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那时候走亲戚拿一样东西。比方说一斤黄沙糖(白糖是后来的事。至少我小的时候没看到)。一斤糕点。一瓶灌头。能带一斤当地农场煮的酒(1.02元)。算是最好的礼物。用废纸卷个塞子用作瓶盖。亲戚拿来的东西一般不能吃。留着以后走亲戚。
1968年我大哥串联到广东去了。嫂子生了侄女。要我代我大哥去嫂子娘家报喜。父亲借了20根发绿霉的油条。两斤面条。一斤黑糖。装在篓里上面盖一条毛币。请姑表姐带路。按规矩这些东西拿到娘家是不能收的。反而要加一些东西带回来。因为放了一个月以上的油条是硬的。嫂子娘家人不小心折断了一根。回来走到半路上表姐想把那根断了的油条吃掉。我也很想吃。就吃了。表姐回去了。父亲去还油条人家说少了一根。父亲很没面子。恼怒地回来把我的嘴打流血了。
过年的时候走亲戚不愁东西拿。大家都是你拿来我拿去。最怕平时来客人。虽然只用蒸一碗鸡蛋可以待客。母亲提个篓子到菜园弄菜。父亲去借两个鸡蛋。平时来客有时空手。
其他观点:
提起六七十年代。催人泪下。可怜啊。吃不饱穿不暖。说起来也好人人都贫穷。衣裤打补丁。没有偷。没有抢。为什么呵!大家都一样你去偷谁抢谁啊!穷的光荣!穷的伟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无产阶级。很自豪!那时农村遇事出礼只要两元钱。直亲给五元那可是高档次了。逢年走亲戚。送点土馒头四个。红糖半斤。猪肉半斤。烧酒半斤便是主人最大面子。在城市吃完饭后钱可以免掉。但糧票要付。那时是计划供应糧。如果不付糧票主人家要饿好几天。现在听起来都是笑话。不过在当吋人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如今。人们吃的饱。穿的好。住的好。能休闲。能旅游。可才走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真是往事不堪回首!所以。邓公说。要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他观点:
我出生在河南中部农民家庭。是60后。70年代才记事。那时候还是人民公社、物质乏匮。在我们当地过完小年后至除夕这段时间。嫁出去的姑娘。有给自己爹娘送礼的习俗。所谓送礼。也就是去集市割1斤多猪肉。送到娘家。以示孝敬。这时。娘家会回赠一些鞭炮。让闺女家除夕、春节燃放。这一风俗。沿袭之今。仍在传承。所变化的是所送肉重量上的变化、(现在送。少则十几斤。多则几十斤)以及肉类的多样化。(有的送羊肉、牛肉)。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收入的增加。有的已婚妇女。图省事或外出务工。不便回乡。时逢过年。会给爹娘。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孝敬”费。近几年。每年春节。我爱人都会给岳母500元。免去了一些烦琐礼节。也好让老人灵活节日生活安排。
那时候。过年。出于市面上食品单一。亲朋好友之间串门。无非就是拿些饼干、点心(当地称果子)、糖果之类的礼物。记得自己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年初二。母亲带着姐姐、哥哥和我去姥姥家串门。姥姥看到我们很开心。给母亲一番寒喧后。姥姥用她粗糙、硬实的手。拉着我的小手。走到里屋打开箱子。小心翼翼拿出。用细绳子扎着、表面盖有红纸贴的一个纸盒子。知觉告诉我。这里面装的是非常好吃的果子。还没等姥姥递到我手中。我就迫不及待从她手中“抢了过来”。“你这个小馋猫、紧嘴子。给姐姐、哥哥分一点。”现在回味。姥姥那励声历气中。分明又带有万般疼爱。姐姐长我6岁、哥哥长我3岁。看着我手中拿着好吃的。一失过去对我的疼爱、迁就。把手抻到我面前。严然成了下里巴人。等待主人施舍、恩赐。当时。吃着咬一口。糖稀就会流出来的香甜果子。心里美滋滋的。吃罢还会吮吮手指残留的糖稀。生怕浪费掉。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姥姥家。吃果子趣事。已成为人生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691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娘家,的是,油条,亲戚,果子,姥姥,走到,东西,一斤,那时候
没想到大家都对在六七十年代过年走亲戚,一般都拿什么礼物?有特别的记忆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那时候走亲戚拿一样东西。比方说一斤黄沙糖(白糖是后来的事。至少我小的时候没看到)。一斤糕点。一瓶灌头。能带一斤当地农场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