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玉树后庭花》是南北朝乱世南朝陈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一首艳诗。写完此诗数年后。陈亡国。“后庭花”因此被人们称为“亡国之音”。民间很少传唱。只在教坊和花间酒楼等高级场所传唱。
“商女不知亡国恨”。那么。“商女”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多数人倾向的一种说法是。“商女”即歌女。杜诗脍炙人口。但为何将歌女称作“商女”却未必人尽皆知。
原来。唐代歌妓、女伶通称“秋娘”。亦称为“秋女”。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那么“秋娘”何以又被称“商女”呢?这是因为我国古人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四季相配。因为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故以商配秋。称为商秋。古代以商指秋比较多见。商信、商风、商吹、商飙指秋风。商日指秋天。商序、商素指秋季。商意、商气指秋意、秋气。商云指秋云。商暮指秋末。由此可见“商女”即秋女、秋娘。也就是歌妓、女伶了。
但是。如果将杜牧此诗理解成对“商女”的谴责和惋惜。那就未免弱化了这首诗的内涵。杜牧的感慨有更深刻的内容在。正当晚唐气运渐衰。国家即将倾覆的当口。这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还在点唱亡国之音。这才是杜牧的诗眼所在。他真正想谴责的是这些人。而不是“商女”。果然。杜牧写成此诗数十年之后。唐朝就宣告灭亡。
这首脍炙人口的《泊秦淮》流传了一千多年。很少有人询问面对社会风气变坏。人们应该做什么。那些依靠出卖技艺的商女究竟该不该”知亡国恨“?该不该受谴责?这一直是一个问题。
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应当从两方面来看:
1.如果商女真的不知亡国恨。那么她就不应当受到谴责。当时虽然不是河清海晏。却也承平已久。身为读书人看出潜在的危机。是作为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职责所在。为之呼吁奔走。是应尽的本分。古代女性没有社会地位。决定商女们知不知”亡国恨“的不是她们唱什么歌。而是她们自古以来的社会地位。商女的职业特点是男人赋予的。她们必须依靠职业技能生存。必须忠于职守。不论是《玉树后庭花》还是《春江花月夜》肯定得有顾客要求才能演唱。谁见过闲着没事儿去唱那又长又慢的歌儿的职业歌女?
五代时后蜀的花蕊夫人说:“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一句“那得知”道出了所有背锅女性的冤屈。明明我什么都不知道。明明没有任何存在感。却偏偏要我担责任。你觉得合适吗?
2.如果商女是知而麻木、自我麻醉。那她的节操就存在一定问题。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角度衡量。那她似乎应当和点唱者一样受到谴责。但是作为伎女的一类。商女处于社会最底层。商女是应社会主流要求唱曲。她们的生死无人关心。面对社会危机却责备她们不知亡国恨。是不是过分了些?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是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可以想象。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诗中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这首诗是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这首诗名噪一时。后世读者评价也相当高。说是作者忧国忧民。讽刺社会现实的力作。
这首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其他观点:
木兰于商女。
(一)生于江湖草上客。久战成名数巾帼。耳濡目染武艺精。嫁入世家夫君行。乱世之中根基稳。庙堂上下诛贼心。
(二)后陈荒淫图享乐。当理朝政崇取悦。天不灭此天不容。地不埋陈民不兴。秦淮烟火迷众生。花街柳巷腐毒增。
(三)好吃懒做魅惑者。恬不知耻谁当中。商女绝对非好货。江山易主苟命活。
(留夏君)2020.4.17
其他观点:
《泊秦淮》为晚唐诗人杜牧所作。这是一首叙事应景、有感而发的七绝。有怎样情节陈述呢?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释义: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也映照着河边的沙岸。宁静的夜晚将船停在靠近酒家岸边。这时从隔岸传来了歌声。这首一曲由不知道亡国恨的商女唱得《玉树后庭花》。
何为“商女”?
一般来说。是古代娱乐场所唱小曲儿并以此谋生的女性。多半在酒家或船舫中游走开唱、得些赏银而已。
有古书解说。清.徐增《而庵说唐诗》曰:“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
何为“后庭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曲牌名。以此曲填歌词者。当属南朝陈后主的填词所作最为有名。又因陈后主是亡国之君。人们便以《后庭花》曲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古书例证:《旧唐书.音乐志》中引杜淹对唐太宗语;“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
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原句中来理解。是有点对商女的遣责意味。事实中当然不是。也不应该。为什么呢?
首先。有历史上印迹可查证:“……唱《后庭花》曲。唱而巳矣。哪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
由此可见。杜牧听此曲。作了此诗。某种意义上是借题发挥。有感于世态炎凉。并非真的遣责商女。
其次。我们分析诗句成型机理也略知一二:“不知”实为杜牧在为“商女”开脱之罪。说明唱者无心。而听者明知却意乐其中。是不是最该遣责之人。杜牧没回避。直接破题:“犹唱”二字承先启后。上触历史。说明沉迷洒家、挥霍无度者古有之;下探现今。暴露了些达官贵人享乐如同陈后主。长期的下去。难免不亡国。成了有遣责的罪人。
再之。杜牧作此诗借用“商女”来讽刺世风日下。权势达贵者荒淫无度。但在某些方面看来。沦为“商女”也是生活所迫。她们无力拯救或改变世道。居家过日子。唱一首迎合别人胃口的小曲是无可厚非的。就是在杜牧听来虽然说伤叹不已。其实内心是同情劳动者。更不会遣责了。
总之。“商女不知亡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相对于诗人是有感而发。不存在遣责“商女”。主要是警醒那些沉迷于乐的达官贵人要审时度势。有所作所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266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亡国,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杜牧,歌女,后主,秦淮,晚唐,诗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应该被谴责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