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俗称的“鬼节\
原创

我们俗称的“鬼节\",为什么有的地方是农历七月十四过节?

好文

热门回答:

十四意恩。死去了的。称为鬼。七月晒鬼衣。山上有一种野果。我们乡下称姑捻。有五个耳朵。中间有一条心。成熟的时候是紫灰色。。味道很甜。这个时候最适而采摘了。不过有一些果子。好象是人用手指甲抓过。留下来的指甲印。就不要摘来食了。是老一辈说的。是鬼摘过的。是鬼在果子木上晒鬼衣弄到的。我们采摘的时候。看到那个大只就摘那个大的……

其他观点:

也就是古代的中元节。中元节。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1]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2][1]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他观点:

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这也很正常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长空夕醉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18:08

    中元节,道教,中元,民间,文化,节日,上古,果子,十五日,易经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18:08

    没想到大家都对我们俗称的“鬼节",为什么有的地方是农历七月十四过节?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18:08

    十四意恩。死去了的。称为鬼。七月晒鬼衣。山上有一种野果。我们乡下称姑捻。有五个耳朵。中间有一条心。成熟的时候是紫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