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咏月怀人的佳作。当时苏轼在密州。和他最爱的弟弟苏辙相别七年未见。于是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月圆之夜。苏轼见月起兴。把对弟弟的思念和祝愿写进了词里。词前有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非常符合宋人作诗词的特点。在抒情怀人的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追寻。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为一首中小学生必背的课本词。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就没必要对词意和情感多做分析。只有一点。末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我们都知道“婵娟”在这里代指明月。但为什么要说婵娟。不直接写“千里共明月”呢?
1、美丽的女子
分别看婵、娟两个字的含义。
婵。形声字。从女。单声;
娟。形声字。从女。从肙。肙声。
这两个字都从女。自然是形容女子。怎样的女子呢?姿态柔美的、长曲婀娜的、明媚纯洁的女子。《说文解字》曰:“婵娟。态也。”意思是说。婵娟。指姿态柔美的女孩子。体态美、状态好的女孩子。就算五观稍差。也给人一种气质美人的感觉。所以婵娟。自然是指美丽的女孩子了。像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一定认识几个名字里带有“娟”字的女孩儿。这是父母对女儿的美好祝愿。
2、美好的事物
婵娟也可以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竹子。在古人心中就是非常美好的植物。苏东坡一生爱竹。而竹子的形象是亭亭玉立的;绽放的花朵也给人花开富贵的美好;又如春天。万物勃发。生机勃勃。也是非常美好的季节。因此。像花、竹、春天这一类美好的事物。都可以叫做婵娟。唐朝诗人孟郊作《婵娟篇》就写道:
“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
3、代指月亮
月亮在古代诗词中的含义非常复杂。它既能象征离别。又能象征团圆。但无论是离别亦或是团圆。心中所怀念的人。总是至亲至爱之人。一个普通的点头之交。你不可能在中秋之夜看着月亮想他。因此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未圆之时。尚有缺口。所以象征着离别。而当满月之时。又象征着团聚。
又。传说中月亮里面住着一个美丽的仙女。名叫嫦娥。苏轼在诗词中经常明里暗里提到嫦娥。如《少年游·润州作》写道:“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也不知道他对嫦娥到底有多喜爱。
嫦娥是一个绰约的仙子。住在月宫中。当人们看到月亮。就想起这位仙女。就浮现出许多美好的意象。于是乎。婵娟也就可以代指嫦娥或者月亮了。
千里共婵娟
那么。为什么在这首词里。要用“婵娟”来代指“明月”呢。首先。苏轼用来怀念苏辙的这轮明月。是非常美好的。婵娟又有美好之意。其次。如果直接写“千里共明月”。就显得过于直白。用“婵娟”来代指。就多了几分含蓄美。
而且。如果直接写“千里共明月”会跟前人诗人撞车。南朝诗人谢庄作《月赋》有“隔千里兮共明月”之语。东坡这里显然是用了谢庄这一典。
唐朝诗人刘长卿《琴曲歌辞·湘妃》有句云“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你看。婵娟是美好的女孩子。蛾眉本意也是指女孩子弯弯的眉毛。但放在这句诗里。就是代指月亮了。和东坡这句“千里共婵娟”异曲同工。
与之相类的诗词也有许多。如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诗《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是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强烈思念。但是苏东坡这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境界显然更高。格局更大。“但愿人长久”是时间概念。“千里共婵娟”是空间概念。要突破时间的局限。打破空间的阻碍。连时空都不能阻止我对你的思念。这是何等博大的精神境界。上一个把月亮写出这等境界的男人。名字叫李白: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诗仙。苏轼坡仙。有些诗句。真的只有仙人才能写得出来。我等凡人。只要跪着读就行了。学是学不来的。这辈子也学不来的。八辈子都学不来的。
其他观点:
都说:“明月千里寄相思”。那这相思如何寄呢?
“千里共婵娟”。这就是答案。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在远古时代。人们习惯于尊月为“神明”。多赞誉少贬低。有诗为证(曹松《中秋对月》):
无月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
诗句中的“蟾盘”和“千里共婵娟”的“婵娟”。都是指代“月亮”。既然是崇拜“月亮”。但因人是一种感情动物。会在欣赏月亮的同时。把对千里之外亲人间的相思一并寄托在皓月当空之下。
公元1074年。诗人苏轼因与变法者王安石等人的政见有所不同。自求外放。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其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目的是能与弟弟常相聚。
他虽辗转各地为官。但当真的来到密州任职时。这一愿望仍未能实现。在1076年中秋节之夜。他喝酒大醉后。面对当空朗月。一时心潮起伏。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照古今。中秋佳节倍思亲。苏轼和苏辙弟兄俩己经是七年未相聚到一起了。那份别离、那份牵挂。只能“但愿人长久”、“天涯共此时”。
婵娟:是指“月亮”;共:共同欣赏。“千里共婵娟”。就是说即使相距千里。也能在晚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南朝宋人谢庄的《月赋》有曰:“隔千里兮共明月”。另魏晋乐府《子夜四时歌.秋歌》也有关于“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描写。同样的道理。他苏轼也寄托于明月。倾诉了相思之苦痛。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尤其是这中秋月圆之夜。
其他观点:
这句词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传诵的佳句。婵娟本义指美好的样子。词中借指明月。用这样的语汇。蕴含美好的意味。借此表达对中秋月的赞赏之情。结合上句“但愿人长久”。意思是说。人世的离合悲欢固然难免。那就让明月传达思念和祝福的情意吧。即使相隔千里。因为共着同一轮明月。我们的心意就是相通的。
题主在中秋来临之际。问起与明月相关的问题。大概也是不由得“每逢佳节倍思亲”吧。其实。与千年前苏轼借明月起兴。思念亲人的情怀并无不同。
在近一千年前的某个中秋夜。在与亲朋欢庆中秋的酒席宴上。彼时正做着密州太守的苏轼。满怀心事。举杯遥望天上一轮明月。清辉脉脉。笼罩四野。仿佛对人间怀有无限情意。不由得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弟弟子由。于是在醉意中写下这篇逸兴遄飞、神接天外的第一名篇。一唱就唱了一千年。
上片伊始一句。有如天问劈空而来:明月到底是何时才出现在天上的?
明月历来是诗人们追索的对象。因为她既温柔又浪漫。夜夜如约前来相伴。抚慰失意的人们。想必苏轼发此哲学一问。也并不是想追问明月形成于何时。宇宙开始于何处。只是借由这样直白的表达。隐隐流露出对人间的失望。盼望着在人间之外。还别有一处所在。于是接下来就说了。天上果是有宫阙存在的。那么。那里的人是否也遵循着人间的时序?如果不是。今晚在他们的计时里又是何夕。也是一样的团圆、美好吗?
作者写作此词时。退处密州。仕途极度失意。且人到中年。不复少年时的积极进取。于是萌生退意。想效仿老庄。躲避人世的纷争。他假想天上另有平行世界。而自己也曾是那里的一员。所以才会说“欲乘风归去”。可马上又觉月宫既然名为广寒。必然凄冷。哎还是算了吧。倒不如就留在人间。跳跳舞。喝喝酒。也别有趣味。这真是进亦不得。退又难舍。人到中年。进退不由自己。心绪大抵如此。
下片则纯是人间的视角。因为思念。因为醉酒。作者在这个中秋之夜失眠了。他望着月亮——此时月亮也不再是天上宫阙了。也不再是一个归宿了。而变成一个无情的看客。专门在人们离别时。就圆满起来。仿佛对人间怀有怨恨。
但紧接着作者做旷达之语。写出家喻户晓的金句。还是原谅它吧。因为人既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又怎么能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强求人和月一样圆满呢?直到此时。才些些显露出思念之情。与弟弟已是七年不得相见。相距千里。虽然人不能相聚。但在这同一轮明月照耀之下。心意必然是相通的。
正是这样美好的情意与祝福。千年来一直感动着读者。又是一年中秋日。此时。我的窗外正是一轮皎皎明月。温柔照耀大地。苏轼与弟弟子由曾经“千里共婵娟”。而千载之下的我们也正共此明月。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345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婵娟,千里,明月,月亮,美好,苏轼,但愿人长久,中秋,人间,大醉
没想到大家都对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千古咏月怀人的佳作。当时苏轼在密州。和他最爱的弟弟苏辙相别七年未见。于是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月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