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原创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清朝诗人黄景人的诗《杂感》中的一句。要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必须联系上下文以及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否则容易断章取义。屈解作者的本意。

《杂感》是作者二十岁时创作的。他六赴乡试不第。寒窗苦读大半生。却还是穷困潦倒。怀才不遇。高不着.低不就。看不到人生的方向。继而愤而作《杂感》一诗。其实。黄景人本人还是很有才气的。他的诗在当时也很有名气。但我们知道当时的官场是黑暗到要用钱去打点的。而作者自身穷困潦倒。哪有钱去打点?纵然才华横溢。那也是要被黑暗淹没的。原诗是这样写的: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书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诗最亮眼的就是这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含意是:十个人之中有九个人是要遭遇白眼相看的(言下之意是得不到重用)。最没有用的是读书人。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的深刻领悟。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反衬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发出的对自身鸣不平的一种感叹!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怀才还遇的苦逼之情。

当前。世界正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与时俱进。全民学习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懂知识.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人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书生们。请大胆地秀出你的聪明才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其他观点: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很容易被我们挂在嘴边。但大多数人在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常说“古人说”。却并不知道这句出在何处。是谁说的。 对读书人。中国一直存在着两种评价:“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 百无一用是书生”。但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对读书一直是带有崇高敬意的。古人认为文字是有灵魂的。不能随便焚烧。还因此建了敬字亭。但在现实生活中。书生相对于其他人来说。生活能力上还是有一些弱势和不足的。特别是当一个人事业和生活处于低谷时。往往会想到“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而挂在嘴边。用以自嘲。 那么“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到底出自何处。又有什么来历呢?我们看看下面这首诗就知道了。

杂感 清 ·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里一个叫黄景仁的人开始走进我们的视线。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文学家。诗负盛名。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却终因命途多蹇。毕生落落寡合。以高洁傲世之身沦于熙熙红尘。愤世嫉俗而英年早逝。徒留“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之悲鸣。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黄景仁的身世的确令人感叹。他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两年后便病逝了。时年仅三十四岁。

《杂感》这首诗。作者想表达的是因自己身世飘零凄苦。虽然很有才华却无人赏识。仕途不顺。6次乡试不中。对一个自诩有才的人来说确实打击很大。于是怒极而笑。自嘲自己百无一用。黄景仁年少就已成名。9岁有诗名。16岁在三千人中取得童子试第一名。是“乾隆六十年第一人”。这样的人都不能取得功名。不由得便发出“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悲叹。 虽然“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少年郎自嘲自讽的话。也算是一时气话。但也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生活的窘境和求取功名的艰难。陆游也曾说自己“此身合是诗人未”。苏东坡亦痛感“人生识字忧患始” 。杜甫更是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呼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他宁愿为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当今这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伟大时代。我们要抱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态度。让“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笔者填词一首。以表达对这位古代失意文人的纪念。

【渔歌子】千古一叹黄景仁

南郭居士

  谁将残卷付长秋。醉与痴心共东流。歇余恨。饮多愁。百无一用叹未休。   漫作佳篇重山丘。悄立危栏望西楼。弄清影。写从头。且掷奇句万古留。   *[渔歌子词谱(上下阕同):中中中中仄中平(韵)。中中平中仄中平 (韵) 。中中仄、仄平平(韵)。中中中中仄中平(韵)。]

其他观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古代读书人的格言。读书人必走科举考试的通道取得功名。大都“两耳不闻窗外事”。然后才有“一举成名天下知”。

读书人称为书生。书生一心一意读书。农活、家务活就不干了。因为那活不是读书人干的事。属下品。所以变成了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书生得层层晋级。先是童生、秀才。然后就是考举人、考进士……范进在中举之前是百无一用的书生。

中举后华丽转身成为举人老爷。成了方圆响当当的能人。孔乙己也饱读诗书、满腹文词。但他没考取功名。到老都是百无一用的书生。

所以说。书生是“百无一用”还是“价值连城”。这个定位。取决于是否“功成名就”也。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07:07

    书生,读书人,中平,杂感,这句话,的人,诗人,乾隆,中中,功名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07:07

    没想到大家都对“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07:07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清朝诗人黄景人的诗《杂感》中的一句。要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必须联系上下文以及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