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北京地坛最早叫方泽坛。它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朝帝王每年夏至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就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它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祭地之坛。
本来。明朝在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已经修建了天坛。用它来作为帝王祭天祈福的场所就足够了。而且。在地坛修建之前的150多年的时间里。明代的帝王们一直遵循着天与地一起祭祀的仪式。既然一起祭祀。那就说明只需要一个祭坛就足够了。那么。为什么到了明代中期还要再建一个地坛呢?
其实。地坛的出现与其说是一场礼仪制度的变革。还不如说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政治事件。
原来。明世宗嘉靖帝是前任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的堂弟。因为正德帝突然暴毙且没有皇子。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但由于嘉靖帝是被强拉过来当上皇帝的。而且。朝廷上的众大臣还要求嘉靖帝认自己的伯伯当父亲。也就是让嘉靖帝以《皇明祖训》(朱元璋主持编撰的明朝典籍)中的“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皇位。这让本来很重礼节。并很有主见的嘉靖帝非常生气。
嘉靖帝希望自己的生母能随自己一起住进皇宫。并且还想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帝的方式继承大统。而这一想法又遭到群臣的强烈反对。
于是。嘉靖帝与以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争执。这场斗争在历史上被称为“大礼议”之争。
最后。观政进士张璁引经据典。使用《周礼》等古籍批驳了群臣的观点。提出了“继统”的理论。最终。这场明朝中期的政坛大辩论。以嘉靖帝的愿望实现而告终。
这件事结束后。使嘉靖帝尝到了通过改变礼仪制度的方式。达到为自己树立威信、巩固集权统治的甜头。
于是。嘉靖帝找准机会。表明在祭祀当中的“天地合祭”有违古代礼制。需要分开祭祀的意思。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帝恢复了明太祖朱元璋早期的“天地分祭”的礼仪制度。并建造了专门祭地的方泽坛。后经过修葺。最终变成了明清两朝帝王们祭祀“皇地祇神”的地坛。
地坛作为皇家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其设计不仅要体现出皇家的威严气派。更要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终极思想。可以说。地坛修建的位置、规模大小、设计样式。乃至哪里一砖。哪里一瓦。都无不体现着古代阴阳学说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方泽坛作为地坛的主体建筑。是皇家盛大的祭祀礼仪之地。坛周围有一圈水渠。象征着中国古典地理的“泽中方丘”的思想。
同时。古人还认为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的一对对立物。而地坛作为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其设计思想就是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达到祭坛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因此。地坛设计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条:
首先。“坛厘南北。以从阴阳之位”。以北向属阴。所以祭地于京城北郊。布局坐南向北。由北向南行礼。
其次。“制别方圆。以则阴阳之像”。依据“天圆地方”的说法。地坛总平面和方泽坛平面均采用正方形。
第三。根据《周礼》“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的要求。以黄色来象征土地。因此。方泽坛均采用黄色琉璃构件。
不仅如此。地坛还需要表达出大地观念和领地的观念。“天圆地方”和“地谓之黄”都属于大地观念。而领地观念则体现在方泽坛上层铺成四正四隅八个正方形。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明清的帝王们在祭祀的时候。除了要在坛的上层摆设皇帝祖先牌位之外。下层还要摆设代表天下名山大川的四从坛。表示以皇权为中心的大一统观念。
嘉靖帝除了新建地坛外。还在嘉靖九年(1530年)同时修建了专门祭祀太阳、月亮的日坛和月坛。
其他观点:
因为疾病!
从嘉靖元年到九年。当时还是每年的孟春同祭天地于南郊。嘉靖皇帝每次都是亲自为之。但当在“大礼议”中挫败了杨廷和等人之后。嘉靖皇帝便更热衷于改革礼制。于是在嘉靖九年。他力排众议。恢复洪武初年的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所谓天地分祭制度。他的理由是。父亲是天、母亲是地。所以都要分开祭祀。其实这分不分开。都是最高统治者一句话的事情。 明朝建立的时候。天地是分祀的。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把天地合在一起祭祀。所说的理由则是父亲和母亲本来就应该生活在一起。怎么能够分开呢?就这一句话。合了。而现在也就是嘉靖皇帝的一句话。就分了。忙碌的却是为皇帝的决定提供依据的礼部官员们。他们引经据典。吵得不亦乐乎。皇帝一句话。就是结论。于是大家都称赞他的决定才是最英明的。并且乐此不疲地为这个英明决策寻找理论依据。 自己制定的规矩。自己就得做。所以在嘉靖九年及此后的嘉靖十年、十一年的冬至日。嘉靖皇帝都亲自到南郊祭天。但嘉靖十二年、十三年的冬至。都因为身体原因而没有亲自祭天。所以。造成的舆论压力就十分大。所以他要反复作出解释。
其他观点:
天与地合二为一祭祀。实际上为朱元璋首创的。他的说法是“既尊天为父。地为母。怎能让父母分居”。于是将天地二坛一起祭祀。每年一次。
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朝嘉靖年间。由于嘉靖皇帝出身并非正统皇子。为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佑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所以即位后特别在意别人在礼制上对他另眼相待。因此他花费了大量时间来研究古代礼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古代就是天地分开祭祀。于是下旨另建地坛。原祭坛则用来专门祭天。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333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嘉靖,祭祀,地坛,皇帝,明朝,谓之,礼制,九年,帝王,自己的
没想到大家都对北京在明朝的时候,天地是合祭的,后来在嘉靖朝为什么拆开变成了天地分祭?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北京地坛最早叫方泽坛。它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朝帝王每年夏至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