月二十三日。安徽省会迁驻庐州府。十二月十日。安徽巡抚江忠源赶到庐州府上任。定庐州府(治合肥)为临时省会。

同治四年(1865)六月。庐州府改属安庐滁和道(道治安庆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月。庐州府改属皖北道(治凤阳府)。直至清亡。

清·嘉庆《庐州府志》载庐州府境总图

辛亥年农历九月十九日(1911年10月28日)。合肥光复。废道。

民国元年(1912)一月。废庐州府。存附郭合肥县。直属安徽省。

至此。庐州、庐州府。作为行政区划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庐州”。作为历史地名。其丰实厚重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以庐州为代表的庐州文化。虽穿越千年的时空。但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其他观点:

“庐江”。最早出现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的一条江名。现为哪条水流尚无定论。后郡因江名。县因郡名。延续至今。庐江又名潜(潜川)。始于南朝梁(《梁书》、《魏书、地形志》)。

其他观点:

没有叫庐江的江正常呀。叫宁国也没有宁国的国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28:16

    庐江,合肥,庐州,庐江县,淮南,江西,安徽,霍山县,豫章,舒城县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28:16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庐江县没有一条叫庐江的江,甚至都不挨江却叫庐江?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28:16

    “庐江县”的县名由何而来?“庐江”源出何处?流经何地?沿革至今为何水?庐州、庐州府又是怎么来的?跟庐江又有什么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