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几句看起来是名词罗列,为什么给人感觉意境悠远?
原创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几句看起来是名词罗列,为什么给人感觉意境悠远?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野狐试答

题主好。感谢你很有质量的提问。我的回答也力争有质量。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广为后世传颂。这首小令是匠心独运、大巧若拙。无雕琢之痕迹。有自然之天成。马致远写自己的人生体会。也写出了天下读书人的世相和心酸。很容易引起后世读书人的共鸣。

在年轻时。天下的读书人大都很有抱负。青年时代的马致远就对“龙楼凤阁”抱有极大的幻想。但才不偶命。仕途多舛。空留散曲悲世情。这种情形历史上的文人大都有过深切的体验。古代有“秋士”一词。又有无以计数的悲秋诗文。无不在诉说着士子的落魄与心酸。《天净沙 秋思》在内容上为天下文人做了申言。在艺术表现上更有着自己独到的地方。

题主所说的名词就是小令中的意象。古典诗歌常用意象说话。简单说。意象就是诗歌中用来表达诗人感情的客观物象。一组有共同趋向性的意象构成一个有一定情境的画面。这可以算作是意境。意象、意境在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抽象复杂的感情常借助意象、意境传达。

“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营造了一个萧瑟、苍凉的秋境。如同电影中的一个镜头;镜头很快又切换成了一副温暖、恬适的江南图景。这个图景是由“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所营造而成的;镜头停留片刻。又切换到了萧瑟、苍凉的秋境。只是意象换成了“古道、西风、瘦马。”显然第一个镜头和第三个镜头是眼前的实景。是实写。第二个镜头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看起来是九个静态意象简单地排列。诗人艺术的运用了虚实交替手法是意象静中有动。增添了小令的韵味。在画面的对比中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羁旅天涯的愁怀。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面九个意象蓄势。最后一句张本。一位落魄的游子浪迹塞外。深秋的黄昏。猎猎的西风中。一匹瘦马行走在苍茫的古道中。干枯的藤蔓缠绕着道旁的老树。树梢上栖息着几只神情麻木的乌鸦。人穷则反本。此时此刻。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温暖、恬适的江南。如血的残阳把这个游子拽出了梦境。让这个天涯的游子只有断肠的思念。怎么也回不到梦中的家乡。

其实。马致远的家乡是在河北东光县。他只是在浙江作过几年小官。他是代天下失意的士子立言。江南多士子。即便把江南说成故乡也无大错。这只是诗人心中的一个情结。读诗不可死于句下。不可认死理。因为诗歌是空灵的。这首小令在形式上是那样的明静、通透、空灵。在内容上又是那样的沉重、凄凉、伤感。难怪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广泛传唱。

(图片来源于网上)

其他观点:

确是的。作者水平很高。唯有高深的人生思想和智慧的心灵感悟以及真切的生活体验。才能发明创造出如此意境。如此创意。如此精妙的语言金句。

由此。这里我不得不惊叹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连串的名词组合在一起。就能呈现出如此美妙的美文金句。如此幽深的意境和生活场景 。哀怨而美丽。

这些名词组合组合出几情几景。然后此情此景下。来一句下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真是太绝了。水到渠成。 画龙点睛。末尾点出全词主旨及其升华。作者水平确实高啊!

短短四句。寥寥数语。就便完整地展现了一副夕阳西下。落寞旅人在陌生的他乡惆怅失落而倍感孤独无助的画面。生动传神。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和极真切的感同身受。

这首杰出的经典文学作品。是值得我们文学爱好者好好学习和借鉴模仿的。

其他观点:



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所以不要小瞧名词连缀的效果。因为不是任何人都能将几个名词连缀的恰到好处而表达只有用动词连接才能表达出来的意思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7:19

    意象,士子,瘦马,小令,老树,诗人,江南,意境,镜头,名词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7:19

    没想到大家都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几句看起来是名词罗列,为什么给人感觉意境悠远?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7:19

    野狐试答题主好。感谢你很有质量的提问。我的回答也力争有质量。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广为后世传颂。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