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文殳子云】
首先纠正下您的观点。从事实来看。到战国中后期楚国仍然保持强大的实力。楚怀王灭越后达到势力顶峰。但随后开始走向下坡路。但因为老底子都在。实力倒没有沦为七雄的最后。我觉得在齐国复国后是秦、赵、楚的顺序。
楚国虽然强势。但因为政治体制僵化。外交失策。军事失利。面对变法大成、解开封印的秦国。仍然难以抵挡。最终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一、楚国政治体制僵化
1、贵族势力强大。制约君权
战国以后。各诸侯国通过政变或政治改革。极大削弱了原先强盛的卿族势力。君主权力得到很大程度集中。从城邑分封制进入郡县直属制。如韩、魏、赵三家分晋。田氏取代姜氏统治齐国。原先士族林立的局面大幅改观。而秦国历来公族势力不强。
2、内部争斗。难以统一对外
楚国因为政治体制的原因。历代宗族内乱不断。国力上升期尚可以抵消其影响。但下坡路时便非常致命。不仅使楚国消耗大量政治资源和人才。花费大量修养生息时间。还导致楚国难以集中国力。统一应对外部威胁。
庄蹻之乱
公元前300年左右。楚国在垂沙之战被齐国等联军大败。楚怀王派宗室庄蹻在郢都抓捕战败将领的家属。挖掘其祖先坟墓。引发都城百姓暴乱。反抗楚国暴政。后被残酷镇压。也是被迫迁都的原因之一。
李园之乱
楚考烈王时。春申君黄歇为相国。因为楚王无嗣。便将自己怀孕的爱妾。也就是李园的妹妹送给楚王。孩子生下来后被立为太子。李园担心春申君泄露这个秘密。于是在公元前238年考烈王死后。在宫廷中派刺客杀死春申君。并灭黄歇全族。导致春申君以来贯彻的对外合纵攻秦的政策中止。转而亲秦。
楚哀王被杀
公元前228年。楚幽王死后。同母弟楚哀王即位。因为身份被泄露。另一位公子负刍的门客将其杀死。拥立负刍即位。将李园族灭。当时秦国已全面出击攻打六国。楚国国都被迫从长江中游迁至下游的寿春。可谓是避无可避。这时候内乱让人心分散。
3、君主不明。人才难用
从楚怀王开始。楚顷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及负刍五代楚王均是平庸君主。外有强敌环嗣。内有重臣掣肘。既缺乏雄才大略。又没有宏伟之志。难以实现复兴大业。楚国作为大国之一。还是有人才用武之地的。不管是三大家族的本土人才。还是其他诸侯国来的。但楚王要么失之交臂。要么任而不用。没能为楚国大业做出贡献。
黄歇
屈原
楚怀王前期重用。后期信任佞臣及公子的谗言而远离。楚顷襄王即位后更是放任他。最终在郢都被秦国攻破后跳汨罗江自尽。
张仪
学成之后最先投奔楚国。令尹因其出身稍贱。不愿意重用他。以宴席间丢失玉璧为名鞭打他。最终迫使张仪前往秦国效力。为楚国大业衰亡埋下祸患。
荀子
曾在齐国稷下学宫三任祭酒。学问大、弟子多。到楚国后仅被任为兰陵县令。因为谗言离开楚国。前往赵国后被拜上卿。春申君又邀请他回到楚国继续任兰陵令。但春申君死后被罢官。
由此可见。楚国任人唯亲、唯贵。而非唯贤、唯德。加上三族超越楚王。把控楚国用人。一般士子很难有出头之日。自然无法发挥贤才作用。
二、楚国外交政策连续失误
1、在国力强盛时轻易放弃齐楚联盟
楚怀王执政中期。战国进入秦、齐、楚三强并立阶段。其中以秦齐为主要矛盾。楚国横跨东西。与秦国、齐国都接壤。因此楚国的立场对齐国、秦国都非常关键。
之后。齐国因为灭燕得罪燕国。灭宋惹怒诸侯。又准备攻打两周。在燕国的组织下诸侯一起灭掉齐国。楚国将领淖齿杀死齐闵王。齐国之后虽然复国。但国力大损。已失去与楚国结盟资格。又改为亲秦政策。再未参与诸侯合纵攻秦。楚国只能与实力有限的三晋结盟。
2、国力衰弱时参与合纵。未挡秦国攻势
公元前257年。秦国继长平之战后乘胜追击。围住赵国首都邯郸。楚国春申君率兵北上。与魏国信陵君及赵国军队联合抵抗。使秦国损失部队达20万。被迫调整全面出击的政策。改为分化瓦解、各个击破。随后近20年内各方迎来了相对平和的发展时期。
公元前241年。赵国组织将领庞煖倡导再次合纵攻秦。联军绕过函谷关进入关中。秦军打算优先攻打长途而来的楚军。楚军自行撤离。联军被迫后撤。之后诸侯再未能联合攻秦。秦国势力再难压制。等待诸侯的只有灭亡的命运。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史记·楚世家》
当时。秦国已远超诸侯。单一六国中的一个都难抵抗。唯有合纵一途方能延缓秦国东出步伐。但诸侯各有心思。难以真正联合。很容易被秦国各个击破。反而被秦国作为反攻的借口。在合纵效果越来越弱。甚至得不偿失后。诸侯就再未组织合纵攻秦的军事行动。只能各自抵抗。各凭天命。
三、和或战。难阻秦国灭楚
1、楚国和秦策略未起效果
楚国在后期处理对秦关系时。一直处于比较纠结的状态。和秦怕诸侯反打。攻秦又怕被猛揍。所以试图在其中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但很不好掌握。稍有不慎就会大亏。秦国掌握两国关系的主动权。经常反击楚国。楚国仍处于非常被动局面。从最后五代楚王角度来看。和秦策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楚怀王时期
楚顷襄王时期
本来楚顷襄王于秦国有杀父之仇。但在秦国威胁下再次议和、联姻。在位期间与秦昭王在宛、鄢、穰等地多次相会。尽力争取秦国更和善的态度。但秦国仍然无动于衷。乘间隙仍然攻占楚国西陵、巫、黔中及郢都。割上庸、汉北。楚国以出兵参与诸侯攻打燕国、派太子入质。争取了暂时的缓和。
楚考烈王时期
在位期间。对秦关系以长平之战为转折点。即位后黄歇被封春申君。继续亲秦附秦。甚至割让州陵作为态度。而秦国投桃报李。主攻方向继续放在三晋;长平之战后。楚国出兵八万帮助赵国取得邯郸之战的胜利。标志着秦楚正式走向决裂。再无谈和可能。
秦国早已确定了一统天下的目标。军事、外交双管齐下。都是为大目标服务的。楚国抱残守缺。期待秦国能够手下留情。只是幻想。秦国始终掌握着对楚关系的主动权。暂时有用就同意和平。无用就发起攻击。
2、楚国局部军事胜利难挽颓势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作为老牌大国。还是具有一定的实力积淀的。在秦国放松警惕时。在局部区域、局部战役还是能够对秦国占据一定优势。从而取得某次军事行动的胜利。但仍然难以阻挡统一的车轮。对最终结果没有太大影响。
鄢陵之战
郢都之战
由此可见。在秦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楚国局部反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军事胜利。但对大局难以发挥作用。只能等待灭国的命运。
【结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大势。秦国从战国开始到一统天下。从10多个大诸侯中脱颖而出。共经历200多年。肯定有着综合的优势。而楚国最终被淘汰。肯定在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有较大的劣势和失误。所以难以发挥自己地大物博人众的优势。若不以成败论英雄。楚国也不失为一个有独特魅力和底蕴的国家。为后世我国南方的持续开发积累了很好的基础。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史记》中提到楚国“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但由于楚国在对外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让我们产生了楚国很弱的错觉。但即使如此楚国也不是战国七雄的末尾!
楚国在战国中后期衰落的原因
1、落后的政治制度
2、人才的流失
在政治上。各国都在寻求人才。不问出身。只问才能。而楚国依旧是世卿世禄制度。无论在人才任用还是官职安排上面。都只注重血脉宗法。当时楚国的重要职务都由楚国公室把持着。这让许多人才不愿意到楚国来效力。到了战国晚期楚国政治一直由昭、屈、景三族控制。
3、权力不集中
在楚国实行的是分封制。楚国的贵族拥有相当多的军队。而楚王直接控制的军队数量却很少。楚王不能有效的调动军队。作战时候也能以统一号令。甚至出现公族反叛的现象出现。
4、君主昏庸
怀王之后楚顷襄王沉迷酒色。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导致后来被秦国打得两次迁都。再也没有起来过!
总结
以上就是楚国衰弱的原因。但即使如此。楚国也是瘦死了的骆驼比马大。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楚国可以说是最难打的。所以。楚国并不是战国七雄中的末尾!
其他观点:
楚国的灭亡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 秦的强大;
秦随着商鞅变法。逐渐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商鞅主持的变法在各国中是最全面。最系统。最彻底的。秦国军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军功授爵制)后愈战愈勇。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其后出现了尉缭子、白起、王翦、蒙恬等著名军事家和将领。
使秦国很快跃居战国首强。迈出了秦朝崛起的重要一步。逐渐使秦国成为实现中国统一的中心力量。
2. 楚没有把握住最好时机;
楚国在几个时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但是都不彻底。楚国的国君并不差劲。楚惠王和楚昭王实行安邦定国。伺机发展的方针;楚悼王利用吴起实行变法。然而楚悼王不幸逝世令变法无法彻底。楚怀王利用屈原等大臣实行改革。却半途而废。在齐国和秦国对抗的时候却只顾眼前小利放弃盟友齐国。这使得他最后的希望失去了。到了楚考烈王的时代。给予楚国的机会就更少了。秦经历多好的征伐变得更加强大了。虽然有春申君黄歇组织合众抗秦也已经无回天之力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546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楚国,秦国,齐国,诸侯,楚王,战国,春申,国力,之战,公元前
没想到大家都对春秋楚国强大,什么导致它一蹶不振,沦为战国七雄的末尾?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文殳子云】首先纠正下您的观点。从事实来看。到战国中后期楚国仍然保持强大的实力。楚怀王灭越后达到势力顶峰。但随后开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