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谢邀:中山国的前身是白狄大部落。属于游牧族。其中白狄的鲜虞氏又是由鲜虞、肥、鼓、仇等几个部落组成。沿着滹沱河逐渐迁徙到大行山脚下。滹沱河又叫糊涂河。流经恒山与五台山之间。至界河折向东流。贯穿系舟山和太行山。向东入海。
鲜虞氏北面与林胡、楼烦等游牧族为邻。东接燕国、邢国。西靠晋国。南距齐国、卫国。鲜虞氏不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却在中原诸侯国的夹缝中生存。也说明鲜虞氏的生命力相当的顽强。鲜虞氏东征西讨。土地越来越多。威胁中原各诸侯。
公元前652年。鲜虞氏出击邢国、次年出击卫国。邢君出逃、卫君被杀。后齐桓公联合宋、曹、邢、卫诸国的兵力。打败了鲜虞氏。鲜虞氏扩张的势头才慢慢消退。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齐国都要集合多国之兵。足见鲜虞氏的战斗力之强大。
公元前530年。晋国六卿之荀吴打败鲜虞氏之鼓部落。又俘虏肥部落的头领。次年又攻破鲜虞氏的中人城。几年之内。彻底消灭了鼓、肥两个部落。但过了20年。逐渐复苏的鲜虞氏出击晋国。又夺回了被晋国占领的鼓、肥之地与中人城。
公元前506年。鲜虞氏开始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建国。因此地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从此鲜虞氏从部落变身为中山国。并对西边的晋国造成巨大的威胁。为专心对付中山国。甚至拒绝蔡国提出的伐楚请求。集中兵力打得中山国无还手之力。
公元前494年。晋国的六卿世袭制的弊端开始显现。晋君势弱。六卿做大。晋国内部相互间也征伐不断。让中山国有了喘息之机。此后80余年。不是中山国联合诸侯进攻晋国。就是晋国出兵打击中山国。各有胜负。中山国依然屹立不倒。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他的国人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地建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定州一带。武公仿效中原的诸侯国建立国家常备军队。及国家管理制度。对中山国进行系统性的治理。中山国开始进入正规化的发展。
公元前410年。因《李悝变法》已经强大起来的魏国派遣乐羊、吴起率领军队征讨中山国。经过三年苦战。占领了中山国。魏文侯立魏国后人为中山君。也就是魏武侯。至此中山国形式上已经灭亡。中山国的残余族人。又躲进了太行山区。
公元403年。“三家分晋”。魏、赵、韩正式从晋国中分离。社会进入了战国争雄的时代。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家比较强大的诸侯相互间打来打去。吞并了不少比较小的诸侯国。反而又给了躲在山区中游牧的中山国兴起的机会。
公元前380年。中山国的族人又在灵寿复国。灵寿在赵国的东北部。也还是在燕、赵两国的中间。中山国把赵国北部的土地南北分开。又成为了赵国的心腹大患。此后。在赵国优势兵力的围剿下。中山国只好在赵国的边境修筑长城防范赵国。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经“胡服骑射”军事改制之后。建立了中原第一支轻装骑兵。作战能力空前强盛。他趁中原各诸侯间混战之机。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先后占领了丹丘、曲阳。随后攻破灵寿。将中山王尚迁徙到肤施。中山国正式灭亡。
其他观点:
中山国
战国时期。中山国在二百多年的峥嵘岁月之中。在燕赵的历史中书写了绚丽的篇章。中山国生于患难之中。被大国所欺而变强。为强国占领又复生。其不屈不挠、顽强自立的精神世所少见。在强国包围之中发展经济、壮大自己。几乎跻身强国之列。其经济和文化之辉煌令人刮目相看。 但是。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70多年。就被赵国所灭。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自此中山国的传说便在中国的历史几乎消失了一样。很少见于史海的笔端。但一座古墓的出现打破了宁静。这个大墓便是 中山国王 “错”的墓。
中山王 “错”的墓是已发掘的中山国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在中山王墓。墓室平面呈“中”字形。南北各一墓道。通长九十七米。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呈“斗”形;地下部分包括椁室、东库、西库和东北库。主室的后半周有陪葬墓六座。于前面和旁侧有车马坑二座、杂殉坑一座、葬船坑一座。中山王墓虽被多次盗掘和破坏。但仍有大量珍贵文物出土。包括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玉石器、玛瑙器、骨角器、木漆器等。
按史籍所载。鲜虞中山国始建都于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后“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灵寿古城是中山国后期都城。位于今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约建于公元前380年。古城西北傍太行山。南依滹沱河。东临冀中大平原。地理位置优越。城内分为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居住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及精美文物无不彰显着战国中山王室生活的奢华。
进入中原地区后。中山国由游牧生活进入农耕社会。大量使用铁制农具;制陶、冶铸等手工技艺高超;商业繁荣。鲜虞中山国接受了中原文明。并受其长期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山文化。如遗址中出土了大批书写或刻印有文字、符号的文物。其文字与中原地区相似。国都外有专门的祭祀场地。用牲畜和玉器进行祭祀。
春秋战国的田猎活动既是娱乐。也是军事演练。带有游牧民族特色的中山国尤好田猎。中山国兵强马壮。武器装备精良。自春秋立国。先后与晋及战国时期的魏、齐、燕、赵等大国持续征战。《战国策·齐策》曾记“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燕将”。中山以千乘之国力而攻万乘之国二。其国力之强可以想见。
这个便是田猎用的猎狗的金银项圈。做工极其优良。
语言文字方面。中山国也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王墓出土的三件重器上的长篇铭文。篆书文字全部为汉字。字体工整规矩。
中山国积极吸收中原文明。不断完善其礼乐制度。并保留游牧民族的习俗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山国文化。出土的文物中无不彰显着与中原因素有莫大关系的元素。初期的中山国王在国都灵寿务实尚俭、励精图治、融合民族、修理内政、发展经济、加强兵备、扩充疆土、国势迅增。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
但究其被灭国原因也在于其自身。在于后期的中山国王治国、治军、外交等多方面的失误。在于思想衰退和政治腐败。这里最使人扼腕痛惜的。是这个本来生于忧患的小国。面临敌国虎视眈眈、随时入侵的危机。却丢掉了忧患意识。中山国不能居安思危。当然无改革进取之心。中山王不思进取。还在一心追求君王的虚幻体面和奢侈享乐的生活。王所善之。下必效之。在中山国民间也刮起严重的腐朽之风。公元前305年。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见条件成熟。便发动了吞兼中山的战役。腐败无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吓破了胆。只好割地求和。苟延残喘。两年后。赵军再次进逼。前296年。中山国都灵寿陷落。
中山国在历史上逝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其兴衰一直在昭示后人:
一个国家不论大小。统治者勤政忧民。奋发向上。国家就兴旺发达;
昏暗弄权。奢靡淫乐。国家就衰落败亡。
其他观点:
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因城(中山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国土嵌在燕赵两个大国之间之间。就在现如今河北石家庄为中心一带。
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几经灭国复国。最终在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547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山国,中山,晋国,灵寿,公元前,中原,燕赵,诸侯,一座,赵国
没想到大家都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如何兴起并走向灭亡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谢邀:中山国的前身是白狄大部落。属于游牧族。其中白狄的鲜虞氏又是由鲜虞、肥、鼓、仇等几个部落组成。沿着滹沱河逐渐迁徙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