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如何理解?
原创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如何理解?

好文

热门回答:

对!高度认同这两句话。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 •高曼在《情商》这本书中总结说:智商高情商也高的人。春风得意;智商不高情商高的人。贵人相助;智商高情商不高的人。怀才不遇;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的人。一事无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对“情商高”的一个文雅表达。通俗点说。就是会来事。有眼力价。

我曾经遇到一个同事。我和她聊了一会天。就想掐死她。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大约十几年前。我和李林去开会。正好坐在一起。开始闲聊。

李林:“冯老师。你的眉毛太淡。你应该去雕雕眉。”

我说:“这个建议不错。找时间去雕雕!”

李林:“你的眼睛也太小了。去拉个双眼皮吧!”

我有点儿不悦。但没有表现出来。

李林继续:“你的鼻子太塌啦。可以考虑垫一垫;你的嘴。你的下巴”

我已经愤怒到了极点。冲她大声说:“是。我一会回家了。就把脑袋砍下来。换上范冰冰的脑袋。可以了吧?”

李林很“无辜“地说:”天呀。你咋这样呢。我说的都是实话。我这是为你好呀!“

我心说:“什么东西!滚一边去!再也不想见到你!”

这就是情商低的人具体表现。和这样的人待在一起。你会短命的!远离她们!

情商高的典型代表是王熙凤!

其他观点:

今日看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头脑里闪现过的就是这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同时。洗去了对这句话的偏见。

南怀瑾纠偏了对《学而》的误解:

《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照古人的注解。那就是。学问要大家随时去练习。就会让人感到高兴。可是南怀瑾认为老师、家长逼孩子读书时。情形可以说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南怀瑾认为。普通人靠薪水吃饭。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

关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南怀瑾认为。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虽然有戏谑之言。但是南怀瑾立论的前提是——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显然。南怀瑾把《学而》的理解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了。

在我的理解。如果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那么。这个人一定具有极强的思考能力。拥有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细节的能力。怎么做到的呢?那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热爱生活。追求上进。就像西游里的石猴。总想一探究竟。求得神仙妙法;就像王熙凤。人情练达。哪个不赞她颇有一番本事。


再说回对《学而》的认知。南怀瑾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随时随地要有思想。有见习。有体验。能反省。这就是学问。随着反省的深入。有了进步。自会有会心的兴趣。也就是有了“不亦悦乎”的高兴了。这不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释义了吗?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就牵扯到做学问的境界。跨过了自我的修为。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一定距离。暂且不表了。

其他观点:

世事洞明皆学问。夏日炎炎似火烧?农夫心内如汤煎?学问当扇风吹骚。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一路有晗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7:57

    学问,的人,练达,情商,人情,世事,南怀瑾,有朋自远方来,都是,不高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7:57

    没想到大家都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如何理解?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7:57

    对!高度认同这两句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 •高曼在《情商》这本书中总结说:智商高情商也高的人。春风得意;智商不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