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典籍“十三经”可以看作是周文化的结晶吗?
原创

先秦典籍“十三经”可以看作是周文化的结晶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以上诸子及其著述。代表了不同学派及其研究成果。共同创立了博大精深的周文化。这才称的上周文化的总结。单十三经只能说是周文化中儒家思想文化的总结。

其他观点:

感谢邀请。

题目中。包含了好几个问题。不妨分解开回答。

十三经都是先秦文献吗?不是。

十三经都与周公旦有关系吗?不是。

十三经是周文化的结晶吗?与周文化有很大关系。但并非全是周文化结晶。

十三经是周人对周文化的总结吗?和上面的问题相近。有周人的总结。也有的不是。

钱玄同曾经说过:“过去的学术界。是被‘宗经’的思想支配的。而自宋以来多数学者所宗之经。则更是杂凑之书。就是流俗所谓《十三经》也者。所以无论治文学的。治历史的。治政治的。乃至治其它种种国故的。无不宗经——宗《十三经》。”

这段话。讲了这样几个含义——

《十三经》是杂凑之书;它是宋以后才“杂凑”在一起的;过去的学者们。都“宗经”——把《十三经》奉为神明。

钱先生说的未必全对。但不无道理。

《十三经》之名称。源自“经学”。

而“经学”。实际上起于西汉儒学的兴起——儒家。称本学派内的经典为“经”。研究这些经典的。就是“经学”。

所以。准确地表述。经学就是历代训解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学问。

由此可知。儒家的经典。基本是把不符合自家“口味”的思想、学说排除在外的。比如。老庄道家、法家学说、孙子兵法等等。更为民间一些的墨家就不必说了。

如果说。墨家。与周王室的治理思想分歧严重的话。道家的“无为而治”与西周的“柔远能迩”十分相近;法家。不谈“法”。只说“术、势”。也是周公等擅长的手段。

进一步说。在儒家那里。周文王、武王、周公。似乎是只讲“王道”摈弃“霸道”的。实则不然。《左传》也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不论灭商还是平定“三监之乱”。武王和周公。那是大杀四方、屠劫无数的。孙子孙膑等。总结了以往的战争和军事经验。这也是周文化的一部分。不过。儒家不视其为“经典”。排斥掉了。

可以说。至少。《十三经》没能准确全面地“总结”周文化。

儒家经典。最早。只包括《诗》、《书》、《易》、《礼》、《乐》。并称六经。因《乐》有声无书。实际为“五经”。

据儒家说。不管是“六经”还是“五经”。都经过孔子审定。为“先王之陈迹”。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之学官。每经一人。家学教授学生。这是“经”及“经学”的正式创立。

除“五经”外。《春秋》有了《左传》、《公羊》、《谷梁》三传;《易》也有了《易传》。“不见经传”的说法。由此而生。

当时的“经书”。用“汉隶”书写。因此叫“今文经学”。

著名的“博士”。有董仲舒、京房、何休等人。以讲阴阳灾异、天人感应为特色。这是正统官学。

不过。文化无法禁锢。在民间。有以先秦“篆书”写的“经书”为教材。私相授受。被称为“古文经学”。

以刘向的儿子刘歆为代表的“古文经学”。以讲文字训诂、典章制度为特色。反对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解读。

于是。从此形成了延续两千年的今文和古文经学之争。

到了东汉末年。郑玄遍注群经。为几乎所有儒生仰视。所以。皆以郑说为准。争论暂息。

魏晋时期。普遍以老庄解释儒家经典。代表人物是王弼、何晏。被称作“正始之音”。

南北朝。“经学”分为南学、北学——南学多受玄学、佛学影响;北学则继承两汉“经学”传统。

隋唐。经学归于统一。孔颖达等奉旨编撰《五经正义》。并作为科举取士标准。

唐代。《易》、《诗》、《书》、《仪礼》、《礼记》、《周礼》、《公羊》、《谷梁》、《左传》始称“九经”。

宋代。则又在“九经”基础上。加入了《论语》、《孟子》、《孝经》、《尔雅》。称为《十三经》。

也是在宋时。大儒朱熹从《礼记》里抽出了《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一起。合为《四书》。《四书》《五经》从此形成。

《十三经》中的每一“经”。形成各不相同。

《诗》。三百零五篇。据说原为三百一十篇。亡佚五篇。始称孔子删诗。于三千篇中删掉了百分之九十。当不确。大概原来确实数量很多。但到了孔子的时候。仅剩下了这些。尽管对《诗》不是没有争论。但其是西周初年至春秋的各地、各种风格的诗作。应该可信。有没有改动呢?不能说没有。版本问题。流传问题。解读问题。都有可能与当初的原作有所出入。现在出土的汉简。也发现了与流行于世的版本之差异。

《书》。一般认为。孔安国本肯定是伪书。古文《书》被称为《逸周书》。现在所说的《书》。含二十八篇。其中有真有伪。包括有的篇。是从其他篇中分离出来的。战国时期。其中一些内容。被儒家化。特别是汉代。汉儒们。加进了自己的思想。对《书》。顾颉刚及弟子刘起釪的研究。应该说是集大成者。有兴趣可去详读。

《仪礼》。周公所作可能几乎没有。最早。是孔子所作。

《周礼》。成于战国有可能。但很小。更大可能是成于汉儒之手。至少内容经汉儒有所修改。

《礼记》。有说是大戴戴德和小戴戴圣所编。亦有说是东汉马融、卢植所编。具体他们依据何本编成。已很难考。但此“经”成于汉代。当无疑问。

《易》。郭沫若通过对金文的考订。认为。其作者并非一人。成书亦非一时。总之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成书于周初;一种认为。在孔子之后。郭沫若认为是后者。他的意见是。占卜卦筮可能早就存在。编撰者加进了故事和格言。

《左传》不传春秋。基本是学界共识。就是说。《左传》不是为解说《春秋》而作。其与《春秋》相去不晚。成于战国应无问题。但其应与《国语》原为一书。后由汉儒分为两本。

《公羊》、《谷梁》疑问也多。不少学者以为。也是汉代一分为二而成。先秦无人提此二书。

《论语》。晚于《五经》。汉宣帝时。始有鲁齐两家传授——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篇。其最初是曾子门下所述孔子言行。历战国和秦。汉儒各记所闻。因此时有增益。清代崔述曾专门考订《论语》。其所述。得到不少赞同。

《孝经》。是汉代儿童开蒙之书。即新入学儿童的修身教科书全书两千字。分为十八章。学者们说。显然是为了教学方便。

关于《尔雅》。《四库全书提要》说:“今观其文。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之同类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义”。这是说。《尔雅》。是一部“小学”之书。即训诂方面的书。不该列入“经”书之列。

《孟子》。争论最少。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现存七篇。《汉书.艺文志》载。另有外书四篇。共十一篇。此四篇已佚。

总结一下——

《十三经》。现在看到的。大部分成于汉代。这也怪不得汉儒。秦皇一把烈火。烧断了秦及后世的史籍联系。除少量后来发现的壁藏古文史籍。其他都靠口耳相传。用今文隶书记录。在这个过程的那个中。难免有汉儒们的理解偏颇。也难免掺入自己的思想。好在。还是将先秦古籍保存了下来。

如此。第一。说《十三经》完全是周文化的“结晶”或“总结”。就不够准确——既有先秦的。又有汉儒的才对;另外。《十三经》绝对不是周文化的全部。还有很多精华。没有包含在其内。

其他观点:

将“十三经”看作是周文化的结晶。这种观感不准确。

“十三经”的确立以及几部石经

现在所说的“十三经”其实是在南宋才得以确立。在此之前是没有这个概念的。

先来说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秦始皇“焚书”之后。很多如《诗》、《书》类的典籍就失传了。

其实秦始皇只是不允许民间私藏“诗书”。史书上记载得很清楚: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也就是说。所烧的只是非国家正规出版的书籍。并不是将这些作品全都焚毁。所以这些儒家经典在官方和民间自然都是有流传的。项羽幼时就曾学过诗书。便是证明。

到了汉代。人们把很多他们认为内容高深的作品称为经。虽然当时人主观上都认为这些是儒家典籍。但客观来讲。作品却不限于此。比如《离骚》就曾经叫做《离骚经》。

而这个时候儒家经典中还只有五经。即:

《诗》、《书》、《易》、《仪礼》、《春秋》。

此时将《春秋》分出了三个版本。也就是后来的“春秋三传”。即《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其中《左传》偏重记人和事。《公羊传》偏重“微言大义”。《谷梁传》偏重思想流变。

又将《周礼》、《礼记》加入“经典”行列。与《仪礼》并称“三礼”。

这样一来就凑成了九部经典。合称“九经”。

同样是唐朝。开成年间要将这些经典刻成石碑。此过程中又添加了三部作品:

《孝经》、《论语》、《尔雅》。

这样就凑成了“十二经”。

唐朝到宋朝之间有一个小插曲。后蜀刻石经的时候。将《孝经》、《尔雅》排除。第一次增加了《孟子》。这时只有“十一经”。

直到南宋。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独立出来。和《论语》、《孟子》凑成四书。官方才正式认可了《孟子》“儒家经典”的地位。

那么。古代没有先进的印刷技术。如何来保障读书人读的是正版经典呢?

这就出现了“石经”的雕刻。以国家的名义。将这些经典刻成石碑。立于太学门口。供天下士子抄录、拓印。

这件事情有文字可考的。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七次。其中三次形成了所谓的“三大石经”。

“熹平石经”:刻于汉灵帝熹平四年。立于洛阳太学。后来在董卓焚烧洛阳时损毁。

“正始石经”:刻于曹魏正始二年。立于洛阳。

“开成石经”:刻于唐大和七年。立于长安。因为使用了“古文”、“篆书”、“隶书”三种文体。所以又被称为“三体石经”。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石经”。

除此之外。后蜀刻的“十一经”被称作“蜀石经”。比较独特的是它将“注”一并雕刻。

“十三经”中地位不同。后人的注解更值得关注

“十三经”内部的重要程度也有分化。像《诗》、《书》、《周礼》、《仪礼》、《春秋》、《易》这几本叫做“经”;而《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春秋》的注解。叫做“传”;《礼记》、《论语》、《孟子》、《孝经》是“记”;《尔雅》是训诂学的著作。

所以。经高于传、记。传、记又高于《尔雅》。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十三部作品流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损毁、改动。比如《尚书》在汉代还算可信。但晋代时候就失传了。后来出现的《尚书》已经确定为后人伪造。是一部伪书。其内容和原来已经有了不同。

这时候将其认定为周代结晶。就不足信了。

但需要分清一个概念。“伪书”和“假书”。

“假书”往往是本来没有这本书。后来人为了让其流传。就假托古人所作。是完全的造假。这样的书籍如果内容精良还有些价值。但大部分都属于为博眼球而作的劣质品。

“伪书”不是“假书”。它虽然也是后人伪造。但之前肯定是有这样一本著作存在。只不过伪造的作品是依据其精神来写就。内容可能有些许偏差。但依然有很高的价值。

更值得注意的是。“十三经”的功用不是为了研究先秦文化。而是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来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更注重实际功用。

所以。相比于“十三经”原文来说。对这些作品的“注”、“疏”更值得关注。

“十三经”原文只不过是某一个时代的思想体现而已。但对它的解读却是两千多年里无数学者的集思广益。这才是这些作品的精华部分。

比如《诗经》。《毛诗序》就特别喜欢做政治解读。《关雎》被认为是“美后妃之德”。而方玉润等人又认为就是在描述君子、淑女间的爱情。

这些争论包含了作品的内涵、形式、主旨等等方面。百家争鸣。畅所欲言。对其内容的思考就汇集成了极盛极多的新思想。这是“十三经”原文不曾表露的。

所以。认为“十三经”只是周代文化的结晶。这是不准确的。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50:16

    儒家,经学,尔雅,论语,石经,孟子,孝经,春秋,左传,经典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50:16

    没想到大家都对先秦典籍“十三经”可以看作是周文化的结晶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6:50:16

    以上诸子及其著述。代表了不同学派及其研究成果。共同创立了博大精深的周文化。这才称的上周文化的总结。单十三经只能说是周文化