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哪些古诗使用了顶真辞格?
原创

你见过哪些古诗使用了顶真辞格?

好文

热门回答:

顶针诗又叫联珠诗。是用诗词中的顶针格写成的诗。顶针诗用前一句或前联的结尾词句。来做后一句或后联的起头。使前后两句头尾蝉联。上下递补。顶针诗最早见于汉乐府。下面与与大家一起欣赏几首著名的顶针诗吧。

顶针诗。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即可是诗句首尾相连。亦可是组诗间的连章。于寄情、叙事中。在低吟浅唱间。首尾蝉联。惟妙惟肖。层层递进。一唱三叹。读来真是妙不可言。

平陵东(汉乐府)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

这首诗写一个善良的人平白无故被人绑架去敲诈勒索。被逼无奈。只好叫家人卖掉小黄牛凑线来赎身的故事。运用了民歌中常见的“顶针续麻”的修辞手法。以文字上的复迭。造成迂回往复、反复吟咏的效果。使语意更加连贯。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唐.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直接从白云入手。择取刘十六自秦归隐于楚的行程落笔。写白云随他渡湘水。随他入楚山里。最后祝愿他高卧白云。从白云始。以白云终。以白云形象象征自由不羁、高举脱俗、洁白无瑕的隐者品格。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以及刘十六高洁人格的赞赏之意。隐含了作者与腐败政治的决裂之情。全诗采用歌行体形式。句式上又多用反复、顶真的修辞手法。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加上诗人情真意切。使得整首诗意蕴丰富。诗情摇曳。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小桃红.效联珠阁》.元.乔元吉

落花飞絮隔朱帘。帘静重门掩。掩镜羞看脸儿嬱(qiàn)。嬱眉尖。眉尖指屈将归期念。念他抛闪。闪咱少欠。欠你病恹恹。

这首元曲小令描写春情闺怨。“落花”、“飞絮”、“朱帘”、“重门” 这些意象一方面是自然界季节变化、春已归去的写照。另一方面也是深闺少妇青春易逝、年华虚度的感伤。一 “隔”一 “掩” 之间。流露的是无限的幽怨和万般的无奈。恬静的暮春环境之下。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不生出相思的痛楚。隔着帘儿。掩着重门更使其思念之情无法排遣。曲子的开头虽无一字写人。却已经大致勾画了闺中思妇的角色。这首小令题为 “效联珠格”。所谓 “联珠格” 是顶真修辞手法。上句句末和下句句首相连。鱼贯至尾。读起来如珠走玉盘。既流畅又跳荡和谐。十分耐读。

其他观点:

问题:你见过哪些古诗使用了顶真辞格?

前言

顶真辞格。是指用用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两句首尾蝉联。也被叫做顶针、连珠、联珠。

我们常见的到的。有单字顶针、词语顶针、短句顶针。

一、单字顶针

这种顶针是前句最后一个字。作为后句的第一个字。例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句: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苏轼的回文词《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因为回文的特点。所以两句之间一定是顶针。

老街自己也做过一首单字的顶针格。《减字木兰花•新年》

生平已半。老大何妨青白【眼】。【眼】底纷纭。梅雪精神偏属【春】。

【春】风户牗。助我欢心须是【酒】。【酒】满钟鸣。喜看新年万物生。

二、词语顶针

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常常被拿来作为顶针的范例: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这首诗中。有单字顶针: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也有词语的顶针: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 长随君;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

还有一种短句的顶针:处处【长随君】。【长随君】。

三、短句顶针

例如王安石《忆金陵三首》是一组诗。由三首绝句组成。每一首之间是顶针格。也被叫做连珠体:

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想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陈迹故难忘】。

【追思陈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艎。

三个字的。例如李白上面那首:

【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

结束语

老街还作过一组《忆江南》。这是哪一种呢?

{天}如水。风紧月行舟。雁字梢头声欲泣。鹊桥云里信难求。 【人】事尽离愁。

【人】如昨。光景亦相投。相倚遥观山海阔。无言同泛木兰舟。【春】梦好时休。

【春】如客。弹指物华收。柳絮婢女都不见。桃花人面各悠悠。【心】语问残钩。

【心】如镜。病去若丝抽。孑影盘桓空感喟。千帆过尽枉凝眸。 {天}际大江流。

@老街味道

其他观点:

问:你见过哪些古诗使用了顶真辞格?

顶真:即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以达到环环紧扣。引人入胜的目的。

我们在学生时代接触到很多的诗词实际上已经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常见的像:

《木兰辞》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到。两句诗词之间的顶真可以是单个字。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也可以是一个词语。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除此之外。在诗词里面有一类特殊的诗词。叫回文诗。其中的顶真手法更是绝妙。

例如苏轼的这首《赏花》: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还有苏轼这首回文词: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其实除了诗词。在对联中。顶真的用法也颇常见。

一副大家都熟知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再就是朱自清的散文《春》里面也有顶真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每天共话诗词。我是@十二读书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风华三生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35:07

    顶针,顶真,长随,回文,诗词,老街,一句,这首,单字,词语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35:07

    没想到大家都对你见过哪些古诗使用了顶真辞格?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35:07

    顶针诗又叫联珠诗。是用诗词中的顶针格写成的诗。顶针诗用前一句或前联的结尾词句。来做后一句或后联的起头。使前后两句头尾蝉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