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史记》里有许多交代的比较隐晦的事实。这与作者所处的环境有关。只看“本纪”里和西汉有关几处就可见端倪。
《高祖本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古时候。圣人出生的往往有神迹。刘邦也不例外。但如果说是刘媪与人野合…
《史记》不设《惠帝本纪》。却设立《项羽本纪》和《吕太后本纪》。在位7年的帝王不设本纪。两个没当过帝王却记入帝王之中…
《吕太后本纪》: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看透了当时的事态…
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如《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里关于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述…
其他观点:
这段记录记载在《吕太后本纪》里: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什么意思呢?就是汉惠帝去世了。吕太后白发人送黑发人。哭的时候却没有流泪.
这时候。留侯张良的儿子张辟疆官居侍中。只有十五岁。他跟当时的丞相陈平说:“太后只有孝惠帝这么一个儿子。现在去世了。她哭得并不悲伤。你知道其中的缘故吗?”
陈平说不知道。
张辟疆说:“皇帝没有成年的儿子。太后惧怕你们这些大臣。你现在请求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帅南北军。等到吕氏一帮人都进入朝廷。在朝廷中掌握实权。你们这些大臣才能摆脱灾难。”
陈平听了之后。就此放权。让吕氏掌握了天下。这时候。吕后的哭声才开始哀伤起来。
初看这段话。好像没毛病。但仔细一琢磨。就发现其中的问题。陈平是堂堂的大汉智囊。是辅佐刘邦开国的。他怎么会需要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去指点呢?
原因只有一个。陈平知道这个十五岁的孩子背后另有势力。
谁呢?
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张良。当时张良还没有去世。张辟疆是张良的儿子。他的话很可能出自张良的授意。
另一个可能就是吕后。张辟疆是侍中。皇帝的亲信。自然也可能是吕后的亲信。
其实这两个人都是同一股势力。就是吕后势力。不要忘了。正是张良给吕后支招。请出了商山四皓。让刘邦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明明更喜欢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也一直要换太子。为什么吕后一请出商山四皓。刘邦就不换了呢。就算戚夫人如何哭。刘邦也不说话了呢?原因很简单。刘邦是一个政治生物。他考虑问题不仅仅是个人喜好。
吕后请出商山四皓。其实是告诉让刘邦。她已经为自己的儿子铺好了接班人的关系网。而刘如意。只有她的母亲戚夫人一个依靠。
刘邦如果非要废太子。就等于要连根拔起一股势力。几乎就要废掉半个汉朝。这是刘邦接受不了的代价。
好了。知道吕后跟张良是一伙的。那这个对话就好理解了。
就是张口吕说。
张辟疆说的是吕后想说的话。
那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吕后:你看我只有一个儿子。现在死了。我连哭都哭不出来。你知道怎么办吗?
陈平:怎么办呢?
吕后:我害怕你们啊。我不放心啊。要不这样。你出面拜我的兄弟们为将。统帅南北军。让我的娘家兄弟进了宫。主持大局。我这才放心。
陈平:成交。
这才是真正的对话。那吕后为什么要找张辟疆呢?
一是表达自己的意图。但又有留有余地。万一陈平不同意。可以说是这个孩子胡说。
要是同意。那就赚大了。
最后陈平是同意了。为什么陈平这么大方?
这就是吕后第二个用意。让张辟疆说。能让陈平误认为这出自张良的授意。
别人的话。陈平可以不听。但张良的话。不得不听啊。这是可以动摇天下的人。
吕后用一个代言人完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这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1.当你需要办什么困难的事情时。不凡用个代理人先试一下。这样不成功也有退路。还能再想别的办法。
2.当一个人突然跟你说出不符合身份的话。那你可以多想一下。也许他只是一个传话者。
看历史书尤其要注意历史书中不合理的地方。因为不合理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而看历史书的乐趣往往就在这其中。
再跟大家看另一个不合理的地方。
这一次是吕后去世。
吕后去世后。发生了诸吕之乱。史书记载。吕氏准备劫掠皇帝。掌管南军的相国吕产带兵入宫。半路上被朱虚侯刘章阻拦。
《资治通鉴》里是这样写的:吕产不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欲为乱。至殿门。弗得入。徘徊往来。平阳侯恐弗胜。驰语太尉。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公言诛之。乃谓朱虚侯曰:“急入宫卫帝!”朱虚侯请卒。太尉予卒千余人。入未央宫门。见产廷中。日哺时。遂击产;产走。天风大起。以故其从官乱。莫敢斗;逐产。杀之郎中府吏厕中。
翻译过来。就是吕产不知道吕禄已经交出了北军。他还想冲到未央宫作乱。走到殿门的时候。进不去。就来回的徘徊。平阳侯曹窋知道后。就赶紧告诉了太尉周勃。太尉担心斗不过诸吕。就找到了朱虚侯刘章。刘章自告奋勇。周勃就调给了刘章一千人。刘章到了未央宫门的廷中。发现了吕产。
到了晚上的时候。刘章向吕产发起攻击。吕产逃走。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吕产的的党羽四下逃散。不敢接战。最终吕产被杀死在郎中府的厕所中。
这一段历史看上去是说吕产造反。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又有好多漏洞。
比如吕产被刘章一千人打败。说明吕产带领的人并不多。吕产手下有一支南军。造反这种大事为什么不多派点兵马呢?
其二。吕产到了殿门。因为门关着。所以他就在殿门外来回徘徊。吕产是来造反的。不是前来逛旅游景点的。殿门进不去。就进攻啊。为什么不进攻反而来回徘徊呢?
而在战斗中。发生了奇怪的大风。有意思的是。这大风好像懂得识人一样。只是让吕产的待从大乱。不敢进攻。最终。导致了吕产的被杀。
而这背后更大的不合理是。吕氏为什么要发动叛乱。
这时候的吕氏已经大权在握。少帝刘弘的皇后还是吕禄的女儿。他们完全是得利的一方。只要维持现状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改变现状。要去挟持一个完全站在他们这一边的皇帝呢?
真正的答案只有一个。吕氏当时并没有主动发起叛乱。所谓的诸吕之乱。不过是吕氏跟陈平周勃等汉朝军功集团之间的利益纷争。
吕产也不是去挟持皇帝的。他极有可能是见皇帝。他带的随从不多。而且是没有武装的文官。所以在刘章一千人的冲击下“莫敢斗”。
最后。再跟大家聊一个比较隐秘的黑历史。
这个事情发生在诸吕之乱被平定之后。当时陈平周勃力主召代王刘恒入京即位。也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刘恒即位的三个月后。在陈平周勃的一再建议下。刘恒立儿子刘启为太子。
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奇怪的是。刘启并不是汉景帝的嫡子。刘启是汉文帝的第四个儿子。
汉文帝在当代王时。原本就有王后。王后生下了三个儿子。
那刘启为什么以非嫡子的身份成为太子呢?
史书记载。在汉文帝被召进长安当皇帝的那段时间。代王王后突然去世。死因不明。她的三个儿子也在刘启被立为太子前先后病死。
这是一个极为奇怪的事情。一后三子竟然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时先后去世。更奇怪的是。这位王后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名字。三个嫡子也没有留下名字。
这不符合汉文帝的性格。汉文帝是很个恋旧的人。在坐稳皇位之后。他就曾经返回自己当王的代地。跟以前的百姓一起叙旧饮酒。
他怎么可能会忘记给自己生下三个儿子的王后。在当皇帝之后。不对她进行一些追封呢?
一切不合常理的事情背后一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个解释就是。这位代王后很可能是吕氏之女。
刘姓诸侯娶吕氏之女是吕太后一直以来的安排。是为“刘吕联姻”
赵王刘氏娶的是吕家女。梁王刘恢娶的是吕产的女儿 。朱虚侯刘章娶的是吕禄的女儿。营陵侯刘泽娶的是她妹妹吕媭之女。刘家皇帝自然也必须娶吕氏之女……
那么。刘恒也极有可能娶的是吕氏之女。这一点可以从吕后一向对刘恒特别关照得到辅证。
而在吕氏之乱被平定后。周勃“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刘恒自然也保不住自己的王后。甚至有杀王后而自保的可能。他在当皇帝之后。他的王后所生的三个儿子当然不可能被立为太子。不但不可能立为太子。还必须被杀死以除后患。这才有了三个儿子更病死的记录。
做为历史上美誉度极高的汉文帝。为了保全性命以及坐稳皇位。也不得不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这就是历史中的不为人注意的小细节。这些小细节可能就透露出了历史书不好说明的真相。
其他观点:
史书记载的“令人细思极恐”的事情不少。但我不能确定是否是《史记》中记载的。
一个是“易牙烹子”。这件事可说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了。如果“细思”之。难道不会“极恐”吗?
一个大人。要杀一个三岁的孩子。即使是别人家的孩子。有几个下得了手的?更别说自己的孩子了。
是什么东西驱使易牙杀死自己的儿子呢?这个“东西”现在是否已经绝迹了呢?又是否依旧阴魂不散呢?它是否就藏在人心中的某个角落呢?“细思\"令人不禁“极恐″。事实也证明。这种丧心病狂的事例至今仍未绝迹。(“杀亲骗保\"可归为这一类)。说明人类进化的脚步非常地缓慢而沉重。人类进化的道路依旧曲折而漫长。
另一个是“指鹿为马”。很诧异赵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思妙想?这件事被赵高办成功后。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地深远。掌权者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发是:足够大的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任何事情。那怕这件事情被后来证明是多么地泯灭人性多么地荒诞不经。
由于当时不愿把“鹿”说成“马”的人后来都被赵高杀了。验证了世人说真话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的事实。远自利刃剜心。近至电锯割喉。(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说假话可以毫无顾忌还有好处多多。说真话反而要瞻前顾后提心吊胆。以至于现在的人想说真话都要三思而后说。这种现象“细思”起来。是不是也足以使人“极恐”呢?叹曰:
烹子媚王 杀亲骗保 人性本恶诚可信
假话邀功 真言获罪 世风日下不复疑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722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太后,的是,本纪,吕后,刘邦,儿子,王后,吕氏,自己的,的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史记》中有哪些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史记》里有许多交代的比较隐晦的事实。这与作者所处的环境有关。只看“本纪”里和西汉有关几处就可见端倪。《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