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割席的意思是指把席子割成两半分开而坐。用来比喻朋友之间一刀两断绝交的意思。
这个词语又被称作管宁割席、割席断交等。它出自南朝宋时期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一书。它主要记载了一些东汉末年到晋直至南朝时的一些名人轶事。
割席这个故事是被收录在了《世说新语 ·德行篇》中。原文是这样的: 管宁与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华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故事讲的是管宁和华歆他们两个是东汉末年的人且是非常好的朋友。有一次他们二人在园中锄草。看到了地上有块大金子。管宁继续锄草当做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把它当做瓦片石头。华歆看到后非常开心。捡起金子之后看了看又扔掉了。后来他们两个又坐在同一张席子(那个时期没有椅子)上读书。有达官显贵乘着华丽的马车从门前经过。管宁当做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继续读书。而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了。管宁见此便将席子割断和他分开而坐说:你在也不是我的好朋友了!
这个故事通过两件事可以看出管宁和华歆对待金钱和权利的态度不同。区分出他们品德高下。而管宁通过这两件事情看出了与华歆志不同道不合。早晚有一天会绝交。
管宁品德高尚。为人清廉不恋权势这就不必说了。但华歆也并没有像世说新语这本书或是一些戏曲当中说的那么不堪。历史上的华歆为官清廉深得民心。三国时期依归于曹操。后世对他德行有亏的看法大约是来源于华歆参与了汉禅位于魏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后世认为华歆助纣为虐逼帝禅位。但是这件事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只是在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出现过。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可能会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以增加读者的可看性。《世说新语》也只是一本记录名人轶事的书。不能被当做正史。相反正史中对华歆的评价是极高的。
不管事情到底是怎样的。从这则故事当中可以看出管宁是一个非常有定力的人。对待金钱和权势不为所动。但仅凭这两件事情管宁便要同华歆割席断交未免显得有些武断了!
其他观点:
割席断交是《世说新语》里的一个典故。
东汉末年的故事。有两个小同学。一个叫华歆、一个叫管宁。两人一起同读书、同劳动。
话说有一天。两人一起锄地。挖出一块金子(其实多半就是青铜)。管宁连看都不看。视为粪土。华歆捡起来看了看。估计也不好意思揣起来。扔掉了。但是。管宁从这一刻起就有点看不上他了。品行不够高洁啊。
话说又有一天。两人正在读书。门外传来了车马喧闹之声。华歆没忍住。跑出去看热闹了。而管宁却不为所动。照常看书。等华歆回来之后。管宁对他说:我们不是一路人。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绝交。于是。割断了两人同坐的席子。划清了楚河汉界。道不同。不相与谋嘛!从此。“割席”变成了朋友绝交的代称。
这件事情。在现在也常常发生。特别是在小学。俩人闹掰了。拿铅笔在桌上划个道道。不得越界。当然。小学生可能是为了鸡毛蒜皮。但是管宁。人家是事关品行。行为类似。境界不同。
这个小故事里。有几点有趣的地方:
一、管宁是不是小题大做?不就是捡了块金子。看了看热闹。谁没有个贪财的心、八卦的念啊。这要从管宁的为人说起。管同学生逢乱世。学问高。品行也高。志向高洁、心性淡泊。他曾多次谢绝朝廷的征召。扎根乡野。教化民俗。彻彻底底的做了一个山野隐士。在他的眼中。高官厚禄、美女宝马。可都是导致道德堕落的东西。避之不及。
二、华歆是不是很衰?因为管宁“割席”。华歆显得非常不堪。在这样的思路下。《三国演义》更把他写的劣迹斑斑:抓捕伏皇后、逼献帝禅位、设计害曹植……这些事件中。华歆都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但演义毕竟是演义。实际上。华歆也是三国的一位名士。位高权重。名声也不错。
三、为啥割的是“席”?因为。东汉没有椅子。更没有沙发。直到唐代才才引进了椅子这种家具。人们的坐礼才发生改变。管宁他们。就像日本人一样。跪坐在席子上。臀部放在脚跟上。这个姿势其实挺累的。但管宁从来都是规规矩矩的坐。姿势端正。而且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持威严坐姿。可谓自律到了极点。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7734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席子,两人,演义,东汉,金子,正史,世说新语,的人,品行,都是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与朋友绝交又称“割席”?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割席的意思是指把席子割成两半分开而坐。用来比喻朋友之间一刀两断绝交的意思。这个词语又被称作管宁割席、割席断交等。它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