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唯一被写进三字经是谁?
原创

唐宋八大家唯一被写进三字经是谁?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是苏洵。

苏 老 泉

二 十 七

始 发 愤

读 书 籍

三字经中引用苏洵的典故。规劝世人。不管年龄大小。只要发奋读书。总会学有所成。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苏洵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

直到哥哥中了科举考试。做了大官后。才开始觉悟到自己的不学无术。态度又不很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他却不幸落第。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

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

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可以写文章了。便提笔写了一篇。一时文思泉涌。许多道理很自然地从他的笔下写出来。苏洵觉得仿佛这几年所读的书。使他的脑子装满了学问。于是。苏洵的学识及文章受到了大家的肯定。尤其是大文学家欧阳修。从此。他的文章便成了人人争读的作品。

其他观点:

感谢邀请。

唐宋八大家唯一被写进三字经的人是苏洵。

三字经中原文:

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这里的苏老泉。指的是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著名文学家。讲到苏洵。他家的许多故事都让人们津津乐道。特别是关于苏小妹的民间传说。而文学上。人们更为熟悉的是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苏洵父子三人共占唐宋八大家的五个席位。实在是羡煞旁人。

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意思是:北宋朝的苏洵。直到二十七岁的时候才下定决心要努力读书。像苏洵那样。年纪已经不小了。还尚且为自己读书太晚而后悔。你们这些年轻小辈。应该早一点用心思考。想清楚其中的道理。

苏洵一家是宋朝眉州眉山人。由于苏轼的名气实在太大。故现在的眉山县已被改为东坡区。传说。苏洵在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时。看到他的哥哥中了科举并做了官。受了刺激的苏洵。感到自己也应该努力读书。从而下定决心。专心致志地钻研文学。虽经受失败。但毫不气馁。慨叹是自己准备得不够充分。

经过五六年的苦读。终于文章大有所成。一篇数千字的文章。往往一挥而就。真正的文不加点且见解独到。很受当时读书人的推崇。在宋仁宗赵祯在位时期。苏洵连同二子(苏轼、苏辙)来到开封。当时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十分欣赏他的才华。甚至当朝显贵都争相诵读他的文章。

其他观点:

苏洵广为大家所知。其实主要不是因为唐宋八大家。第一是因为他培养了两个非常杰出的儿子。苏轼与苏辙。

第二个是《三字经》里将他树立为大器晚成的榜样。

“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三字经》在谈到古人勤学读书的时候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这使得我们感觉。苏洵并不像他的两个孩子。从小刻苦读书。少年成名。而是老大方才读书。看起来。苏洵似乎更像是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教材。那么。苏洵果然像《三字经》上说的。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用功学习吗?

苏家。是四川眉州的大家族。苏洵的两个哥哥苏澹、苏涣都考中了进士。十八岁的时候。苏洵也参加过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从此。苏洵就放弃了学习。最奇怪的是。他的父亲苏序似乎对此熟视无睹。同乡们都感到很奇怪。问苏序。他的态度是要么笑而不答。总是模棱两可。更不感到忧虑。问得急了。便回答说:“非忧其不学者也。”我并不忧虑他不学习。苏洵绝不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书本知识对苏洵并不成问题。他也许不能适应科举考试。但如果他认真读书。一定能够读出大名堂来。也就是说。不能以是否考中科举论英雄!这也是苏洵放弃读书的一个原因。可见。他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放弃读书。而是放弃了读应付考试的书。苏洵放弃读书的第二个原因。是家庭生活。当时苏序已经年过六旬。母亲身体不好。大哥苏澹早逝。二哥苏涣在外做官。家庭生活的重担就压在了苏洵的身上。

既然已经放弃读书。那为什么《三字经》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呢?这里有个故事。二十七岁这年。苏洵问自己的妻子:我自己感觉。现在开始重新学还来得及。但是如果一心向学。就没有时间再料理家务了。怎么办?二十七岁。现在正是读博士的年龄。但是苏洵连个进士也没有考中。而且在时隔将近十年之后。重新开始学习。这说明他不仅有读书的聪明才智。而且志向远大。也印证了父亲苏序对他的判断。所以苏洵后来曾对别人说:“这一生。最了解我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我父亲。一个是欧阳修。”

怎么办?苏洵的夫人程氏回答得非常好:我想要劝你发奋读书很久了。但是我觉得如果你是因为我的要求而读书。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读书毕竟是你个人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有这个志向。那么家里的事情交给我好了。你不用管了。得到了夫人的支持。苏洵不再料理家事。一心读书。

两年后。苏洵第二次考进士。不中。又经过八年。他又去考所谓的制科考试。比进士科考试更难。又没有考中。于是。苏洵做出了一个也许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不考了。他也因此成为八大家当中唯一一位不是进士出身的人。当然也是官最小的人。

不考了。原因何在?经过三次考试。苏洵得出一个结论。这种应试的声律记问之学并非自己所长。换言之。这块对韩愈、欧阳修来说是敲门砖而非一辈子吃饭的家伙。对苏洵来说不灵。他不擅长做这种敲门砖文章。这是其一。

其二。他再也不屑于做这种文章了。苏洵已经三十七岁了。从二十七岁开始重新发奋读书考科举。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年了。苏洵不打算为这种考试制度浪费自己的生命。他要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苏洵烧掉了以前为应试科举而写的数百篇文章。当他真正开始阅读《论语》《孟子》以及韩愈等人的文章时。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文章。读得久了。越来越接近于圣人著作的精粹之处。胸中不禁豁然开朗!

那么。他从三十七岁开始。闭门读书七八年之后。效果究竟如何呢?欧阳修在给苏洵所写的墓志铭中。描写了其七八年中的读书生涯及其效果。

欧阳修说。苏洵潜心研究了儒家的六经和百家学说。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考察圣贤们遭遇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从他们的人生经历、著作当中获得思想的精华。然后一层一层积累在心中。但抑制着并不表达出来。从此文思敏捷。顷刻之间下笔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

从苏洵的读书经历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真是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十年不飞。一飞冲天。之所以能够如此。其问题的核心在于。之前为考试而读书写文章。有些文章不想写。但是不得不写;有些书不想读。但是不得不读。但是现在不同了。是为了自己变得丰富成为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而读书。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23:11

    的人,自己的,文章,科举,进士,三字,二十七岁,欧阳修,唐宋,苏轼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23:11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宋八大家唯一被写进三字经是谁?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23:11

    是苏洵。苏 老 泉二 十 七始 发 愤读 书 籍三字经中引用苏洵的典故。规劝世人。不管年龄大小。只要发奋读书。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