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电影院会不会被取代?电影直接在线上上映,所有电影免费观看?
原创

将来电影院会不会被取代?电影直接在线上上映,所有电影免费观看?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从大众的角度来看。电影院可能仅仅是传达电影文本的一个载体。通常观众关注的只有电影本身。他们心中的电影院是不具备自身意义甚至是被忽略的场所。如此说来。电影院被取代仿佛是理所当然的。但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首先。相较于移动端观影来说。电影院的观影效果更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举个例子。一些曾经上映过的国内经典影片复映。仍然能够吸引大批观众前往电影院观影。甚至票房颇丰。如《一代宗师》重映时。就获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

其次。电影院对地理选址、外观建筑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都在繁华的商业中心。选址的基础就是要人流量大、交通便捷和消费水平高。这一系列条件使得它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交往汇聚的中心。给予了电影院又一个定位——复杂的社会交往空间。

电影院通过成为人们交往的空间。对文化认同建立的过程推波助澜。这样豪华庞大的建筑很难让人对其视若无睹。电影院为受众们拥有共同知识创造了前提。并且提供了一个能够“对话”的平台。

再次。影院技术的不断革新。给受众带来更新奇的体验。越来越充满不可抗拒的魅力。如今的电影院中。杜比全影声(Dolby Atoms)、IMAX、 中国巨幕(cGs)、4DX等。 一切内部设计都是为了电影文本包含的信息能够更好地被受众解读。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电影重映能够收获可观票房的原因。影院先进的技术设备。能够带给观众的远不止一个简单的电影文本。从符号学的角度上。能够传递意义的“所指”。媒介就是信息本身。有学者认为。甚至是电影院的座椅。在这样的环境下都有特别的含义。“经由观影过程中的‘身体记忆术’。这种触觉感知与电影影像形成的视觉经验相互渗透。共同描绘出一个诉诸身体的丰饶复杂的影院空间”。

最后。是平等观影的心理享受。相信大家都去过电影院。在那短短的两个小时。每个人只有一个身份——观众。电影院能让观影的受众。暂时失去对于社会地位的意识。更为平等的观影。不同时期的电影院都能按照社会的需求。完成受众心理意识和社会共识的建设。为社会交往创造需要的条件。

刘易斯·芒福德认为。技术的发展其实都是文明发展的终端产品。巨型机器本质上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作为电影产业链的输出终端。电影院发挥的媒介作用。也同样是因为人类文明的交汇、人类的交往活动而获得意义。电影院的空间里充斥着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想要了解城市空间的现代化过程。作为基础设施的电影院是无法忽视的组成部分。

其他观点:

不会!

不知道有没有经历过 21世纪初的十年的青年男女?

电影起源于19世纪初。中途有多很多次高峰期。也走过了很多次低潮期。

以我们最近的2000-2010年为例。网络兴起。免费、盗版横行。电影院线彻底的没落。

直至3d电影《阿凡达》的崛起。电影院线发展的越来越迅速。到达现在我们看到的巅峰状态。

所以。现在可能会因为疫情原因。电影院线走向衰败。但这只是个周期!到时间有会再次崛起!

其他观点:

将来。究竟是5年内。10年内。还是20年后。50年后?

我们把前者视为短期。后者视为长期。

所以电影院会不会被取代?要分开看。

短期内。电影院和视频网站权重并不会颠倒

《囧妈》、《肥龙过江》和《大赢家》选择网播后。不少人认为这是观影模式从电影院到客厅转变的拐点。依我看。还远远不是时候。

不过。这次疫情可能会助推观影模式甚至是电影这种艺术的进化。

疫情的特殊性。让观众的观影模式得以改变。但并不会对院线电影造成致命性冲击。就像当初电视机的出现。一度让人们发出电影院已死的宣言。

从1929年第一台量产电视机出现。到Netflix和优爱腾等视频网站的崛起。这种声音不绝于耳。然而。近百年来。电视机对电影院造成的冲击非常有限。


如果把眼光放长远。没有人否认电影院会消失。但消灭电影院的绝对不是现有的视频网站。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体验永远是最重要的。电影院之所以不会被视频网站消灭。恰恰是因为提供了远好于视频网站的观影体验。

为什么院线电影会有将近一半的票价都给了影院?那是因为电影院的运营成本高昂。这些高昂的成本背后是电视机和显示器难以提供的视听效果。视频网站相比电影院更便利的优势并不足以打动创作者和主流观众。

所以。短期内。主流观众仍会以去电影院看大片为主。以视频网站看电影为辅。电影院仍将是大片首选的放映场所。院线电影仍将是电影业的代表。

回到当下疫情。《囧妈》和《肥龙过江》的网播不是给院线电影敲响了丧钟。而是把原本只有一亩三分地的网大市场变成了更加血腥的战场。

长期看。目前形态的电影院和视频网站都将消失

前文提到。电影院终将消失。也提到视频网站并不会消灭电影院。那消灭电影院的会是什么呢?

或者更准确的说。让电影院变成小众场所的会是什么呢?

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电影刚出现的时代。彼时。以舞台剧为生的很多人视电影为杂耍。不入流的东西。电影发展百年后。如今舞台剧沦为小众文化。电影倒成了大众文化。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电影突破了舞台的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大大拓展了故事的边界。同时。电影带给了观众更真实的表演。而非舞台剧那种“意向性”表演。

促使更多人进入电影院的是看到更多更拟真的世界。换言之。是更加真实的感受。那么让电影院沦为小众的必定是电影院无法提供的新需求。

电影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改变观影体验的一定是科技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风口行业都在探索这种模式。有的已成功但不算根本革新。比如3D;有的路还很长。比如VR;有的正蓬勃发展。比如互动电影和互动电影游戏等。

可预见的未来。VR与互动电影的结合将超越现有的电影院和视频网站带来的观影体验。

观众不再满足单一视角的观影方式。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参与互动。也许那时候不能再简单称之为观众。而是观众与玩家的结合体。

目前横在电影观众与游戏玩家之间的有两个障碍。一个是时间。电影相比游戏的时间短得多;

另一个是视角。电影是主创把全部视角限定在他们的理解上。游戏是主创把一部分视角交给玩家。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两点都能化解。届时。定语还是电影。形式上却不再是单纯的“观影”。

想理解这种趋势。大可以体验一把互动电影游戏。无论是国产互动电影游戏《隐形守护者》还是国外大作《底特律:变人》。互动的沉浸感让玩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如果疫情并未在夏天结束。电影院会怎样?

如果没能控制住疫情。直到研究出疫苗前。影视行业将迎来一大波倒闭潮。

届时。电影院继续关门停业。大量电影汇聚视频网站。带来持续半年的繁荣。到了2021年。由于剧组难以开机。除了拍摄完成尚在后期制作的电影和剧集。平台将以存量电影和剧为主。影视行业的上中下游将在连锁反应下大幅缩水。

美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疫情初期。多国以意识形态为先看问题。浪费了两个月的宝贵时间。如今多部好莱坞接连撤档。包括《花木兰》、《速度与激情9》、《寂静之地2》、《007:无暇赴死》和《新变种人》等多部票房炸弹。

美国的院线开始向政府请求援助。哪怕疫情持续数月。他们也将面临倒闭。

好在中国国家电影局出手救电影院。联合中影集团组织经典电影重映。票房收入全部留在电影院。详细情况可移步我写的关于国家电影局用意的文章。希望此举能缓解影院压力。

第一批重映经典影片目录已经出炉:

分别是《战狼2》、《流浪地球》、《狼图腾》、《中国合伙人》和《何以为家》。

后续重映经典影片已到达电影院(来自影院内部图片):

结语

结合疫情前后国内外的各种表现。以及国内外电影业的状况。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就像《国际歌》里唱的那样: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3:10

    电影院,电影,观影,疫情,观众,互动,网站,视频,受众,影院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3:10

    没想到大家都对将来电影院会不会被取代?电影直接在线上上映,所有电影免费观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3:10

    从大众的角度来看。电影院可能仅仅是传达电影文本的一个载体。通常观众关注的只有电影本身。他们心中的电影院是不具备自身意义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