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金陵怀古: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古往今来。写金陵怀古诗词不少。若论高远。非王安石第一不可。自负的苏东坡看了。不禁感叹。骂曰“野狐精”。王安石的这首词可以说是金陵怀古诗词里的千古绝唱。以物明心。以景正心。以古喻今。非高手不可为。非政治家不可铭。
苏轼和王安石。同属于八大家。文采不分上下。只是王安石的政治头脑和政治能力。非苏轼可比。说白了。苏轼就一典型的文人精神。怎么能看透一个政治家的心怀呢?
野狐精。一是说他写的太好。二是说他居然搞政治的人也能写出这么好的词来。
其他观点:
有的骂是因为恨之入骨。有的骂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有的骂却是由衷的赞美。苏轼痛快淋漓地骂了自己的政敌王安石显然属于后者!先来看《桂枝香·金陵怀古》。宋 ·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回想过去。金陵繁荣昌盛。我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之悲之恨不能泯灭。自古以来登高凭栏遥望尽收眼底的景色大致如此。不要埋怨个人的得失荣辱。六朝时的往事已随水流走了。现在只有寒烟笼罩。绿草枯萎接近衰黄 。而不知亡国之痛的商女还时时放歌《后庭》这样的旧曲子。
不愧为“唐宋八大家”。尽显忧国忧民的情怀。当时。苏轼因为“王安石变法”而谪居黄州。读到这首词时。心有戚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此老乃野狐精也”。
王、苏同为“唐宋八大家”。对古文都有很深的造诣。苏。王就文学方面显然有惺惺相惜之情。二人交恶的原因主要还是政见相左。而两人都有家国情怀。为人处世光明磊落;苏轼反对王的变法实属政见不同。并没有与欧阳修一样为反对而反对!他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与见解。所以。他也根本不会处心积虑地咒骂王安石的。
其他观点: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政治家。改革家。伟大诗人。唐宋八大家。曾经两次拜相。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打击豪强。改善民生。割除积弊。重振军队。因受到利益集团强烈反对和阻挠。加上改革太激进而跑偏。最后未能完成变法。而在王安石死后仅42年北宋灭亡。
王安石的《金陵怀古》。正是在他改革失败后的晚年所作。此篇不仅抒发了他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已仿佛感到亡国的征兆。而意犹未甘。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阕写金陵所见。下阕写金陵所想。把景色、历史、思想三者搭配融合。堪称千古名篇。
正在黄州谪居的苏轼读到这首词时。感叹道:“此老乃野狐精也”。其实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褒扬。说王安石词作已经成精了;二是挖苦。人已罢相。都在野了。还想改革。想成精吗?
苏轼欣赏王安石诗词。但反对王安石变法。这也表明了苏轼在政治上短见。远不如王安石。若王苏联手。可能改革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增。但历史不能假设。只能让人唏嘘不已。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267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王安石,金陵,苏轼,澄江,后庭,门外,荣辱,故国,千古,晚秋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安石写下名篇《金陵怀古》,却为何被苏轼骂了三个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